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英国现代著名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自传体小说《人性的枷锁》的分析,探讨了主人公菲利普人生不同阶段对友谊、爱情和婚姻的不同态度,剖析了他的情感历程,阐述了从小失去母爱的菲利普对人间真爱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2.
毛姆(1874—1965)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比法国的“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1850—1893)迟生20多年。毛姆的作品,经过层层铺垫后的转折、意外的结局以及含蓄幽默的笔法方面继承了莫泊桑小说的传统。本文想谈谈莫泊桑的《珠宝》和毛姆的《全懂先生》两篇文章的艺术特色。《珠宝》和《全懂先生》都有小道具项链,都有一男一女两个主人公。《珠宝》中的项链是情夫赠给朗丹太太的,通过围绕项链等珠宝所发生的事件,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金钱就是一切的丑恶现象。《全懂先生》中的项链是情夫赠给瑞姆赛太太的,通过围绕项链所发生的事件,刻画了凯拉达先生爱表现自己,又乐于助人的性格。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画艺术理论中,石涛的画论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他倡导的中国画艺术的美学精神即强调画家主体的心性表达,抒写画家自然美感情趣。这在中国画艺术表现里体现为水墨结合、水墨相融、水墨一体所产生的艺术丰富表现力,它是艺术家追求艺术审美理想的结果,这一结果就包括有"絪缊"之美的内涵。"絪缊"是画家把对宇宙自然的审美感悟抽象化为理性思维观念,并使其形象化、视觉化所创造出的具有混沌苍茫的意象之美,它对中国画艺术审美创作表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其中描写了一位绘画天才的一生,体现了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在札记《在中国屏风上》中,毛姆对中国文化有许多误读,但毛姆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大多由于文化的隔膜所致.毛姆是以冷静、客观、求实的态度观察中国,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力图实现与中国文化之间的有效沟通.毛姆的这种态度与胸怀,也是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与沟通中大力提倡的.  相似文献   

6.
毛姆作品大多是以爱情婚姻生活为主题的,但是毛姆笔下的爱情和婚姻生活大多是不幸的、阴暗的。毛姆的成长经历和失败的感情生活,正是这种悲观片面的婚姻爱情观形成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特立独行的艺术家是人类艺术发展的引领者,创作了具有强烈内在精神性和不朽生命力的永恒作品.他们往往立足本土,具有深邃艺术感知和深刻思想精神;他们敏感、善良、真挚并富有同情心,关心民众疾苦,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积极追寻自己的社会存在价值.对人生和艺术态度始终是严肃的,更是把独特个性风格的追求看成其艺术表现的生命.特立独行的西班牙画家的精神表现是各具特色的,其中独立精神的坚守者格列柯,高尚人格的坚守者委拉斯贵兹、戈雅,自由思想的追求者达利、毕加索、米罗、达比埃斯等最为著名,他们为当下艺术家的艺术追求树立了崇高的精神典范.  相似文献   

8.
悲剧主人公总是以放弃生存作为自己最终的归宿,放弃生存的背后隐含了主人公的价值追求,这种追求的本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主体的人,追求是放弃生存的内在原因,表明了主体自由自觉的类特性;作为历史的承载者,这种追求是社会历史性的,凸显了历史的必然要求.主人公为追求的实现而放弃生存式的抗争,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使另一种生存成为历史进程中的永恒.生命的奥秘由此破解.  相似文献   

9.
中国山水画发展到近现代出现了一批具有创造性的画家,石涛就是其中的一位。石涛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提出画家要以生活为基础,借古开今。另一方面,就是他追求的艺术境界,努力达到与自然对话中的"物我交融"之境。在艺术理论上,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画理、画论。他的中国画艺术一直影响至今,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10.
“气韵生动”在我国南朝时期画家谢赫提出的“六法论”中位居首位,历来被认为是中国绘画的最高原则.气韵生动最先是作为一种人伦鉴识,在文人画兴起之后具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自然本身所具有的气势和韵味,即客体气韵;二是指画家的主观意识和精神,即主体气韵.这两种气韵是相互转化的.画家通过对自然的观照与贯想,将自然客体气韵化为个人的主体气韵;再通过绘画创作将个人主体气韵化为作品所表现出的客体气韵,从而产生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气韵生动是中国绘画创作的最高原则,是中国画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判断绘画的审美境界的价值标准;追求气韵生动之美的境界,是中国画艺术悠久而又极富生命力的传统,而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传统,对于繁荣和发展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宋代的绘画,面向自然,追求平和,这从宋代著名的山水画家许道宁、郭熙。米布、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马麟、牧溪等人身上均可看到。大约到明代,宋代绘画对日本画风产生巨大影响,一批山水画家出现,改变了日本整个的艺术传统。经过200年中国艺术的影响,16世纪开始,日本重新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但已吸收了中国人爱自然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通过不同的创作主题、风格和艺术手法反映了战后一代人的彷徨与迷惘,他们的很多作品成为美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名篇。本文通过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和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揭示了战后一代人的迷惘与困惑;也通过分析男女主人公对爱情不同的态度和追求,指出是战争摧毁了人们的理想与爱情,战后的和平与繁荣也无法弥补他们心灵上的创伤。  相似文献   

13.
吴冠中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画家 ,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散文作家。其散文集《美丑缘》中的文章 ,处处都体现着画家在艺术探索和人生经历中对美的追寻 ,对丑的鞭笞 ,以及种种精妙的艺术见解和人生感悟 ,有着独特的品格和韵味。  相似文献   

14.
《故乡》与《寻根团》具有互文的意义,后者是文化诗学小说、后寻根文学。它传承《故乡》对"乡村现代性转型"的拷问,在鲁迅的文明/愚昧的启蒙起点上,超越时空,立足于身份认同、反思现代性、三农问题等维度发问,显示更加决绝的出走姿态。主人公王六一的认同从失根—寻根—扎根;从身份的建构—解构—重构,终于完成"故乡"从乌托邦—异托邦—恶托邦的认识转化与出走。农民心灵的安顿、溃败乡村的建设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聚焦毛姆作品中拉里、斯特里克兰德等游移的他者形象,通过他们的经历和感受分析毛姆作品中的异质文化对人物内心造成的冲击。面对20世纪初西方社会的巨大变化,拉里和斯特里克兰德等人深切地感受到西方文明的动荡与空虚所带来的窒息、孤独与异化感。为了追求人性的自我完善和超然物外,他们带着对西方文明的厌弃和对"他者"文明的景仰,逃离西方本土文化、进入异质文化中寻求灵魂的栖息地,却在这一过程中成为文化中游移的他者。此外,我们还发现,这些文化边缘人不仅体现了当时部分欧洲人对"他者"世界的向往,同时,他们的所作所为也是作者为逃避西方文明所进行的一种跨文化尝试。  相似文献   

16.
中国逸笔花鸟画集中体现了作为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动植物——花鸟之间的表现关系。中国逸笔花鸟画的审美特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它重写意,重意境和神韵的创造,要求表现画家的情感的世界,同时通过笔情墨趣的追求,体现时代精神并直接反映社会生活,成了它艺术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女神》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在《女神》中,郭沫若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抒情主人公——“大我”。这个“大我”一方面追求个性的解放与自由,反对封建的束缚与压制,追求立人这一时代主题,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社会的启蒙与改造,追求民族的新生,参与到立国的时代浪潮中去,实现了立人与立国的完美结合。“大我”这一形象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重要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达西与罗切斯特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外表、性格、生存状态、爱情观、生活方式和理想追求等多角度剖析《傲慢与偏见》男主人公达西与《简·爱》男主人公罗切斯特之异同处 ,揭示出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性格和不同理想追求的两类人  相似文献   

19.
余华的一些小说中洋溢着出走意象。出走意味着打破、反抗、逃遁或者寻觅,是余华与现实紧张关系的体现方式之一。出走不能完全离开“令人费解”的现实,反而实现了某种程度的回归。这无形中表明了现实秩序的强大和人类精神的尴尬。对出走意象的分析,不仅是对其行为本身的考察,而且更重要的是分析由此而体现出的人类生存状况和精神境遇。  相似文献   

20.
游巧荣 《江汉论坛》2007,(10):118-120
象征手法被广泛地用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爱尔兰现代主义作家乔伊斯在其"发展小说"<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大量运用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的姓具有神话象征意义,名具有宗教象征意义;静态和动态形象也具有象征意义;某种颜色、水及某些地方也被赋予了象征意义.乔伊斯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人公史蒂芬试图摆脱周围的压迫,追求自我,找到人生奋斗目标各个不同阶段的内心冲突,生动地再现了人物的痛苦、觉醒、叛逆和作出人生重大抉择的复杂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