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筝 《今日辽宁》2014,(4):36-39
<正>他赋予紫砂泥灵性,把对生命的热爱融入其中一块紫砂泥,一把竹尖刀,两天时间,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就在一双巧手下诞生了。天津有个泥人张,喀左有个泥人徐。不同的是,喀左这个泥人,是用紫砂捏的。他叫徐明,土生土长的喀左人,辽宁省工艺美术大师。徐明七八岁开始学习绘画,擅长书法、国画和雕  相似文献   

2.
<正>宜兴,这座江南小城因紫砂而兴,更是因紫砂壶闻名天下,甚至每天都在出现天价壶王。随着紫砂壶价格不断升高,紫砂原料逐渐减少,限制了产业的发展。就在此时,辽宁喀左高调宣布,探明10亿吨以上可媲美宜兴紫砂原料的紫砂矿。来自宜兴的南方紫砂艺人,开始纷纷北上喀左创业。喀左凭借丰富而优质的紫砂资源,斥巨资建设紫砂艺术产业园,吸引南方紫砂企业和艺术大师入驻,促进紫砂艺术中心向辽西转移,中国北部新兴的紫砂之都逐渐形成气候。  相似文献   

3.
<正>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印象中,提到宜兴,第一个反应只有两个字:"紫砂"。对宜兴而言,紫砂壶就像一个闪闪发光的LOGO,以一种人尽皆知的姿态,端端正正地印在这座城市上,使一座平凡的小城名声鹊起,而对于紫砂壶而言,宜兴市的丁蜀镇才是它真正的故园。不同于大商场柜台和工艺品展厅中的氛围,丁蜀镇的紫砂,揭去了高大上的面纱,以一种毫不掩饰的原生态面貌呈现出来。裸露着暗红颜色的紫砂矿;自家院中堆放成块的紫泥;简单实用的大大小小的紫砂工作室;工作室里横七竖八的工具和各式各样尚未完成的紫砂壶。褪去浮夸的外衣,剪掉煽情的桥段,刺破种种高贵冷艳的幻想,眼前的一切都以一种质朴天然的方式展示着紫砂壶的前世今生,  相似文献   

4.
《今日辽宁》2014,(4):20
<正>五千年文明和10亿吨矿藏证明,除宜兴外——在辽西大凌河畔,坐落着一座美丽的小城——喀左,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是它的全称。这里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喀左自古以来就享有"金鼎之地"的美誉。出土有国家一级文物、堪称国宝的4件商周时期青铜大鼎;有被考古学界称为"中华文明的曙光"的"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被称为"东方维纳斯"的裸体孕妇陶像……更有被称为"富贵土"的紫砂矿。喀左紫砂制品,便是以紫砂矿为原料,经过多道  相似文献   

5.
正紫砂壶,这个以紫砂泥为原料的茶器,问世几百年来,竟令那么多文人墨客爱不释手,把盏谈天,品茗论道,留下了一段又一段回味无穷的典故和诗篇。欧阳修曾诗云:"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诗中的"紫瓯"即紫砂壶。壶里乾坤大,小小的紫砂壶,被赋予了浓厚的传统文化和内涵。周以纯秉承中国传统文化之熏陶,以及他对紫砂艺术的深邃理解,将他的画笔指向写意紫砂壶系列组画的探索之中。画如其人。在周以纯的画作中,紫砂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茶具,而是  相似文献   

6.
<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无意间成为今日喀左紫砂文化产业的源头。一捧紫红黄绿青五色交融的"五色土",塑造出了喀左人善良与敦厚、热情与豪爽、睿智与理性、乐观与豁达、高雅与淡泊的"五色"品性。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辽宁的考古专家循着古人留下的足迹,在喀左县城东面4公里处的东山嘴屯,发现了一处隐藏在地下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时代文  相似文献   

7.
赵淑清 《今日辽宁》2016,(4):33-37,32
正2013年9月25日,中国喀左紫陶艺术展上,在喀左晚窑展厅,我见到了以紫砂泥为材料创作的名为《沧桑》的作品:两扇颇为古老的木门封闭着,清晰的木纹,枯朽的门框,厚重的门墩,凹显的榫眼,古铜色的门环和门面上两只褐色的虫蜕,让人不由得心灵震颤,浓浓的乡愁油然而生——这是一道历经百年风雨洗礼和世事变迁依然屹立的门啊,它穿越了时光,在现代的富庶和繁华中静默着,守候着……那时候,我才知道作者  相似文献   

8.
正在紫砂之乡宜兴,有位民间称之为"一壶香"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颇受紫砂藏家追宠,因他制作的紫砂壶不但精致,把玩惬意,而且泡出的茶馨香迂韵,清澈味纯,隔日如新。他就是著名制壶大师范国祥。我们知道,江苏宜兴紫砂器物,在明代时造型就呈现多元化,制作技法日臻成熟,各种款式层出不穷,涌现出了许多名家,如正德年的龚供春、万历间的赵梁和时大彬、隆庆时的董  相似文献   

9.
王鹭 《青岛画报》2012,(1):96-97
品茗/沉香/家具/紫砂/丹青/器物/佛具/古琴/锦鲤/赏花癸未年初,范曾先生信步青岛海滨,过三生缘,见构筑可观,意兴所至,步入堂内,登楼品茗,环顾雅玩陈设,凭窗遥眺帆影浮动,大喜,日:"三生缘真乃天下第一茶楼"。得先生佳誉并以此为鞭策,三生缘从未懈怠,凡事尚雅求真,九  相似文献   

10.
王鹭 《青岛画报》2011,(10):98-99
兰有"王者之香",灵动秀丽、高洁素雅,历来多有文人雅士颂咏,以其为品格高尚、含蓄大美之象征,近日更得藏家之青睐。三生缘爱兰久矣,堂内奇石艺品间总有几株兰花,有书家撇叶之爽利,更兼幽香怡人,见之神清气爽,嗅之超凡脱俗。兰既雅,岂可以俗器配之?三生缘深知其道,日前,经专家鉴而定之,求得几件老紫砂盆及青  相似文献   

11.
最近几年,随着国内收藏市场的火爆,紫砂也渐渐从一个相对小众的收藏门类成为了新富阶层的收藏新宠,甚至成为了大众消费品。从几百元价位的自用市场,到几千元价位的礼品市场,  相似文献   

12.
王骞 《青岛画报》2011,(11):104-105
辛卯初秋,我诚邀沈嘉荣老师同赴景德镇,沈老师深谙传统古道,予我更是良师益友。三生缘环境即雅,所经营之茶,无论普洱、乌龙或是其他皆茗中佳品,铁壶、银壶、金壶、紫砂亦不乏精粹,就连花盆、底座之器物亦是精心所选,独杯具泛泛,  相似文献   

13.
于彼朝阳     
<正>小满刚过,踏访朝阳,一场大雨不期而至,给我们的行程和当地人的生活带来了种种不便。但不论去喀左摩挲紫砂还是到建平欣赏剪纸,不论体验凌源温泉"神水馆"中的矿物质浸润还是置身北票大黑山"雄、奇、险、秀、幽、旷"的怪石莽林,不论咀嚼汁水若蜜的柏山水蜜桃还是品味香气如茶的荒甸子小米,不论回望"庙坛冢"昭示的原始文明还是膜拜象征繁育、丰饶、收获的红山女神"中华共祖"……我总能发现,虽然"天地不仁",视诸般生灵皆为"刍  相似文献   

14.
说起中国的紫砂,势必会想到宜兴的紫砂,大家可知道,辽宁也有与宜兴相媲美的喀左紫砂.近日,记者从油画家,陶艺家郭星的陶艺作品中感受到了喀左紫砂的美.浑厚的色彩,古朴的质地,作品将大自然的美与人类智慧完美的融合,赋予了泥土新的生命与意义.郭星的紫砂陶作品选用的泥料,是产自辽宁省朝阳市的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简称"喀左"),原料外观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烧后外观颜色则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可塑性强.  相似文献   

15.
很小的时候,总能在姥姥家看见紫砂茶壶,模糊的印象就是姥爷用它喝茶.紫砂泡茶既不夺茶真香,又无熟汤气,能较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色、香、味.所以,我对紫砂总有那么一种亲切的感觉,总能闻到一股家的味道.生产紫砂壶,必须要有丰厚的陶土资源.美丽的喀左(全称,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坐落在大凌河上游,紫砂矿产资源丰富,人文历史悠久. 喀左紫砂以日用品、工艺品为主,它以高质量、高工艺畅销全国,远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备受国内外顾客的赞誉.喀左县政府对紫砂产业相当重视,列入辽宁六大轻工产业、朝阳市十大旅游产业之一,许多专业美术学院的专业人才也被喀左吸引过去.早在1983年,喀左紫砂陶器就被国家轻工业部、国家民委评为优质产品.喀左紫砂陶器既是人们的生活用品,又是美化环境的工艺品.看见紫砂制作的小玩意儿我总是拿起来摸摸它,仔细的看看它.  相似文献   

16.
<正>5月11日,首届中国营口紫砂文化节开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母爱无疆"石刻揭幕仪式系列活动,将望儿山母亲节纪念活动推向高潮。今年第20届中国·营口望儿山母亲节期间,营口开发区围绕"爱祖国、爱家乡、爱母亲"这一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第20届中国·营口望儿山母亲节开幕式暨拜母仪式、第六届母爱文化论坛、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中国当代工艺美术领域,紫砂壶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继承了历朝历代大师们的衣钵,尤其是对近现代紫砂大师的学习,让当代紫砂艺人们得以在站在巨人的肩头,在传统的基础上扎实学习、开  相似文献   

18.
正陶瓷艺术讲究匠心独运,追求天然趣成,讲究"天人合一",应用到具体层面则成为"心物合一"。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物性与人性的相悦而解、相得益彰,是一种具有文化特征的理想境界,而我们的紫砂工艺恰似体现了这种内在的本质特征。博大精深的中国陶瓷文化,从起源到形成体系经过了漫长的岁月。瓷器的发明不仅是一种物质材料的发明,也不仅仅代表一种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它反映的是一种文化价值的选择,这种选择与文化取向有很大的关系。早  相似文献   

19.
壶动辽宁     
<正>当一种极富力道的锤泥声,以特有的优雅节奏穿越千年,响彻在宜兴每一个清晨、每一条大街小巷的时候,当世界文化遗产的春风,在每一个宜兴人的心里荡起涟漪的时候,宜兴的传奇已然硕果累累承认传奇,是对文化的敬畏,而自我剖析,同样可以彰显出强劲的拔节声。是的,对于喀左人来说,植根于五千年的文明之上,生活在富饶的"富贵土"中间,远望千年制陶史,等待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而历史,选择了今天的喀左人。  相似文献   

20.
"杀熟":转型期中国人际关系嬗变的一个面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光飞 《学术交流》2004,6(5):111-116
作为"中间型关系"的熟人关系,在传统社会中能够起到一种积极的功能而不至于失范。目前,"杀熟"现象增多,不仅是由于"传统型熟人关系"受到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工具理性的侵蚀;而更主要的是因为在转型期的社会情境下建构起的熟人关系有着巨大的风险,尤其在经济交易方面。"杀熟"现象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反思熟人关系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在现代社会的限度;同时,这种现象所带来的一种扩散性效应也许为我们走向制度信任提供了一些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