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农民的现代化。国外很多国家在农民现代化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借鉴国外农民培养经验,中国新型农民培养应着重从提升战略地位、加强立法进程、革新教育观念等方面,大力发展农民教育,造就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2.
论适应新型农民培养的公共政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传林 《探求》2008,(4):35-39
培养新型农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要在城乡统筹发展和协调发展的总体框架中来进行。培养新型农民的过程,不仅是提高农民素质和实现农民现代化的过程,而且也是相关公共政策创新的过程。围绕培养新型农民,政府需要在社会政策、教育政策和文化政策等方面进行变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化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或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经验看,农业必然要从传统农业发展为现代化农业.农业作为基础生产部门必须要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协调发展;同时实现农业现代化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条件有两个,一是物质条件现代化;二是劳动者智能化.其中劳动者智能化的过程就是农民现代化的过程.现代化农民的实现途径主要通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农民进行现代化教育;通过对农民身份和职业的转换逐步"消灭"农民阶层.  相似文献   

4.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民现代化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苟颖萍 《社科纵横》2006,(11):26-2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农民的现代化。农民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背景下,农民的思想观念、文化水平等方面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引导和教育农民实现本身的现代化将是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对于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强 《学习与探索》2007,(4):134-13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持久的力量之源。因此,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必须提高农民的素质,推动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实现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传统农民在科学文化素质、技能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这与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思想道德素质高、民主法制意识强的新型农民有很大差距。依靠全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能够促使这一转变的实现,其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论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养机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新型农民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稳定的社会基础,有力地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当前,我国在农民培养机制上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如培养投入机制不均衡、培养机制不合理、缺乏培养的学习联动互动、跟踪反馈机制等等。为此,应从创新农民培养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和人才开发机制、形成资源整合机制、建立农民的联系互动机制等方面创新新型农民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7.
基于农民增收视角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少取多予"的农业政策,难以保证长效的农民增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提升农民增收的关键.目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不足,导致劳动力素质低,影响了现代农业发展、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致使农民收入增长徘徊不前.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对于提高农民农业技术的运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充分挖掘农村潜在的人力资源,创新农村教育、农民培训模式,采取学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卫生保健和医疗保险等措施.同时,为劳动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为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论培育新型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积慧 《学习与探索》2006,3(5):180-18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重视三农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培育新型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培育新型农民才能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才能发展现代农业,才能实现乡风文明,才能在农村真正实现管理民主。  相似文献   

9.
建国后,农民教育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重视的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来看,农民教育仍然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问题。本文对近年来学界有关农民教育的整体性研究与具体层面研究的成果,多角度地进行了梳理,同时就深化农民教育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了50%,传统农民正在逐步走向终结。知识经济、城乡一体化对农民的现代化提出了迫切要求。本文根据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出了农民现代化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1.
卢君 《社会工作》2011,(14):74-76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原有城市空间已不能满足现今迅猛发展的要求。在这个前提下,征地被提上日程,失地农民也随之产生。政府在制定关于征地的补偿政策时,采取的是一种后发性战略,不能完全覆盖问题的所有方面。本文运用一个新视角———发展型社会政策,来看待失地农民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解决“三农”问题,最终还得靠农民自己。在农民成为市场主体的今天,他们需要自主地辨识和接受信息,并依此独立决策。农民能否充分有效地利用传播媒介正确判别信息,掌握搏击市场经济大潮的主动权,变得十分重要而紧迫。因此提高农民媒介素养,尽快提升他们的信息能力,就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分层发生重大变化,均质同构的社会结构从根本上被打破。通过对江苏省农村居民社会分层状况的调查研究,可看出中国农村居民无论是职业还是收入分层的趋势已初步显现,从总体结构上看,呈现出底盘和中间阶层都较大的"烛台"结构。未来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基本目标就是农村居民的职业转换和城市化,而通过教育或培训以提高"下下层"(种田农民及无业人员)的人力资本,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4.
农民的教育需求分析及政策导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代俊兰 《学术交流》2003,(2):153-157
渴望教育、追求知识是广大农民自发的心态 ,但它在与家庭经济状况、巨额教育投资、微小收益回报等经济因素相联系 ,在与教育动机、内容、体制等现实教育状况相联系 ,在与农村政策环境及相关人群收入等社会现实相联系时 ,内驱力、外压力明显不足。因此 ,从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上构建社会化的开放的多样的农民终身教育体系 ,从体制和机制的结合上建构面对市场经济、迎接知识经济的可操作性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 ,就成为重要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马超毅  苏益林 《创新》2010,4(5):93-96
国有农贸市场是民生工程,其承载着提高"菜篮子"工程、农产品流通和平抑物价等特殊社会功能。农贸市场已被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来加以建设发展。加强对国有农贸市场的规划、建设、监管和发展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6.
从政府与农民的关系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榛 《求是学刊》2006,33(4):62-6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实践以及国外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充分发挥农民自主生产和经营的作用,使农民最终成为整个建设过程的主导者。而政府虽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但要正确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在新农村建设的启动阶段发挥政府的领导、规划和资金注入的作用,在进一步的实施阶段使政府更多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7.
农村文化是一个自有其存在价值的相对独立系统,但在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农村文化却长期成为现代城市文化的附庸。农村文化建设应以农民为本位,立足于乡村社会的历史和现实,通过挖掘农村文化的固有价值,使适合农村生活特点,适合农民消费水平的文化在凝聚整合农村力量、焕发农民精神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应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发展农村教育;培育农民文化协会;保护乡村文化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秦东地区农民法律意识现状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民法律意识的状况体现在农民学习、理解、掌握和遵守法律的心理状态和行动等方面,农民在法律意识上的欠缺,制约了农村法制化建设,以秦东地区农民的法律意识调查为例,应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教育水平,帮助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并掌握法律知识,加快农村法制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教育正走向信息化和现代化。网络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新形势下高职人才的培养,要求高职网络课程要从诸多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群 《求是学刊》2002,29(4):48-52
文章认为现有的土地制度已严重影响和束缚了农民非农转移与农村发展 ;由行政手段主导的均田制向引入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的转变 ,以及在此基础上土地权利的自由流动 ,是我国农村市场取向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应对WTO的挑战 ,应建立新型的农地关系 ,正确处理城镇化发展与保护农村利益的关系 ,实现农地合理、有序的流转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土地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