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6月中旬,我随本单位的考察团到山西平遥、太原等地参观调研.三晋大地上丰饶多彩的历史文物,自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说来奇怪,令我回忆起来仍兴趣昂然的却是在平遥县城看到的几块阎锡山手令碑.这些石碑制式稍有不同,但文字完全一致,均为:"省长兼督军阎示:贪官污吏劣绅土棍为人群之大害以法律的手续非除去他不可."据同行的山西同事说,同样文字的石碑在其他地方还有不少.可见这句话一定是阎锡山的"名言".对于这一"名言",阎锡山这位"山西王"大概是颇有些自鸣得意的,否则不会令人刻石勒碑,广为流布;另一方面,这颇能显示阎氏励精图治决心的"豪言壮语",一定也曾在山西百姓心中引起过共鸣.我是有思古癣的人,对这样的碑文,便不由自主地生出一些感想来.  相似文献   

2.
“晋钞”在山西的始末郝丽萍“晋钞”是阎锡山统治山西期间发行的纸币,曾经占领金融市场近30年,是当时山西流通的主要货币。“晋钞”对山西早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军阀混战,阎锡山扩充军备,扩展个人实力,使经济匮乏,纸币滥发,“晋钞”又成了掠夺...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阎锡山在山西统治期间 ,在农村实施编村的早期 (1 91 7— 1 92 7年 )情况 ,从“整顿村制”和“改进村政”两个方面进行了疏理 ,并对这一制度做出了评价。这一制度的实施对于山西农村起到了一些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也反映了一定的合理性 ,但从根本上来说 ,它是为维护阎锡山的统治服务的 ,并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到 1 92 7年以后 ,其反动性的一面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 ,最后不可避免地走向破产  相似文献   

4.
阎锡山是辛亥革命在山西的重要参与者及领导者。在过去的一些论著中,对他在其中的作用多持否定态度。本文对比有不同看法。一有人认为阎锡山当初加入同盟会的“动机就严重的不纯”,他一贯“伪装”、“善变”,是在“进行政治投机活动”。所持的主要论据是:其一,阎锡山在日本士官学校学习时就十分推崇日本军国主义,并和后来成为侵华战犯的冈村宁茨、土肥原贤二等人“过从甚密”;其二,阎锡山从日本回国后和山西的立宪派首领、山西省谘议局议长梁善济关系密切,又同其妻叔徐一清十分接近。是梁、徐二人常“在丁巡抚面前,替他吹嘘”,他才“颇得丁抚以下当局的信任”,步步高升,很快当上了二标标统;其三,太原起义中阎锡山见黄国梁的一标攻占抚署并击毙陆钟琦,革命党人占了上风,起义成功已成定局时,他才赶紧行动起来,因此是“首鼠两端”,“见风使舵”。总之,阎锡山在山西辛亥革命中表现拙劣,没有起到什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评阎锡山“中”的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的思想是阎锡山为巩固其在山西统治、大力宣传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不偏不倚”,“适中求对”。阎锡山正是以这种思想,在近现代中国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中,同各种势力周旋较量,以求得生存与发展。所以,在阎锡山的言论与著作中,对“中”的思想论述最多,阐述最为周详。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中是一个中心点。他说:“除人身上有一个中字外,世上万事万物,包括日月星辰,无不各有一中……中国只有一个中心点,山西全省也祗有一个中心点”。二、中是一种规矩,标准。他说:“中者,是有规矩,有标准的”,“惟是中有中之规矩,必须  相似文献   

6.
评阎锡山的“人论”成新文什么是人?如何做人?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也是中国历代政治家、思想家一直关注与研究的问题。阎锡山作为受过近代思想教育的地方军阀,为了巩固他在山西的统治地位,发表过许多关于人的问题的论述。下面就阎锡山在这方面的四个观点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7.
祖秋红 《晋阳学刊》2007,(2):128-129
一、1917-1928年间山西省推行“村政”。当时山西的主政者阎锡山等人,注意动员、引导国家组织之外的各种新旧社会势力参加“村治”运动,力求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阎锡山在一个讲话中提出:“整理村范等事”需要“出力帮忙者”,“对于商人,要使与官吏接近;其次,借赖绅士,尤不如借来学生为易于收效。”  相似文献   

8.
阎锡山与传统儒学郭学旺阎锡山是中国近代军阀中的不倒翁。他在统治山西的38年中有独特的“权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与阎锡山的“统治术”,究竟有何思想渊源?对阎锡山的军阀生涯产生过怎样的影响?本文试作初步论述。一、“公道主义”与“人治”思想中国传...  相似文献   

9.
吴九占 《兰州学刊》2006,2(2):42-44
在抗日战争初期,阎锡山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益和生存与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论。阎锡山的理论对山西抗战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对此应该给予辩证的历史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阎锡山在抗日战争中,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采取了复杂而又矛盾的政策。其中的一个方面,便是所谓“限共”。 1938年初,阎锡山逃到山西吉县。这时,山西大部分为日军占领。不久,临汾失陷。阎锡山看到自己的武装力量大为消弱,而我党所领导的军队,却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在阎锡山看来,共产党比日本更可怕,便急速走回头路,实行政治限共策略。 1938年2月16日,阎锡山打着“为了集中力量,加强本战区的动员工作”的旗号,在临汾西南的温泉村召开军政民高干会议,即所谓“第二战区抗战工作检讨会”。会上,阎策动到会的一百○八人,仿效梁山好汉一百○八将,发动成立政党性的组织“民族革命同志会”(简称“同志会”),企图统一领导二战区  相似文献   

11.
“公道主义”和“中”是阎锡山主政山西期间,实施的以“村”为施政基本单位的“村本政治”的哲学基础,它们所反映出的遇事持平、做事不偏的原则是阎锡山为其统治提供的合法性依据。作为军阀政权,他的“公道”只能是抽象的、虚伪的,不可能建立起公平合理的社会制度,只能为维持大地主阶级的统治服务。  相似文献   

12.
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这都是划时代的大事。车同轨,人们很容易简单地理解为统一车行的轨道,也很容易联想到现代火车的统一的车轨。阎锡山在山西搞独立王国,他统治下的山西的铁路较他省为窄,给全国性交通事业带来极大的危害。可见“车同轨”是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13.
阎锡山的“六政三事”与“用民政治”——民国初年山西新政初探智效民民国初年的山西新政,是阎锡山统治山西的一个重要举措。新政内容繁杂,大致包括推行六政三事、倡导用民政治、创立区村制度、整顿各级吏治、改革财税体制、励行村本政治等诸多方面。新政不仅展示了阎氏...  相似文献   

14.
简论阎锡山在山西的经济建设景占魁阎锡山(1883-1960)自亥辛革命至1949年统治山西的近40年中,对于经济建设,尤其是“公营”企事业的发展,予以高度重视,并倾注了很大精力。因此,山西的经济建设在抗日战争爆发前20多年中,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在当时...  相似文献   

15.
本综述收集了近 2 0年来对阎锡山的研究 ,包括大陆、台湾、海外研究者的观点。总的看来 ,目前对阎锡山 ,尤其是其政治思想与行为的研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阎锡山政治思想的形成 ,二是建设山西过程中的阎锡山 ,三是晚年的阎锡山。基本包括了对阎锡山一生所作所为的研究。不过 ,在这些研究中 ,笔者认为还有值得进一步拓展的领域。  相似文献   

16.
试探阎锡山的“民主建设”瑞典活刊·佛里贝尔易1930年自阎锡山与冯玉祥在中原大战被蒋介石打败以后,阎锡山流亡到大连。他在那呆了大概一年,一直到1931年9月的九一八事件以后。在这期间,他似乎对自己原来的政策进行了反省,反正从大连回到山西以后,他再也没...  相似文献   

17.
阎锡山于1917~1927年实施的“六政三事”曾经给山西农村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客现上起到了移风易俗和促进山西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但由于推行者的阶级局限性,它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山西农村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8.
阎锡山(1883——1960)从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窃据山西统治地位起,直到“七七”事变止,除因倒蒋失败而短暂下野外,掌握山西军政大权约有二十余年,并一度进占平、津,控制华北。“七七”事变前,阎锡山在山西之所以能长斯维持其反动统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投靠日本并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扶植和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与阎锡山于1936年首先在山西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其复杂而深刻的社会背景。它是中日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相互交织、激烈斗争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为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而积极主动争取,以及执政山西的阎锡山面对危局,反复权衡,最终出于民族大义转向联共抗日立场的结果;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对于促进山西抗战局面的形成,对于“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两军携手抗击日军进攻,以及山西和华北敌后三大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20.
陈芳 《晋阳学刊》2011,(1):31-36
民国初年阎锡山督政山西时,对伦理道德有着自己的见解和实施方法,体现在:成立“洗心社”专门机构来宣传儒家伦理道德,试图通过“洗心”、“自省”帮助人们达到“好人”标准;重视个人品德、家庭伦理道德和社会公共道德的建设。并有效落实在村治和教育实践中。梳理阎锡山伦理道德观的主要内涵、践履特点及思想来源,可以为现实提供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