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个简单的人口比例问题。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将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不仅在时间上,而且是区域上也表现得很明显。本文将对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这一现象进行描述,阐述这一问题的原因,并对解决这一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这对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是挑战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已有文献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进程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加以理论探讨,尚未进行深入的实证分析.本文将全国人口普查及抽样调查数据与2000年至2015年间28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经济数据相结合,研究经济增长与房价上涨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影响,发现高房价有助于降低城市出生人口性别比,而经济增长则没有显著影响;房价上涨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抑制作用主要集中在儒家伦理和传统生育文化影响力小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初期性别干预程度高的城市;女性社会地位、城镇化进程、医疗服务水平以及地区生育政策等传统的经济和社会因素也有助于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因此,国家必须不断完善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化发展、加强"男女平等"宣传教育并普及新型生育文化,从而继续缓解家庭生育行为中的性别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3.
性别比失衡已成为带有全局性、全程性社会经济后果的严重问题.文章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全面评估了出生性别比失衡所带来的社会风险、影响及后果,认为:出生性别比失衡不但严重侵害了女童的生存权、损害到女性的健康与发展,而且会导致男性”择偶拥挤”,进而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秩序,并可能带来严重的伦理与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4.
略论广西人口性别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口性别结构是人口的基本结构,其状况和变化对人口再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深远。广西存在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问题,对人口安全、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失常及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中国人口领域的一个主要问题--出生人口性别比失常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与探讨,涉及人口性别比的主要统计特征,人口出生性别比失常的严重性等,认为出生性别比不是一时一地现象,有普遍性和全局性,已发展到具有巨大社会影响、事关人口全局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6.
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已成为危及人口安全影响社会稳定的大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原因,提出有效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人口问题是中国最大问题之一,人口性别问题是其中重要问题。人口性别比例是否失衡,对个人幸福、家庭幸福、社会风气、社会安定都有巨大影响。长期以来,山西的性别比失衡在全国是最突出的。对这一问题,众说纷纭,估价程度和处理态度也很有差异。本文不揣浅陋,试作探讨。一、对山西人口性别比的估价 (1)人口性别比例属人口内部关系,商与社会生活、生态环境、道德习俗、民族特性等密切关联。从世界范围看,人口性别比(以女性数量为100所计算的两性比例)  相似文献   

8.
中国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并具有明显时空差异。出生性别比先增后降,具有阶段性差异,空间上具有明显的东、中、西部差异与城乡差异。为验证人口生育政策、城镇化、经济增长、城乡差距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本文构建了包括总和生育率、城镇化率、人均GDP、城乡收入水平比等变量的出生性别比多元回归模型,并利用1985—2016年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提高总和生育率能降低出生性别比,城镇化率与出生性别比成倒U型关系,人均GDP与出生性别比关系不确定,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促使出生性别比失衡。据此可知,单纯发展经济不能使出生性别比趋衡,只有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才能使出生性别比再次趋衡。  相似文献   

9.
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男女比例的失衡问题已日益突出。人口出生报告表明,每年出生的男婴大大超过女婴,尤其在农村,这种生育失衡现象更为严重。 拒绝女性,可悲的生育愚昧 生育失衡现象是由愚昧的男  相似文献   

10.
农村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农村婴儿出生性别比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持续失衡 ,在其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伦理、政策等方面的原因 ,性别比失衡必然带来一系列不利的后果。因此 ,我们必须采取措施 ,积极应对 ,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1.
周永坤 《河北学刊》2012,32(1):99-103
"农民"一词产生很早,在古汉语中,它的基本含义是以耕种为生的人。在以农为本的古代,农民受到尊重。民国时期,农民的基本含义未变,但是它被严重地政治化了。在前改革时代,农民的传统含义被颠覆,农民成了为国家生产粮食、为现代化提供积累的不可改变的身份,且农民本身被政治上层级化。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权利保障有所提高,农民自身的等级被取消,但是城乡二元这一歧视农民的社会结构仍然存在。解决当代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权利保障,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农民的财产权、平等权和迁徙权的保障,使农民成为一种自由选择的职业,而不是身份。  相似文献   

12.
张杰英  何昱 《河北学刊》2012,32(5):160-163
民间文学艺术的来源群体享有民间文学艺术权。其中,民间文学艺术权的经济权利主要包括使用传播权、使用许可权、获得报酬权、获得资助权、追续权和进口权等。为了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但又不至于过分限制民间文学艺术的发展与传播,需要对其权利主体进行权利限制,即分别建立合理使用制度、法定许可使用制度和强制许可制度。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农民权利保障问题。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对农民权利意识、体系、内容及其实现都将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农民权利的完善和保障是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展开的关键所在,对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农民工劳动权益被侵害的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如工资被拖欠、劳动条件恶劣等.而在其权利被侵害之后,维权道路的艰辛又使他们望而却步.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讲是由于我国法治的不健全所导致.这提醒我们应从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问题的现状入手,通过分析其法律上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维护和发展农民权益的主要载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依托。组织治理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治理上存在先天不足和后天弥补缺位的问题,在组织治理的路径上,应贯彻对内公平与对外效率的新理念,同时发挥政府服务作用和市场激励作用,治理外部环境优化与内部组织制度创新同步进行,创建利益联结与关系产权协调等机制。  相似文献   

16.
梅夏英  许可 《学术界》2012,(2):54-63,283
财产权结构的多元化使得财产权制度的正当性不能再从法律体系中自我证成,而作为替代性分析工具的财产权法律经济分析又面临着当代经济学发展和传统法学质疑的双重挑战。在此背景下,通过对财产权的有效性标准、设计原理、有效性验证方法以及财产权和博弈规则间对应关系的逐一梳理,一个新的、可操作的财产权法律经济分析框架不但妥当解决了实践上的疑难,还积极回应了法律经济学从理论研究到实践研究、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的呼声。  相似文献   

17.
赵蓉  王振亚 《学术探索》2013,(12):115-118
从改革开放至今,随着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农民工内部也出现了代际变化,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并在我国社会主义转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父辈们不同,他们希望能更好地融人城市,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就业、保险、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平等待遇。因此,本文从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出发,寻找出其利益诉求的新变化及困境,从而探索由国家、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团体所共同组建的多方权益保障机制,切实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劳动权益的保护是一个非常重要却容易被忽视的社会问题,目前大学生劳动权益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文章主要就在校大学生实习、打工的过程中如何依法维护其劳动权益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就问题成因及解决对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产权残缺与重建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现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明晰性、排他性、安全性、可转让性、权能责任利益对称性、可实行性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而这又与其法律属性不明确有关,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以债权形式出现的具有一定自物权属性的且呈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物权化变迁趋势的特殊的土地权利。本文首先根据产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提出一个分析农地承包经营权的一般框架并运用这一分析框架对现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进行分析,然后探讨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属性,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外贸企业对于拉动重庆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外贸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水平对于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是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核心内容,然而,重庆外贸企业在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中存在转化能力不强、转让与许可较少、质押融资难度较大、保护水平不高等问题,需要从增强企业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意识、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提升知识产权运用水平、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思路等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