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动"夺门之变"的徐有贞曾与于谦共同参加京城会试,并因为治理山东黄河水患和兴建水利之事而为世人所称道,四库全书评价他博览群书,时人亦称赞其才华出众。但名利心太重的徐有贞于"土木之变"时主张南迁,又因为求官未得而对于谦怀恨在心,最终成为陷害于谦的主谋。此外,"迎立外藩"之罪是如何栽赃到于谦身上的,对徐有贞该如何评价,文章将一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周礼 《中华魂》2014,(18):40-40
明朝天顺元年,被囚禁在南宫的英宗朱祁镇,在徐有贞、石亨和曹吉祥等人的帮助下,成功复辟,重新登上皇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夺门之变"。作为大功臣的徐有贞被授予兵部尚书,尔后又封为武功伯兼华盖殿大学士(相当于宰相)。于是,大权在握的徐有贞开始了他的复仇之路,对象是"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民族英雄于谦。说来十分遗憾,于谦遭此横祸,只因一句不经意的话。  相似文献   

3.
朱祁钰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以非嫡长子身份被大臣劝进称帝,尽管经过他和于谦的力主抗战,打退瓦剌少数民族的多次进攻,使江山社稷转危为安。但民族矛盾一旦缓解,朱祁钰便因出身名份不正,为封建守正大臣们所不容,加以他和心腹大臣于谦受观念上的束缚和性格的影响,难以从根本上防患于未然。故景泰八年(1457年),大臣勾结乃兄趁景泰帝生病之际,发动政变,英宗复位,景泰帝朱祁钰被废以至惨死,于谦也被捕杀,成为明代严格贯彻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4.
泽川 《山西老年》2013,(6):42-42
明代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于谦在他14岁时去杭州应试,主考官为杭州知府,其名字叫虞谦,与于谦名相同,姓同音。考前要点名,当点到于谦时,于谦躬身站起来却不答应,主考官感觉很奇怪,于是便问他,"你为何不答应?"于谦躬身说道:  相似文献   

5.
明代土木之变的战争灾难引发了一场帝位之争,这场帝位之争是明代政治生活的折射,深入地剖析与研究这一客观历史现象,不仅可以透切地了解景泰时期的政治概貌,而且必将有助于人们提高对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6.
于谦与廉政     
于谦是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又是廉政的楷模。儒家传统教育是于谦靡政的道德基础;务实为民是于谦廉政的根本大事;公忠爱国是于谦廉政的最高目的。  相似文献   

7.
孔见 《中华魂》2012,(19):58-58
年少时读过于谦的《石灰吟》,至今难以忘怀:"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明志砥行的诗在明史中,于谦是位刚正不阿、清廉为民的一代名臣。他虽立志报效国家,无奈当朝的英宗皇帝昏庸无能,重用奸臣,终于酿成大祸。公元1449年(明正统14年),北方瓦剌部(瓦剌是明代对两部蒙古各部的称谓)首领也先率军南下大举进攻,明50万军队竟全军覆没,英宗被俘这时于谦升任兵部尚书,拥立景帝,调集重兵,  相似文献   

8.
在明代史籍中 ,对宣宗孙皇后多有褒词。其实 ,这些记载多属不实之词 ,需予以澄清。孙皇后在明代中叶政治中所起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三方面 :其一 ,孙皇后在宣德时期争金宝 ,废元后 ,变乱宫闱 ,促使明朝政治由清明向腐败转变 ;其二 ,孙皇后在正统“土木之变”时期 ,阻挠成阝王朱祁钰即位 ,影响抗击瓦剌入侵准备工作正常进行 ;其三 ,孙皇后在“夺门之变”这个导致明朝倒退的宫廷政变中起了消极的作用。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孙皇后在明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历史转变中 ,确实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土木之变后,景帝采取了正确的军事、外交策略,不费金帛土地,迎回了太上皇,但是为了巩固帝位,采取了锢南宫、易太子等措施,引起部分朝臣的不满,并导致了历史上著名的“夺门之变”,使太上皇重新登上了皇位。  相似文献   

10.
《社区》2007,(20)
古老的隆福寺坐落在北京市东城区,位于市中心的东四北大街西,曾是北京城内著名的寺院。隆福寺始建于明代景泰三年(1425年),清雍正三年(1731年)重修,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在明代,隆福寺是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明代的诗歌发展确实比较一般。尤其是古代诗歌悠久而光辉的现实主义传统,历来认为在明代虽未中断却也无大发展,其重要标志之一便是没有出现卓有成就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此,人们一提及明代文学,便言必称小说、戏剧。而究其实,恰如不可以偏概全一样,同样也不可因求全而偏废,否定一切。有明一代,尽管诗歌发展一般,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不乏继承和发扬光大者。已为文学史所承认的明初诗人高启和刘基等,都可以说是有着一定成就的现实主义诗人。继高启之后,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谦,更称得上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对于于谦的诗歌创作,一向是有肯定意见的。但是人们主要赞赏其表现高尚节操和人品的诸如《石灰  相似文献   

12.
明代捐监在明景泰初年济边饷而开。捐监意为捐出身,不同于政府直接卖官,但也属于一种变相的卖官行为。捐监群体政治地位较低,多授低微的官职。捐监所得银两,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暂时解决军饷、赈济等问题;捐监的影响恶劣,是导致明代中后期选法壅滞、学风日衰、社会腐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诗薮》一书体现了胡应麟的诗歌流变观,是明代晚期一部重要诗歌理论著作。文章以七言体为例,兼及古体七言歌行及其所影响的七言律诗,分析胡应麟《诗薮》之诗体流变观。分别考察"辨体"与"体变"、古体七言之变、近体古体七言之变,分析《诗薮》诗体流变观之复杂性与宏观性,运动性与规律性。  相似文献   

14.
合川钓鱼城忠义祠所藏明代"五岳山人"诗碑、"铜梁山人"诗碑是国家珍贵文物,也是陈文烛、张佳胤蜀中交游的重要见证,更是判断二人行年的重要凭据。从陈、张二人及从游者史修的仕宦经历看,诗碑作于万历三年,而不是张森楷先生推定的万历七年。  相似文献   

15.
明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于谦(公元一三九八年——一四五七年),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杭州)人。自幼勤学多思,景慕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等历史人物的行事大节,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抱负。十五岁时考取了秀才,永乐十九年(公元一四二一年)考中进士,当时他才二十四岁。于谦的一生,经历了明朝从国家兴强,“万国同来”的鼎盛时期到国弱民贫、强敌压境的衰落时期。前者给予了他锐意进取、展其才学的机会;后者激励了他忧民图报国的一片丹心。  相似文献   

16.
论于谦之死     
论于谦之死周祚绍于谦死得很悲壮。作为临危受命的救国功臣而惨遭杀害,是很悲哀的。但他面对迫害而视死如归,又是很壮烈的。于谦“死之日,阴四合,天下冤之”。有个叫儿的指挥,本是曹吉祥部下,“以酒酹谦死所,恸哭。吉祥怒,之。明日复酹奠如故。都督同知陈逵感谦忠...  相似文献   

17.
论明代蒙古族进入河套与明代北部边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北部边防形势的演变与蒙古族进入河套地区有着直接的关系。朱元璋在建立北边防线时对河套问题重视不够 ,朱棣即位后将大宁都司和东胜、兴和撤向内地 ,使明朝防御蒙古族的北边防线出现两大缺口 ,导致宣德年间开平卫撤向内地 ,土木之变后北边险要尽失 ,河套问题遂凸显出来。关于蒙古族各部进入河套的时间 ,诸史记载颇多不同 ,其实蒙古族早在宣德年间即已进入河套 ,正统初年开始扰掠明边 ,到景泰、天顺年间已有比较著名的部落在河套活动 ,成化以后河套成为蒙古族永久的根据地。蒙古族进入河套之后 ,给明朝的北边地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形成明代中叶延续百余年之久的北部边防危机。  相似文献   

18.
江南地区是明王朝重要的财赋之地,有“天下之赋,半在江南”之称,①其中尤以苏州、松江二府所占比例最大。以明朝初年为例,全国税粮总额为2943万石,苏松二府就占400多万石,几达全国总额的七分之一。苏松地区的年成的丰欠,对明政府的财政丰入,至关重大。而“东南财赋,皆资水利”,“苏松水利乃国家财赋之源,生民衣食之本。”②故明代,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官吏,都十分重视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尤为重视这里的水利修治。苏松地区自古即为水灾频发之地,明代更是水害频仍,史不绝书。如成祖永乐初年,浙西、江南大水;英宗正统六年,江水泛涨,“苏、常潦甚”,七年吴中复大水;③代宗景泰五年,江南大水,“浸田禾,经久不退”;④孝宗弘治七年,苏、常、镇三府,“潮水泛滥,拔木漂瓦,平地水高五尺余,沿江地  相似文献   

19.
“纳贡”亦称“例监”,指生员不通过国家例行的“岁贡”途径,而通过向政府纳马输粟手段而获得监生身份。这一明代政治制度史上的重要事件的起始时间,史家历来说法不一,本文通过对诸史的考辨,认为“纳贡”制度起始于明景泰四年,这是一种确信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2000年10月五日至11月2日,由杭州市政协主办的于谦研究会第二届年会在杭州召开。 杭州市政协主席、于谦研究会名誉会长虞荣仁和市委副书记于辉达在开幕式上致辞。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部长李青,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松春,市政协副主席李明法、徐兆骥等出席开幕式。 于谦生于杭州,遇难后归葬杭州,与岳飞、张苍水并称“西湖三杰”。于谦一生为官清廉,为国忠贞,为政勤勉,为人刚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也是杭州人民的骄傲。1998年,在杭州市举办的纪念于谦诞辰6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中,由杭州市政协牵头的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