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墨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墨子的音乐思想在“非乐”(上)篇和“公孟”、“三辩”等篇里有记载,这是他具有鲜明阶级倾向的政治和哲学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期所形成的儒家音乐思想体系,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墨子的非乐主张,是作为儒家音乐思想的反对命题提出的。它一方面批评儒家过份强调音乐积极作用的理论;同时,在实际生活中,强烈地反对统治阶级过度的音乐享乐。墨子非乐思想是在实际斗争中形成的,是当时阶级斗争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墨子的礼乐批判及其美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墨子对礼乐传统和儒家礼乐教化的批判 ,大体上是兼顾礼乐的 ,而对春秋以来的礼乐活动的批判则主要侧重于“乐”即当时社会的审美和艺术活动方面。这主要通过墨子的“非乐”论集中表现出来 ,突出地体现出他的礼乐教化观的功利主义特征。《墨子·非乐上》载 :子墨子言曰 :“仁之事者 ,必务求兴天下之利 ,除天下之害 ,将以为法乎天下 ,利人乎即为 ,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 ,非为其目之所美 ,耳之所乐 ,口之所甘 ,身体之所安 ,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 ,仁者弗为也。”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 ,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  相似文献   

3.
对于音乐的看法,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各抒己见。颇具影响的是儒家的“礼乐”思想,他们将音乐同社会的政教伦理相结合,其中墨子是最具代表性的,提出“非乐”、“禁乐”的主张。如何看待他的主张,应辩证的、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理解。  相似文献   

4.
“先王法志”“晋春秋”,《国语》原来出左丘。“礼乐诗书”轻擅易,儒家从此更抬头。《国语》除《鲁语》外,多法家记载;《左传》出刘歆手,在董仲舒崇儒尊孔之后,是儒家著作。僖公二十九年,“说礼乐而敦诗书”原本《晋语四》“先王之法志。”先王法志即《晋语七》之“晋春秋”。歆以儒家经典“礼乐诗书”暗地偷换代替法家著作;从此儒家更抬头了。  相似文献   

5.
墨子“非乐”思想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慧 《东岳论丛》2003,(3):128-130
墨子“非乐” ,学术界肯定者有之 ,否定者有之 ,莫衷一是。其实 ,墨子“非乐”是既定的历史事实 ,对其“非乐”思想作一般意义上的肯定或否定都没有太大的意义。从更深的层面看 ,墨子“非乐”思想不仅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政治上互相攻伐、战争频仍 ;经济上横征暴敛、民不聊生 ;生活上穷奢极欲、侈靡过度等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的结晶 ,更是与春秋战国时期日益高涨的民本主义思潮相联系的 ,墨子“非乐”思想是当时民本主义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一点出发 ,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与墨家学派相对立的儒家、法家、道家也都有程度不同的“非乐”理论的出现 ,只不过是各家的“非乐”理论都没有墨子如此“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罢了。  相似文献   

6.
贺更粹 《理论界》2009,(4):162-163
墨子从功利主义的立场出发来“非乐”,其关注的不是乐本身,而是乐的实际社会功效。墨子之“非乐”,主要否定的是不合其政治目的、经济功利和道德追求的礼乐,是完全从政治、经济功利主义的角度对“乐”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作用和价值的彻底否定。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推崇孔子与其弟子、孟子、荀卿,以及汉初的叔孙通、陆贾、优生、贾谊等儒家学者,更以汉代孔子——董仲舒为师,而学春秋公羊学。又好调查研究,到全国各地考察,特别是详细考察和瞻仰了孔、孟家乡的古迹、礼器、遗物,并“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因此,非常重视礼乐仁义。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史——《史记》,其中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礼乐思想。对于司马迁,过去大多称他是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很少谈他的礼学思想。实际上,他也是个著名的礼学家。他对礼、乐以及与礼密切相关的法,均有深入的研究,在中国礼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礼记·乐记》是先秦时期一篇极其成熟的文艺理论论文。我们可用“中和”二字来概括其文艺思想。在历代儒家心目中,“中和”是个人品格修养、文学艺术作品和治国平天下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最高的人生追求与审美理想。《乐记》明确辨析了“和乐”与“淫乐”、“道”与“欲”的关系,它虽以乐为名,却礼乐并重。“乐”是德音,凡是堪称为“乐”的文艺都应具有和谐中正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黎臻 《理论界》2013,(7):147-149
"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大武》乐的制定是先秦儒家乐教思想的依托。武王伐纣功成而作《大武》乐,但是有关武王伐纣事件的讨论使得《大武》乐的主题未得明朗。孔子崇尚文王之德,因此称《武》"尽美而未尽善",《礼记·乐记》在《宾牟贾》篇中借孔子之口表达了周武王的盛大功德以及与儒家礼乐思想相契合的道德规范的教化。对《大武》乐的解释也存在着在经典的语境中道德判断与审美价值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10.
十三篇《刑法志》的儒家情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正史中十三篇《刑法志》的研究,揭示出其中隐含的儒家价值情节,具体而言表现于四方面:一是十三篇《刑法志》中大量引用儒家经典和儒家学者的言论;二是儒家“德主刑辅”的德刑观贯穿于十三篇《刑法志》的始终;三是十三篇《刑法志》依循于儒家亲亲尊尊的伦理原则;四是十三篇《刑法志》均秉持儒家价值理想以批判现实和历史。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言论大部分载入《论语》和《礼记》里。他在整理周以来的《诗》、《书》、《易》、《礼》、《乐》、《春秋》著作中,总结了古代历史并继承和发展了自己的学说;而且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第一,关于“自然观”。孔子对殷周以来的鬼神迷信取存疑的态度。他的主张是“以孝治人,以人道治人”。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不讲神怪,“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篇》)孔子的这一思想精髓,直接注入汉民族文化传统。中国儒家从孔子开始重人  相似文献   

12.
吕箐雯 《船山学刊》2022,(6):108-116
“无为”是周敦颐《通书》中重要但易被忽视的思想之一:“无为”包含着“诚”的本体论映射,不仅是对“诚”之性质的描述,也是对“诚”之发用结果的阐释;作为修养工夫,“无为”亦继承了儒家原有的修养路径,其“有意之无为”与“自然之无为”的双重路径是普通人朗现“诚”这一本体、为圣成贤的重要工夫。同时,《通书》之“无为”虽然在表面上有着较强的道家哲学意味,但其与《老子》之“无为”仍有区别,二者对普遍化的仁义礼智与礼乐教化的态度不同,此亦反映了周敦颐的儒家立场及其“融道入儒”的学术特点。  相似文献   

13.
战国时代是对“礼”进行理性思考和理论总结的重要时期。以孔门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把“礼”当成了自己学派的理论标志。上博简《孔子诗论》和同时期其他文献中的大量论礼精言,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礼”论水平和诗学成就。从《诗》传承与接受的角度而言,用诗机制的延续和发展是《孔子诗论》的理论背景,《孔子诗论》是用诗的诗论。从礼乐文化的发展和礼乐制度的变迁而言,从西周春秋间重“礼仪”到战国时代重“礼义”的变化,是《孔子诗论》的礼学和哲学依据。“情生于性,礼生于情”,礼对性情的制约与调节是“礼义”发现的重要标志。以“礼义”和“性情”为思想前提的《孔子诗论》,是“礼义”诗学,也是“性情”诗学。  相似文献   

14.
俞樾向以朴学家驰名,而公羊学思想可以说是他治经治学的指导思想。在儒家经典中,《春秋》一经被他推崇为“圣经”;他对《春秋》经传的训释遵从公羊家的立场和门径;他还将公羊思想及其家法运用于所有儒家经传的文字校勘与训诂中。俞樾是一位以朴学驰名的公羊思想家。  相似文献   

15.
楚辞的代表作家是屈原 ,而楚赋的代表作家则是宋玉。从宋玉赋中 ,我们可以看出 ,他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仁学思想 ,他深受儒家音乐教化思想的影响。赞美雅乐 ,斥责郑声。他深受孔门《易》学思想的影响 ,他以儒家的“圣人”自比 ,主张儒家的道德。宋玉这套话语系统 ,完全是儒家文化的反映和体现  相似文献   

16.
在《声无哀乐论》中,嵇康模拟了一场晦明捭阖的讨论。秦客为儒家传统乐论代言,嵇康则借东野主人之口予以回应。主人指斥儒家礼乐论存在一难以实现的折衷:礼乐以情为本,但因人而异的情感或会妨害礼乐的客观性、普遍性。通过解构传统乐论,嵇康建构出一套形式化的音乐观,即认为音乐不含任何经验性内容,是纯形式之美。他对儒家乐论的批判,揭示出儒家礼乐以情为本的特点:作为教化工具,礼乐须以人情为其现实基础,所以不能"无情"。而有意摆脱政教负担的嵇康,则可以从至人养生的角度重审音乐,作出新解。最后一段答问中,嵇康在承认"声无哀乐"的前提下,迂曲地重新阐释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命题,并展现出圣人"任自然"与"崇礼教"两种颇为相斥的面向。这套两可的圣人观,反映了六朝学人与传统若即若离的思想状态。在这个意义上,《声无哀乐论》是考察汉晋之际思想变迁的绝佳参照点。  相似文献   

17.
王船山是明清之际的一位大思想家。他的唯物论的思想体系和辩证法的方法论,其完整性和系统性,超过了那个时代所有的思想家;但他是以维护儒家道统的姿态出现的,因而其思想理论的保守性和落后性,不仅比他晚出的思想家颜元和戴震,比他同时的思想家黄宗羲和傅山,突出又突出。就是比他早出的思想家何心隐和李贽,也要突出又突出。笔者曾写过以《儒家正统的阴影》、《再谈儒家正统的阴影》和《也谈傅山与船山》为题的几篇文字,揭示过船山思想理论的保守性。本文拟再以《再论王船山与傅山》为题,进一步揭示他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最早提出《韩非子》一书中的《解老》、《喻老》两篇不出自韩非手的是容肇祖先生。他引《五蠹》篇反对“微妙之言”的议论以后说:“《解老》、《喻老》是解释微妙之言。韩非一人不应思想这样的冲突,可证非彼所作。”意即不出自韩非之手。他又引《解老》篇与《淮南子·原道训》两书思想类似的段落以后,推定《解老》、《喻老》篇出自西汉道家田生之手,郭老不完全同意这种意见,但在他的《十批判书》中也说:“《解老》  相似文献   

19.
王青 《河北学刊》2007,27(3):102-106
上博简《容成氏》篇内容丰富,性质较为特殊,是了解战国社会思潮的一篇弥足珍贵的重要文献。关于其学派归属问题,大致有儒家、墨家、纵横家等不同说法。分析是篇内容,可以看到,其理论思想与儒家的《大戴礼记.少闲》篇非常相似,而与《墨子.非攻》篇相乖戾。《容成氏》篇所宣扬的理想社会与《礼记.礼运》篇相一致,是篇力求借助讲述古史来阐述尧舜禅让和汤武革命,而这正是儒家理论中的两大基本思路。从《容成氏》篇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七十子后学发展传统儒学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20.
《文史哲》2021,(3):104-123+254
马王堆《系辞》篇的内容及其成书年代、马王堆《系辞》篇和今本《系辞传》之间的异同、马王堆《系辞》篇的主要思想,是马王堆《系辞》研究的三大课题。中日先贤已经指出今本《系辞传》与《礼记·中庸》篇有着深厚关系,由此不难推测马王堆《系辞》篇同样和《中庸》有着深厚关系,这些文献最早原型的形成当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马王堆《系辞》篇就是今本《系辞传》的蓝本。马王堆《系辞》篇古朴的、未成熟的原型经儒家之手成书于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又经秦代至汉初的整理、增笔,于西汉文帝时期初年形成了《系辞》篇。该篇此后经进一步的整理、雕琢,最终形成了《系辞》的上传、下传。虽然三才之道是《系辞》篇的重要思想,但马王堆《系辞》篇的特征在于,更强调人作为与天、地并立的第三种根本性存在所具有的独特主体性,可以认定这是只有儒家才有的积极的思想。孔子对鬼神、祭祀等宗教予以批判的原始儒家合理主义,成为后来儒家的传统。相反,马王堆《系辞》篇认为《易》的本质在于占筮,对鬼神与占筮予以积极的肯定,从而改变了过去的合理主义传统。马王堆《系辞》篇是一种为了适应《易》而调整出来的哲学思想。道器论和万物生成论本来是道家开发出来的思想,《系辞》篇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