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承训 《中州学刊》2006,1(4):26-31
恩格斯在论述生产方式的同时总是一起讲“交换方式”,含有社会主义新的交换方式的寓意,丰富了历史唯物论。历史表明,在社会化日益提升的条件下,没有交换方式,整个社会再生产就无法进行。商品———市场经济是交换方式的载体,它既有生产力属性,又有与一定生产关系结合形成的社会属性。商品———市场经济与生产社会化分不开,而社会化包括社会分工与社会联系两个方面,市场经济是社会联系的一种主要经济形式。社会化生产关系要与社会化生产力耦合得紧密,必须有一个发达的交换方式充当中介,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应当包含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辩证关系。如果仅仅用“市场化”取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容易模糊和改变社会主义交换方式的内涵,导致私有化和“市场原教旨主义”。  相似文献   

2.
同任何其他事物一样,生产力系统也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因此,贯彻生产力系统空间运动规律要求的布局经济,就成为生产力系统工程的又一支柱。 一、古老学科焕发青春 人类注目生产力空间布局的规律性现象,比较他们注目结构、规模、时序等方面,似乎都要古老些。反映在理论上,可称为布局经济学的种种理论,也大都早在结构经济学、规模经济学和时序经济学之前就陆续出现了。一百多年前,西方就开始出现研究农业、工业等产业布局的“区位论”;六十  相似文献   

3.
在研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如果抛开社会科学,以为“科学”指的只是自然科学,那么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将是不全面、不彻底的。“科学”不仅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只有把社会科学纳入第一生产力的轨道,才是准确的,符合客观事实的。既然如此,那么,社会科学如何转化为直接生产力:途径、难点、机制?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农业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农业生产,同整个社会生产一样,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即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生产力包括人和物两种要素,而生产关系则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关系。农业生产关系,实质是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诸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权力、经济责任和经济利益等方面的关系。一个部门或企业,要进行生产就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组织好生产力诸要素和处理好生产关系的各方面关系,使部门或企业的生产象一台机器一样,有秩序地、协调地、周而复始地运行。所谓农业的经营方式,就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  相似文献   

5.
“过度竞争”在国外经济学文献中又称“自杀式竞争”、“毁灭性竞争”或“破坏性竞争” ,在日本被称为“过当竞争” ,在我国则称为“恶性竞争”。所谓过度竞争 ,是指由于竞争过程内生或外部因素的作用 ,主要发生于非集中型或较高固定成本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等退出壁垒较高的产业中 ,企业数目过多 ,产业过度供给和过剩生产能力现象严重 ,产业内的企业为维持生存不得不竭尽一切竞争手段而将产品价格降低到接近或低于平均成本的水平 ,使某个产业中的企业和劳动力等潜在可流动资源陷于只能获得远低于社会平均回报和工资水平的窘境 ,而不能顺利从…  相似文献   

6.
<正>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抛开物质资料生产的社会形式,即抛开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就只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和自然之间的这种物质变换的能力就叫生产力,它是生产的自然关系。而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又总是由人们的具体劳动引起、调整和控制,并通过人们的具体劳动实现的。所以,生产力就是劳动生产力,也就是人们通过具体劳动改变自然物使之采取适合人们需要的形态即产品形态的能力。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①,“在同一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产品”,就意味着“劳动的生产能力更大”。劳动生产力,按其产生的本源和途径,可分为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劳动的技术生产力和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指的是由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即协作所产生的生产力。马克思说: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边际分析方法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边际分析倍受西方经济学者的青睐。边际效用论、边际生产力论、土地收益递减率等等都是边际分析方法的产物。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总是认为马克思经济学与边际分析是对立的。这实在是个误会。“边际”(margin)一词最一般含义是指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的边缘或界限。它是反映事物数量的一个概念。在经济学上,边际量是指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在一定条件下的最后增量。研究这个增量的性质及作用,构成了边际分析的基本内容。这种边际的或增量的分析是马克思经济学所有分析方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研究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价值的创造及发展趋势,要准确理解马克思对于商品价值内涵的界定及分析逻辑。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期,各种产品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为非自动化生产,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随着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和全面替代人的劳动,自动化生产将成为产品生产的基本方式,产品作为劳动产品的属性逐渐减弱,而此时社会还不具备实行计划经济的生产力发展基础和所有制基础,需要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用来交换的由自动化方式生产的产品可被称为“类商品”,与之相匹配的经济体制可被称为“类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社会向未来非商品经济社会过渡的产品形态和资源配置方式。  相似文献   

9.
<正> 劳动生产率,作为一个特定的经济范畴应当有其自身的科学含义。但是,在我们的认识和实际运用中,对它的理解却比较混乱。因此,很有必要通过探讨,统一到马克思关于这个问题的科学含义上来。第一,劳动生产率是活劳动的生产效率,不包括物化劳动。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劳动生产率”与“劳动生产力”是通用的。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有用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取决于它的生产力。因此,有用劳动成为较富或较贫的产品源泉与有用劳动的生产力的提高或降低成正比。相反地,这种生产力的变化从来  相似文献   

10.
长期来,人们总习惯于从纯客观的角度来理解、描述生产力,只是强调它的客观性。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它忽视了生产力的另一重要特性——主观性。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一、主观性是生产力的重要特性生产力是人改造、利用自然的能力,这一简单的定义本身就包含着主观特性。生产力首先是人的能力,人的生产能力既包括人的体力,更包括人的脑力或智力,二者有机统一并表现于生产活动中,离开人的体力或智力都不能构成人的生产能力。马克思说:“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  相似文献   

11.
一、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义利观生产力的发展总是以物质财富的增长(“利”)为直接目标,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也常常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结果表现出来,因而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必然与义利观产生密切的关联。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一般说来,利泛指利益或功利,与义相对特别是指个人的私利;义泛指人们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或道义,也可指道义所要求维护的公共利益。在我国历史上,曾有过经久不衰的“义利之辨”,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的重义轻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种重义轻利、先义后利的义利观,体现出一种着眼于整体利益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2.
一、公共生活秩序问题在当代的凸显在传统社会里,由于人们的实践范围和认识能力的局限,“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①,而且,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相当低下。后者意味着传统社会的生产力对整个社会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不会引起社会生活的迅速变化。前者  相似文献   

13.
改革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调整那些与之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中以及上层建筑中的某些部分。不过,现在需要改革的方面很多,涉及到生产、交换、分配以至消费各方面。从理论上,需要抓住整个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换句话说,必须找到理论的主线,捉住了它,便可一通百通。我认为,这个关键环节,这条主线,应当是利用好生产和交换的“交互作用”,尤其要充分发挥交换的反作用。这就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阐明的“经济座标”原理。他说,生产和交换,“这两种职能在每一瞬间都互相制约,并且互相影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阶段特征及政策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经历了从“控制流动”到“规范引导流动”,政府从谨慎对待转变为积极应对,我国对待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从仅着眼于流动向以“流动、公平和融合”多目标综合管理转变。新时期应制定更加积极主动、综合有效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更加重视农民工问题,将农民工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相似文献   

15.
充分认识“科学转化”的重要性,是理解“科学是生产力”的关键。马克思讲:“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3分册,349—350页)科学成其为生产力,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科学在作为试验结果被提出来时,仅仅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而潜在的生产力并不能等同于现实的生产力。然而,科学最终要运用人们改造自然。当科学运用于生产时,就会导致生产工具的改革、劳动对象的扩大和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提高,科学因此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变为现实的生产力。由此看来,科学成为生产力的关键在于“转化”。马克思讲的“也是”二字,揭示了科学转化的重要性。所谓“也是”,并不能笼统地理解为“是”,“是”是直接的,并不需要转化,正象生  相似文献   

16.
城市游憩需求市场规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旅游与游憩想旅游(Tourism),作为人们在闲暇时间内所从事的旅行与游览活动早已为世人所熟知。旅游研究者们对旅游有严格的界定,如世界旅游组织(WTO)只将游客在异地逗留时间24小时以上且不超过一定时段(排除长期居留)的行为称为旅游;美国旅游数据中心把高家单程距离在160公里以上的行为称为旅游。诸如此类,虽然具体界定有所不同,但都共同他强调旅游是一种离开常住地.在一时间范围和空间距离内的一种活动过程。但目前,随着可自由支配收入和余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在居住地附近所从事的不超过24小时的日常休闲、娱乐活动正逐…  相似文献   

17.
我赞同卓炯同志否定斯大林提出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有计划发展规律”的观点,斯大林提出这两条“规律”的理论前提是错误的。首先,斯大林片面强调社会的生产关系,强调整个社会的“高级赢利”,这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于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在本质上是不相容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于生产力的性质,是贯穿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规律却存在极大的误解。以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就是指社会的生产关系要适合社会的生产力,这样地理解是比较片面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和劳动资料这两个要素构成的。但是,如果这两个要素都处于静止的状态,那么它们只不过是构成生产力的要素,并没有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而要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就必须在运动中使它们结合起来。也就是说,现实的生产力,首先是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结合的具体方式,即具体的生产力,在各个具体生产力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社会的生产力。由于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技术熟练程度各不相同,劳动资料的发展水平也有差异,因而,作为整个国民经济肌体的各个细胞、作为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相结合的直接场所的各个企业,其具体的生产力水平也必然是千姿百态的。社会的生产力则与此不同。一方面,社会的生产力是由各个具体的生产力组成的,没有具体的生产力就谈不上社会的生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其他许多著作中,对生产力问题进行了大量论述,但在不同的场合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所使用的生产力的概念的具体涵义是不完全一样的,我们在研究科学和生产力的关系时,应注意把物质生产力和知识的形态上的生产力区别开来。什么是物质生产力?它是人们征服,利用、控制、改造自然的能力,它发生作用的结果必然是创造一定的使用价值。所以又可以说,物质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一定使用价值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9页)。这就是我们一般使用的“生产力”、“社会生产力”概念。这个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中是和“生产关系”相对应的。它是一切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后决定力量,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9.
社会形态的生产力要素和生产力标准邢守润,于兴棠社会形态包括哪些要素?区分和判断社会形态的标准或标志又有哪一些?长期以来,人们的认识并非是完全一致的。斯大林时期苏联学者罗森塔尔、尤金主编的《简明哲学辞典》将社会形态表述为“历史上一定的经济制度以及跟它相...  相似文献   

20.
一、从规则谈起规则是人们行为的标准,也可称为准则。规则的范围很宽,包括风俗。礼仪。习惯、道德。法律等等。但规则并不可能是光秃秃的抽象物,它总是以一定的社会观念为直接的精神基础,而且有现实的保障机制。规则及其观念、现实保障机制三者的结合,就称为制度。所以,规则只有制度化才有实际意义。在各种制度中,法律制度属于国家的制度。因而是正式制度。相应地其他制度都是非正式制度。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或场合之下,不同的规则与制度有着不同的意义。但总的说来,“制度也就是当前公认的生活方式”。①“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