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通过对中国近百年来宪政建设史的回顾,分别运用"路径依赖"与"范式转换"概念分析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障碍与路径.本文认为:完全工具主义的宪政建设理念、缺乏宪政制度运作的适宜的社会生态条件支撑是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特殊的路径依赖问题.面临变化了的宪政制度建设环境,需要推进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范式转换,其主要内容是突破宪政工具主义的思维定势,肯定宪政限定政府权力边界、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初理念;借鉴新宪政论的观点,大力开展公民教育,培育公民美德;在确立制度权威的基础上,推进全面综合型的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非常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他对"三农"问题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同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相结合,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他的许多关于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科学论述,对我们今天解决"三农"问题有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3.
"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因素.能否在解决"三农"问题上有新的突破,检验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关乎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着党如何领导推进农村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行思考,从振兴农村经济、推进民主政治、发展先进文化、构造和谐社会和加强基层党建诸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农村工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宪政思想之"变"主要表现在他对近代中国宪政模式的选择和设计上,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再回归君主立宪,走向开明专制,最后拥护共和立宪,这反映了梁启超对近代中国宪政之路的理性思考 ;"变"的背后 ,"不变"的是梁启超的爱国思想和坚持民主宪政、坚持渐进改良道路、坚持国民性改造的一贯主张."变"与"不变", 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因素,为我们今天的宪政建设提供了宝贵启示.  相似文献   

5.
"三农"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但"三农"问题决不能仅仅局限于提高农民收入和积极性上.主要从制度的视角剖析了"三农"问题解决的一些体制性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制度性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6.
"三农"问题,重中之重.中国农民穷的根本原因是小块土地的兼业化经营.要富裕农民,首先必须减少农民,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中国农业劳动力比重降到1O%以下,是中国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三农"问题既要在"三农"中解决,更要靠"三农"以外问题的解决来解决,靠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靠城市城镇的发展.善待农民工是城市为解决"三农"问题应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是我们走向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发展农村,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战略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因此,如何从根本上破解"三农"这一难题,已成为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与途径等三个方面对此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再议"三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是在市场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产生的.是农民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的额外贡献与牺牲. "三农"问题是利益格局失衡的产物,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现实的因素,最关键的是人的权力和地位的不平等造成的.要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难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发展的人民性和计划性,切实转变发展模式,加快新农村建设,并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利益均衡机制.  相似文献   

9.
论毛泽东"三农"思想的历史功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从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毛泽东的"三农"思想是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三农"问题的光辉典范,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江西解决"三农"问题和农村生态建设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重中之重"的工作.江西是农业大省,努力促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繁荣是江西当今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然而,江西在"三农"工作中要大见成效,必须高度重视、大力搞好农村的生态保护与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中部崛起须做足做好"三农"文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部崛起重在"三农".要实现中部崛起,必须做足"三农"文章,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高度重视和谐社会建设.同时要深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实施中央与地方"双轮驱动".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三农"问题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三农"问题是一个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课题,其重要性是由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遇到的特殊问题所决定的.必须理性对待"三农"问题,既要高度重视,又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分析矛盾,解决问题,不能急于求成.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关心农民,尊重农民,善待农民,依靠农民.从根本上来说,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就农论农,必须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反弹琵琶".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的传播学根源是社会生产力、历史与国情三方作用形成的传播障碍与隔阂,其外在表现是城乡之间信息鸿沟过大、农民阶层处于失语状态,农民获取信息成本过高三个相互关联层面.目前农村传播图景正发生着裂变,城乡之间依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传播容器.因此,解决"三农"的问题的传播学路径是渐进式改革,即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激活农村传播容器;积极推进自然村落的分界与重组,合理规划农村传播路径,从空间角度降低社会信息交易成本;加强农村媒介系统、农村教育文化建设,实现农村传播主体的创造性转化.这三个方面应齐头并进、统筹安排、协调推进,不可偏重任何一方.  相似文献   

14.
用矛盾论思想解读、研究"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全面理解"三农"问题矛盾的普遍性,寻求"三农"问题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对于研究我国"三农"问题具有方法论意义;深刻把握我国"三农"问题矛盾运动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不同质的矛盾;正确判断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矛盾,紧紧抓住"三农"问题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在实践中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中国农民占总人口的大多数,农村占国土面积的绝大部分,决定了其农业、农村和农民(以下简称"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为此,通过分析和阐释"三农"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规模不经济(包括内在不经济和外在不经济),探讨了克服规模不经济的思路,并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三农"问题是社会贫富悬殊与城乡严重对立的问题,是农民税费负担沉重与干群矛盾对立的问题,是基层政权财政困难与社会治理失控的问题,是农村人才"空洞化"与村民自治无效化的问题,因此"三农"问题是当下以及今后中国的一个长久的严峻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7.
解决"三农"问题是当前我国政治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三农"问题.推进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等被认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因此如何寻找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制度结构优化性使其产生集束效应而不是相互制约,以及制度变迁的前瞻性,对解决"三农"问题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农业问题不仅是农村的问题,都市农业的发展与都市农业观的形成表明,都市也有农业,农业问题也是都市的问题.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与世界农业现代化历史上的"石油农业"相似.生态农业是针对产业性农业的缺点进行改进的一种农业体系,要从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关系的战略高度来推进生态农业建设."三大差别"的非本质性差别是永远也不可能消灭的,所谓的"二元结构"总是有其必然性的,解决"三农"问题要消灭根本性的"三大差别".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收入问题的核心是就业问题,就业问题的重要出路在于城镇化和产业化.文章就我国发展小城镇建设,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开拓农村市场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体制创新等方面谈了自己的一点见解.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三农"问题的突围之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国始终面临着如何化解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使命.从实现持续发展和回应外部挑战的角度看,化解"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农业问题的本质是农业供给能力的持续提升,农民问题的本质是农民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农村问题的本质是农村社会发展的持续推进.就表现形态和形成原因而言,"三农"问题具有明显的系统性特征.统筹城乡发展必须采取综合性思路来回应"三农"问题的系统性特征,特别是应着力通过体制完善来努力构建农民持续增收的常规性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