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981年2月12日《光明日报》刊登了王若水同志的《认识论不要忘掉了人》(以下简称“王文”)。该文引起了我国哲学界的广泛注意和论争,原因是它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哲学问题和实际问题,但其中有一些提法值得进一步研讨。笔者认为,深入讨论“王文”所提出的问题是有益的。“王文”正确指出,成功或失败是针对某  相似文献   

2.
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坚毅王智同志发表了《关于“检验真理”的几个问题》(《东岳论丛》1994年第3期,以下简称王文),我拜读之后,非常高兴。尽管如此,但我还是有些意见,现提出来共商。王文认为,“检验的对象应该是认识而不是真理”,所以“检验真...  相似文献   

3.
《江海学刊》1998年第6期刊王政文《“烹小鲜”新解》,考据有获,但最终解释未见精当,商榷如下。“治大国著烹小鲜”这句话,解为煎小鱼不宜常翻,是古今常解,不仅见于王文引《四库全书》注。离老于不远的《韩非子解老》即云:“烹小鲜而数镜之,则贼其宰。”唐白居易《崔威可洛阳县令制》亦云:“人挠则疲,鱼挠则馁”。如此解释,与老子的无为而治观倒是一致的,但对煎小鱼不宜翻的解释,令人费解。我倒觉得小鱼易翻,大鱼不易翻。再说,确如王文指出,与下文衔接上也有问题。王文的要义,在于改释为:煎小鱼要常翻。合于常理,从厨艺…  相似文献   

4.
王永昌同志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也有合理性》(《探索》1985年第3期,以下简称“王文”)一文中,一开头就认定,把黑格尔的哲学分为“合理内核”和“神密外壳”,是一种“简单化”、“一刀切”的“传统的观念”,并主张对黑格尔的哲学及其体系,可以多切几“刀”。显而易见,王文是不同意把黑格尔哲学区分为“合理内核”和“神密外壳“的,固为“神密外壳”的说法,与王文所持的“黑格尔的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王伟在《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12期撰文《再论中国当代文学的"向外转"》(以下简称"王文"),就我对张光芒发表在《文艺争鸣》2012年第2期上《中国当代文学应该"向外转"》(以下简称"张文")商榷问题进行了反驳,认为我对张文存在着误读和扭曲。通读全文,笔者认为王文在文学理解上存在着诸多"非文学性"的认识,主要表现在文学与现实、文学与时代、文学批评与理论建构等问题上,从而对我所主张的"个体化世界建构"观点充满了误解。  相似文献   

6.
《贵州社会科学》1990年4期,刊载了王海平同志的《庄入滇略探》(以下简称王文)一文。该文从近年我省及邻近省区出土文物的种类和风格比较的角度,肯定了庄蹻入滇的史实,颇有新意。但王文从文献考据角度,认定庄蹻入滇的时间应在楚顷襄王时代,只不过因袭过去的研究成果。王文在“庄蹻入滇池线路辨析”一节中,除袭取陈说认定庄氏入滇系取道沅江逆水而至且兰外,并针对发表在1979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夜郎考》第一辑中的拙著《夜郎方位考略》一文,认为庄蹻是沿今鄂西的清江入黔东北,然后沿今贵州乌江南岸到达位于今安顺的且兰,再经黔西南到达滇池的观点进行了评议。对此,特答复如下: 王文在正面肯定了沅江沅后说:“最后附举评价一下前几年出现的一种新观点,既有的学者认为《华阳国志》和《后汉书》记载庄蹻入滇所经之沅水乃延水(今乌江)之误,由此导出庄蹻入滇的线路”云云。笔者以为,这与拙著原意不符。首先,我们知道,关于庄蹻入滇的线路,早在《史记》、《汉书》的《西南夷传》中就有“循江上”的记载,“江”在我国古文献中,凡不另加具体名称,一般均指今长江而言,故“循江”之说早在两汉时期已有成说。对此,近年云南方国瑜先生在其《从秦、楚争霸看庄蹻开滇”和《彝族史稿》等论著中  相似文献   

7.
关于“一分为三”的命题是否可以成立的争论又重新开始了,这是极其可喜的事情。《天府新论》在1987年第6期发表王孝哲同志的文章——《论一分为二、一分为三和一分为多》(以下简称王文,凡出自该文的引文只注明页码),就是重新进行争论的良好开端。我读了王文之后,深受启发,但还有几点不同看法,想提出来与王孝哲同志共商。 一、矛盾为什么只能“一分为二”而不能“一分为三”?  相似文献   

8.
《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第3期上登载了王永江同志的《略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转移》一文(以下简称王文)。我认为,文章的标题和行文中所使用的“劳动转移”提法欠科学,特提出商榷。据王文讲,该文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转化的一般原理,对我国目前“劳动转移”问题所作的探讨性意见。从文章一开始就引用的马克思在《致库格曼》的信中的一段话中可以看出,所谓马克思关于劳动转化的一般原理,实际上就是理论界通常讲的社会劳动总量的分配与再分配  相似文献   

9.
也谈区分两种历史观的标准──兼答王建民同志孟庆仁《山东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发表了王建民同志《论区分两种历史观的标准》一文(以下简称《王文》。文章谈的仍然是《毛泽东的历史观一议》一文中提出来的、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决定论”和艾奇逊用人口过剩解释近代...  相似文献   

10.
张璨诗非“七事”语源李祥林“柴米油盐酱醋茶”,民间谓之“开门七件事”。对其语源,《辞海》无载,《辞源》也未收,今人多不详。王英志在1994年12月27日《新民晚报》第10版以《“七事”诗及其作者》为题撰文,就此作出解答。王文指出,“柴米油盐酱醋茶”七...  相似文献   

11.
近读王文元先生下文简作“王君”)在《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12期发表的《汉字拼音化指谬——兼及东西方文字之优劣》下文简称《指谬》),心中有许多疑惑与不解,现列出数条下面小标题引语和正文仅注页码的话均见于《指谬》一文)与先生商榷。在讨论正文以前,首先要指出王文文题后半段“兼及东西方文字之优劣”)的说法很不实事求是。东方和西方都有很多种文字,各有各的特点,笼统地比较东西方文字的优点和缺点不能说哪种文字劣,见下文),王文根本没有做到,也不可能做到,何况将东西方文字对立,这本身就很不科学。一、“‘文字学’不完全算科学”…  相似文献   

12.
六十年代,台湾文坛的主流是现代派。现代派主要由两部份人组成,一部份来自社会,尤多来自军队,一部份来自学院。前者以《现代诗》、《蓝星》、《创世纪》三诗社为代表,提倡“横的移植”,反对“纵的继承”,后者则以《笔汇》、《文学杂志》和《现代文学》为主要阵地。现代派主要作家,小说方面有白先勇、王文兴、陈若曦等  相似文献   

13.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王瑞明教授写的《〈岳阳楼记〉的历史考察》一文(见《求索》1986年第3期,以下简称王文),引用了不少史料,试图证明这样一个新奇的论点: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与历史有很大的出入,是“粉饰太平”;滕子京是个“贪官”,范仲淹不仅“一再为他开脱罪责”,袒护他“逍遥法外”,还“对犯有贪污之罪的滕子京深表同情”,是有“是非不明”之玷的。我们认为,“王文”的历史考察是片面的,因而其结论也是不能成立的。这里,我们也从“历史考察”提出质疑,以与  相似文献   

14.
“廪人”别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辉同志《二年寺工壶、雍工(民攵)壶铭文新释》一文(本刊1987年3期,以下简称“王文”),发表了两壶铭文的正确摹本,并作了很好的考释,读后获益良多。但是王文对二年寺工壶铭文中“廪人”一词的解释,似尚有商榷余地,下面提出笔者的浅见,以供参考,不当之处请王辉同志及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5.
《社会科学战线》一九八三年第四期载王健群同志《好太王碑的发现和捶拓》一文,读后受益良多。我国自一九三七年罗福颐编《满洲金石志》以来,迄今四十余年未见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王文对好太王碑的研究将有所促进,但是,文中对碑的发现、拓打等问题的论述,尚有值得研究之处。  相似文献   

16.
《哲学研究》七八年第十二期发表的王极盛同志的《何谓文艺的形象思维》,以及《社会科学战线》七八年第二期发表的韩凌、舒炜光同志的《形象思维问题新探》,是两篇引人注目的文章。王文把浦满春、孟伟哉、周忠厚、何洛、蒋孔阳、茅盾等同志的观点,叫做“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平行论”;而在我看来,王、韩、舒等同志的主张,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讨论的带动下,学术空气渐至浓厚,各种“标准”的讨论多起来了,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王文生同志《真善美——文艺批评的标准》(见《文艺研究》一九八○年第二期,以下简称“王文”)一文,通  相似文献   

18.
国柱同志: 接读来信和论文《论王安石》,得悉努力学习,读书写作,至慰远怀。你阅读《王文公文集》后,即写出论文,甚好。前两章关于哲学和政治方面,大致尚佳。关于王安石的思想来源,属于儒家,不是法家,本文已能自圆其说。为了深入一步,王安石《答曾子固书》,可以深深见到王安石的思想的治学精神与得力地方。治经  相似文献   

19.
<正> 王学典同志《“阶级观点”再认识》一文(《史学理论》1988年第2期.以下简称王文)认为:阶级对抗、阶级斗争主要是指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本身,阶级剥削和压迫是阶级社会前进的动力,剥削者作为一个阶级和劳动阶级一样是整个人类文明史的创造者,研究阶级社会的历史要站在历史进步的立场即剥削阶级的立场上.王文虽然不乏启发意义,但就其基本见解看,几乎都曲解或误解了经典作家关于阶级观点的基本思想.为了正确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很有必要把这些问题讨论清楚.  相似文献   

20.
中华书局一九八二年出版的《苏轼诗集》(以下简称《诗集》),以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集成》晚出,总的说来,编次较以往各本合理。但一些重要资料,王氏没有见到,《诗集》少数编次,仍未尽善,需要加以调整。关于这个问题,国内有的学者已注意到了。如曾枣庄同志在《中华文史论丛》一九八三年第主辑《读王文诰<苏诗总案>札记》一文中,就确切地论证了“苏轼《江上值雪效欧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