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锐词墨系类似"佛系",是当代青年的一个类型,具有墨家"兼爱,非攻,尚贤,节俭"的属性,口头禅是"都好、别闹、按安利"。墨系青年大约是这样的,不与不辨是非而一味追求慈悲为怀、万物为空的佛家为伍;不以学而优则仕、积极屈身于某场的儒家为志;不以寡民自居、清静无为的道家为标。看似这三家道尽了天下事,其实只是道尽了如何在帝王荣耀之下,选择怎样的自我阉割方式而已。  相似文献   

2.
形而上学的演变史几乎等同于哲学的发展史。海德格尔对存在问题的全新视角的探索,使他成为20世纪最富魅力的哲学家。通过对海德格尔"此在"的基本存在结构与道家"贵己"思想的对比,对海德格尔达到"本真"的途径与道家"复归于婴儿"的思想的对比,对海德格尔"个体化"理论与道家形而上之"道"的对比,可以发现:道家的"道"与海德格尔的"本真状态"不同。老庄道家思想的精髓在于"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天人合一",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致虚守静",弘扬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无为而治"提倡社会生态观。海德格尔与道家的思想都是本国度和本民族正统思想传统的反对之声,它们在主张贵己、返真、不为外物所累上具有高度相似之处,但海德格尔反对形而上学本体论、重视"个体化"原则;道家则主张形而上的抽象的"道",因而两者又存在本质的区别。这两种根植于中西不同文化土壤中的形而上学思想,开拓出两条截然不同的哲学道路,为后来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哲学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3.
李娓 《唐都学刊》2006,22(6):79-81
《周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干,儒家奉为群经之首,道家奉为道藏三玄之首。佛教传入中国,与儒道合而为一,并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易家的太极、儒家的天命、道家的道、佛家的空,皆是宇宙全息图的不同体现方式,是宇宙万有生存准则的不同表述。  相似文献   

4.
方东美以学统而不是道统为研究思路,指出佛教从初传入中土时被称为"淫辞"到被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主要与中国知识分子以道家哲学来理解佛学分不开。"六家七宗"中的本无宗最为根本,其开创者道安"完全是拿老子的道家精神去解释",他的"无在万化之前"实是《道德经》里面的根本思想。支道林即色宗之要义与庄子"空虚以不毁万物为实"观念是相通的,其生命精神来源于庄子。僧肇的三大玄旨可见庄子之影响。道生的佛性论达到"佛道融会之巅峰",他的"佛性自然"吸取了道家人性自然论,"佛性即理"吸收了庄子所谓的天理,"体法为佛"吸收了道家中对"自然"的体贴之法。华严宗则透过道家哲学领域的智慧阐释佛教。  相似文献   

5.
黎明泽  林佩红 《探求》2015,(6):102-106
依法治国理念,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历史源流。主要源于三方面:一是以"因顺自然""不可恣意妄为"的法治原则、"与民休息""轻刑薄赋"的法治实践和"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法治短板为主要特征的"无为而治"的道家法治思想;二是以"治国以礼"的礼治、"为政以德"的德治、"为政在人"的人治为主要特征的"无讼以求"的儒家法治观念;三是以"缘法而治""以法为本"的工具价值、"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的壹刑思想、"禁奸止过,莫若重刑"的重刑主张为特征的"治民唯法"的法家法治思想。  相似文献   

6.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也带来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以国情分析入题,提出转变发展模式的动议;通过比较历史上的"发展观",得出了我国经济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结论。此外,本文还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要义,阐述建设生态文明、环境文化的现实意义,充分体现出蕴含在中国传统儒家、道家思想之中的生态伦理智慧。  相似文献   

7.
道家生态智慧与深层生态学之契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提倡"万物与我为一"、"物无贵贱"、"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不断被人类的道德深化所认同,这些具有明显生态维度的伦理思想,与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深层生态学所主张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生态整体观、尊重自然的生态平等观以及顺应自然的生态实践观高度契合.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对现代伦理学的理论突破以及民众生态道德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在生态文明型社会的构建中,我们要立足于今天的实践活动,尊重、珍视、挖掘并进一步整合道家生态伦理资源,确立新的生态伦理观,以加快我国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传统文化中"法治"与"德治"思想的梳理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和德治是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根本手段,也是引导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德与法伦理辩论的主线."德治"是儒家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儒家的德治论并非简单地主张"德主刑辅",而是倡导据德而治以反对当时法家威慑主义的刑治.引道德入律法最终也起到了扼制任意立法和专擅杀戮的社会效果.汉代的引经决狱、隋唐宋明清的法律道德化都是儒家德治论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扬,符合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大原则.战国时期法家法治思想不乏变法、务实的伦理价值,但其"法""刑"演变成为酷吏严刑的时候严重相悖于法治的固定性要求.梳理"法治"与"德治"的伦理纠结启示我们,道治和法治博弈有度,合理发挥各自作用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9,(4):12-16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华传统生态文化进行了深刻阐释、运用和创新。从传统生态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出发,习近平强调人与自然必须相互统一、互相融合;从中国传统的五行相生、太极生万物思想出发,他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在城市化建设、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习近平运用传统生态文化智慧,主张保护农村自然生态面貌、利用自然生态力量化解城市发展弊病、通过节约资源来保护生态环境。在吸收传统生态文化思想精华的基础上,习近平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很好回答了生态与经济之间应具有的关系,因此是对传统生态文化的极大创新。  相似文献   

10.
解伟 《社科纵横》2013,(10):144-146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慈善思想资源,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慈善意识,以"慈悲"为核心的佛教慈善意识,从自然本性出发的道家慈善意识以及以"兼爱"为核心的墨家慈善意识,成为中国慈善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渊源。推动了慈善意识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周怡 《学术交流》2001,(2):113-118
石涛试图以哲学的高度,把他对绘画的全部认识贯通起来.他以"一"这个道家特殊的哲学概念替代了以往画论中的"道".这是介于"道"与"万物"之间的一个概念.一方面,它有"道"的生成意义;另一方面,又是物自体."一画"是人类依据于自然的创造,它打破了自然的原始状态,铭刻上人的意志.石涛在继承中国哲学关于宇宙起源、艺术起源学说基础之上,又强调了艺术家主体创造的因素.以此冲破因袭的成法,创造出一个"我法".所以石涛认为,受先于识,要把握一画之法,就要强调艺术家自身对自然的感受,固守成法必然导致自我感受的丧失,惟有不受任何概念束缚的"一画"才能真实地表现自然,也表现自我.  相似文献   

12.
张群 《学术交流》2006,(8):156-159
黄河和长江孕育的华夏文化,自一产生就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古老传统的浸染和熏陶,先秦时代的哲学家,特别是儒道诸子具有浓厚的水情结。孔子、孟子、荀子等以水比德,用水的特性比附儒家所倡导的道德风范和君子人格。老子、庄子以水喻“道”,赋予水以比喻和象征意蕴,创造了众多与水有关的意象和寓言故事,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形象的画廊。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主体思想大致有仁者爱人、修己慎独、经世致用、和而不同、义以为上、伦理精神等几个方面,其中和而不同的处世风度,也就是中国人的中和之道,最有现实意义和世界意义,这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一笔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4.
“忧患”一词源出《易传》,“忧患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性格被徐复观提炼出来后,已经成为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共识。徐复观所意旨的“忧患意识”不仅源自儒家,也基于道家,通过徐复观的诠释,不仅张扬出“忧患意识”中的阳刚之美,而且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结构,从而彰显出“忧患”中的天地精神。  相似文献   

15.
周山东 《唐都学刊》2012,28(4):18-22
"孝"是传统社会核心价值之一,而道教曾经发挥过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儒家孝道内陷危机,外受佛教文化强烈冲击的情势下,道教把孝道义务建立在"长寿成仙"深层需要之上的"形上立道策略",以"长寿成仙"信仰改造和提升儒家孝道观念,吸收佛教文化因素的"一核多元策略",以及运用鬼神力量神化孝道、完善因果报应机制、强化道德监督力量的"神道设教策略",极大地扩展了孝道践行的社会基础,提升了孝道观念的合理性,强化了孝道教化的效果。这些维护策略,对于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儒家用伦理的眼光看待自然 ,形成了赋予自然山水以人格的自然观。在儒家看来 ,最高的美就是理想人格。道家以天地自然的和谐相生为一种“大美”的境界 ,导致道家自然山水审美中“以人合天”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7.
胡义成 《唐都学刊》2011,27(4):70-77
现在看,要破解《西游记》的最后定稿人,首先就要理解《西游记》中有关隐喻、隐语、暗示和口诀等修辞手法。在厘清有关隐喻、隐语、暗示和口诀等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前提下,从对历史上若干主要丹学家有关论述的扫描中,特别是从对"茅山宗"高道陶弘景的梳理中,说明道教特别是茅山道派文字最主要的艺术特征之一,就是在说明丹理和叙事时,喜用"秘诀隐文"修辞手法,因之,在寻找作为"华阳洞天主人"而与陶弘景存在地域道门精神关联的《西游记》最终定稿人时,首先注目其采用的"秘诀隐文"手法对其最终定稿人身份姓名的隐形显示,特别是在开头和结尾处的显示,就是符合其艺术特征的办法。"五四"以来,《西游记》最终定稿人研究搜寻之所以被导入歧路,也与包括胡适、鲁迅在内的一些研究者对道教文字"隐文秘诀"特征熟视无睹有关,其教训值得记取。  相似文献   

18.
山林与社会     
渠敬东 《社会》2023,43(2):1-17
社会存于人世间,也存于人世外。任何一个文明体的存在,都需要拥有一种超越性的精神世界。中国文明始终以政统和道统的双重体系而发展,而山林文化系统则是承载道统的本体构造。这个理想的世界将一种恒久的精神力和神圣性注入人的心灵之中,成为了道统的依存之所。山林文化系统形成于魏晋隋唐时期。佛道二教对于士大夫内在精神的培植,创造性地将孔子思想中的隐逸观与老庄哲学中的自然观结合起来,中国文明由此进入了一个以诗文书画为载体而传承、守持和弘扬道统的时代。山林文化系统始终与人世间、王朝政治以及天下图景保持多重和多形态的互动。关于山林与社会的讨论,意在反思现代社会中人与世界的关联方式,给出另一种文明意义上的可能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