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晋书》卷26《食货志》曾这样描述西晋末年的社会状况:“惠帝之后、政教凌夷,至于永嘉,丧乱弥甚,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卖,奔进流移,不可胜数.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马毛皆尽.又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少数民族统治者又乘乱起兵,在中原实行残酷的屠杀政策,“(匈奴酋豪)刘渊残虐,所在城邑无不倾败,流离死散,殆无孑遣”。①北方人民在天灾人祸的交迫下,无法生存下去,只得或据坞筑堡进行反抗,或聚宗结党四处流移迁徙.自西晋末年到东晋,大批北方流民流向南方长江流域,大的流徙浪潮前后有四次:第一次是永嘉乱后(311年前后),匈奴刘渊、刘曜和羯族石勒等起兵攻陷洛阳,占领中原,北方流民相率过江.第二次在东晋成帝时,苏竣,祖约叛乱,石勒乘机进攻,东晋丢失黄河以南、淮水以北地区,北方流民又大批渡江.  相似文献   

2.
关于鲁褒《钱神论》的成书年代,胡寄窗、何炼成二先生认为系东晋元、康帝时之作,所反映的是东晋的一种货币思想。其实,据《晋书·鲁褒传》载,元康当指西晋惠帝第三个年号,共九年(291—299年),非指东晋元帝、康帝。故《钱神论》所反映的当是西  相似文献   

3.
晋兴郡为南宁市第一个建置名称.本文否定西晋太康中期建置说,否定江南白沙村附近为晋兴郡治所,也否定今武鸣县双桥镇板苏屯为晋晋兴郡治所之说,认为晋兴郡始置东晋大兴元年(318年),治所在今邕江北岸凌铁村.从此时迄今,南宁市已有1681年的悠久历史.  相似文献   

4.
麓山寺被称为湖南第一寺。关于麓山寺的创立时间,从唐李邕作《麓山寺碑》至今,人们都认为麓山寺是由法崇于西晋泰始四年(268)在山庙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我们认为这一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法崇是东晋末、刘宋初的僧人,他不可能于西晋初年入湘建麓山寺,他入湘建寺也只能是在晋宋之交时。  相似文献   

5.
目前通行的中国历史年表,对于前凉年号的编排,就笔者所见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以1973年文物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历史年代简表》(以下简称《年代简表》)为代表,标出前凉各王改元年号①;一种以1980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方诗铭编《中国历史纪年表》(以下简称《纪年表》)为代表,除了和平年号以外,其余用园括号标出各王使用西晋建兴和东晋升平年号②;再一种是1957年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荣孟源编《中国历史纪年》(以下简称《历史纪年》),该书先将前凉各王改元排列在前,再将建兴、升平年号以括号标注在后③。  相似文献   

6.
东晋时期,国家承袭西晋制度,继续设置都督诸州军事,负责对地方的军事镇戍。然而,由于东晋时期的政治、军事的形势都与西晋时期有很大的不同,都督诸州军事的设置以及都督诸州军事在权力的行使上,与西晋相比,都出现了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十分复杂的历史时期。在这段历史时期中,我国经历了一个由三国鼎立到神州一统、再到天下大乱的过程。魏是三国中最强的割据势力,后来其政权落到了司马氏的手里。公元二六五年,司马炎废魏帝,建立了西晋。西晋是我国历史上继秦汉之后第三次统一了中国的封建王朝,但它却是一个极其腐朽的政权,五十一年就覆亡了。西晋覆亡,五胡乱国,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了东晋。东晋始终偏安一  相似文献   

8.
闫春新 《东岳论丛》2004,25(2):144-147
迫于西晋末年的国破则家难存的现实教训 ,两晋之际士大夫意识到国家的重要性 ,在渡江前后逐渐认同了司马睿为国家的象征 ,由西晋后期关注自身生存和家族利益 ,于东晋初期转向对晋室的拥戴。家国一体、忠君报国等儒家传统家国观念得以复苏 ,因此 ,关于魏晋士大夫不顾社稷的安危而惟求身家自保的传统观点 ,似不适于东晋时期 ,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9.
西晋是在民族矛盾激化中灭亡的。自此直至淝水之战结束,建立在南方的东晋政权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一直是民族矛盾。 但是,在东晋内部,又存在着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一般地主和士族地主之间的矛盾,士族地主本身之间的矛  相似文献   

10.
东汉末年刘备所置之羊渠县,其县治当置于今重庆万州五桥区长滩镇河东故城区;东晋末年流民逃亡聚居到羊渠故地,又于此置南浦侨县。唐永贞元年所置渔阳监亦在长滩是地。自郦道元记下长滩溪硖侧有盐井而"修煮不绝"之后,此处开淘盐井、煮盐不绝的历史,竟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将实地考察所得与古籍文献资料相结合,对此予以考辨。  相似文献   

11.
汪海 《社会科学论坛》2007,(22):156-158
西晋灭吴后,作为"亡国之余"的吴人需要处理和西晋政权的关系.在经历了十年左右的对峙后,以陆机兄弟入洛为契机,吴人开始积极出仕西晋政权.西晋末年的大动乱,导致仕晋吴人命运坎坷,但由于吴人已对西晋政权产生认同,他们最终选择翊戴司马睿,建立东晋.  相似文献   

12.
汪海 《社会科学论坛》2007,(11):156-158
西晋灭吴后,作为“亡国之余”的吴人需要处理和西晋政权的关系。在经历了十年左右的对峙后,以陆机兄弟入洛为契机,吴人开始积极出仕西晋政权。西晋末年的大动乱,导致仕晋吴人命运坎坷,但由于吴人已对西晋政权产生认同,他们最终选择翊戴司马睿,建立东晋。  相似文献   

13.
程丽芳 《理论界》2006,(6):191-192
本文将西晋山水诗与东晋山水诗相比较,指出西晋山水诗的基本风格是萧瑟悲凉,诗人内心充满孤独苦闷和彷徨忧虑之情,而东晋山水诗却表现出清幽秀丽的美学风貌和天人合一的精神意趣。本文同时也从政治、经济、哲学等几个方面探求了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正> 我们如今常见的《三国志》版本,无论1959年的中华书局铅印本,抑或1986年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本,都将《魏书》置首,《蜀书》次之,《吴书》居末。一些目录书和论著,凡涉及《三国志》中三书位次者,也都如此排列。然而,这却并非陈寿《三国志》的原貌。现在能见到的有关陈寿写《三国志》的记载,最早的是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其《陈寿传》写道:“吴平(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后,寿乃鸠合三国史,著《魏  相似文献   

15.
李德林的生卒年及崔融在武后朝的历官顺序、时间诸问题历来存在争议和误解。经考证,李德林生于北魏孝武帝太昌元年(532),卒于隋开皇十二年(592);崔融由魏州司功参军擢授著作佐郎在武后万岁登封元年(696),转右史在神功元年(697),除著作郎在圣历元年(698),迁凤阁舍人在圣历三年(700),旋贬婺州,翌年回京。  相似文献   

16.
一、两晋之际的流民大潮西晋末年,政治腐败,天灾流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及至句王之乱”、“永嘉之乱”迭兴,战乱仍频,人民备受兵贫之苦,社会矛盾一总爆发提然而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汹涌澎湃的一次流民浪潮。据《晋书·食货志》所述:“惠帝之后,政教凌夷,至于永嘉,丧乱弥甚。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进流移,不可胜数。”各地民户“流移四散,十不存二,携老扶弱,不绝于路。”西晋之际的流民,有史可稽者,将近30万户,150万口,约占全国总户数(249万户)的1/8,占输出区总户数(约60万户)的1/2左右。以至…  相似文献   

17.
兰州,原名金城,西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始置金城县,属天水郡。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以天水郡的榆中、金城,陇西郡的枹罕、允吾,武威郡的令居、枝阳共六县始置金城郡。郡治允吾。东汉末年迁至榆中,魏晋因之。十六国前凉张寔时,金城郡治由榆中迁至金城,从此金城郡、县同治于一城。西秦时,金城曾一度为乞伏乾归的国都。隋开皇元年(另说三年)废金城郡,始置兰州,取城南之皋兰山以为名。隋大业三年,罢州复为金城郡。唐武德二年,又复为兰州并沿革至今。本文所要探讨的是两汉魏晋时的金城故址在今何处?  相似文献   

18.
歙县棠樾鲍氏宗族个案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棠樾鲍氏宗族的崛起 据明嘉靖《新安名族志》记载,棠樾鲍氏祖先是青州人。西晋永嘉末(公元四世纪初),“青州大乱,于孙避居江南”。东晋咸和年间(326—334),鲍弘任新安郡守,“因占籍郡城西门;继于郡西十五里牌营建别墅。”据《棠樾鲍氏宜忠堂支谱》(以  相似文献   

19.
张湛家世生平与所著《列子注》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毅 《东岳论丛》2004,25(6):166-170
张湛出身于具有玄学文化传统的山阳高平张氏家族,其祖父张嶷为"元康放达派",后为永嘉南渡的第一代东晋名士("中兴名士")。因放达不羁而为兖州"四伯"之一。在第二代东晋士人"永和名士"的推动下,永和年间(345~356)玄学清谈出现了高潮。但从理论建树看,东晋玄学理论著作的创作,则出现在永和之后,由第三代东晋名士(永和名士的子弟)完成,张湛即属于这一群体。他于隆和元年~太元七年(362~382)之间,通过解释家传道家经典《列子》,完成了魏晋玄学史上的最后一部学术力作———《列子注》。  相似文献   

20.
西晋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中,西晋王朝是受到批判最凶的一个,许多史学著作都说它是一个腐败、反动的王朝。这种评价并不公允。西晋是短暂的,但它也如秦和隋一样,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是巨大的。西晋在太康元年(280)灭吴和统一全国以后,它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颁布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