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许友伦 《中华魂》2012,(11):23-24
言论自由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需要,是学者发表论文著作的需求,是国家宪法规定的公民的自由权利。《国语.周语上》有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言论自由问题不仅是政治法律问题,也是道德哲学问题。只有进行哲学思考,才能全面理解言论自由的含义。  相似文献   

2.
言论自由与社会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言论自由和社会发展紧密相关。无论是国际公约还是各国宪法,都宣告言论自由为一项基本人权并加以法律保障,同时都对这种自由权利的行使规定了相应的限制。但就言论自由及对其限制来说,自由仍然是首要的、基本的,限制言论自由的目的是为达到言论权利与言论义务的协调和统一。各个国家之间存在限制言论自由的不平衡,有更深更复杂的原因。中国今后应该依据宪法进一步完善有关保障言论自由的法律,使包括言论自由在内的整个公民权利、政治权利的保障法律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3.
言论自由能够促成知识与真理形成和分享以开启民智,能够规范和约束政治权力以确保民主健全,能够促成和完善互信体系以降低社会运行成本,能够培育和养成正直健全的公民人格以达成积极自我实现。在肯定言论自由的价值与意义的同时,还必须要考虑言论自由的边界与限度。强调言论自由并非意味着国家和政府的退场与缺席,言论自由意味着言论主体自身具有理性负责态度和能力。要把言论自由放大到自我与他者和谐交往所构成的生活共同体中来看待,将自身生活于其中的生活共同体视为自身言论表达的背景和处境,由此通达去暴力的现代话语政治。  相似文献   

4.
根据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普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权。但为了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军事利益,美国统一军事司法典、国防部法令、美国军方的条令对军人言论自由施加严格限制。如禁止教唆犯罪、禁止侮辱性言论、禁止伪造公文、禁止挑衅性言词、禁止伪证等。美国对军人言论自由的限制主要是为了保障资本主义国家利益和军事利益,保持军队所谓中立,保证军队纪律,维护军人风度。  相似文献   

5.
言论自由是公民的一项最基本权利,包括言论与不言论的自由。言论自由的价值在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建设三个维度上得以体现。但言论自由不等于自由言论,无限制的言论自由只会导致言论的不自由。因此,言论自由在受到法律保护的同时也要受到法律的限制。  相似文献   

6.
根据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普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权。但为了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军事利益,美国统一军事司法典、国防部法令、美国军方的条令对军人言论自由施加严格限制。如禁止教唆犯罪、禁止侮辱性言论、禁止伪造公文、禁止挑衅性言词、禁止伪证等。美国对军人言论自由的限制主要是为了保障资本主义国家利益和军事利益,保持军队所谓中立,保证军队纪律,维护军人风度。  相似文献   

7.
网络环境中的言论自由及其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作为第四种媒体,由于其自身的即时性、广泛性、参与性等特点,成为我国目前主流媒体话语权被权力控制下,公民实现言论自由,并通过言论自由最终实现自由、民主和人权的宪政价值的重要途径。网络环境中的言论自由具有什么性质、国家能否对之进行干预、在多大范围内进行干预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分析网络环境中的言论自由性质出发,探讨我国现行立法和行政中对网络言论规制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言论自由的限度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言论自由是一个社会极为重要的品格和价值之一。但法治社会中任何一种权利都不是绝对无限的存在。法律的规定和其他正当性权利都构成了言论自由的权利边界。由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霍姆斯首倡的“明显而即刻危险原则”系统地阐述了公众言论与社会安全的关系,试图在自由言论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之间寻求一种恰当的平衡。而1964年的《纽约时报》诉沙利文一案确立的实际恶意原则为解决这一难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探析言论自由入诽谤罪之原因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的言论自由是一个国家宪法所赋予的基本权利之一,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民主化程度高低的一杆标尺。在建设法治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各级政府更应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不仅要能够容纳不同呼声的存在,更应该正视和尊重不同的呼声,为人民广开言路,让人民畅所欲言,以保证公民这一宪法权利的实现。视公民的言论自由如洪水猛兽,动辄采取高压手段予以打压的做法,自然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践踏,为民主政治社会所不齿。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政治言论、商业言论、仇恨言论.还是色情言论、猥亵言论、挑衅言论,美国政府和社会皆给予它们尽可能的法律保护,美国言论自由的核心特性就体现为对言论自由的高度保护。美国言论自由高度保护的制度体现为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高度保护的确立源于英国压制言论自由的历史和美国本土的殖民地历史;高度保护的思想源于布莱克斯通和杰斐逊关于言论自由价值的相关思想;高度保护的基础理论为思想的自由市场理论和自由讨论公共事务论;高度保护的中心原则为内容中立原则。  相似文献   

11.
罗隆基把思想言论自由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权来争取,反对思想统一运动,主张思想言论自由,其目的就是提倡一种对政府批评的言论自由。在论述中罗隆基用功利主义理论来解释思想言论自由的作用,但并未严格区分思想自由与言论自由的界限。思想自由是一种绝对的自由,而言论自由并不是一种绝对权利,必须接受法律的限制。  相似文献   

12.
西欧言论自由的制度范式与近代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制度思想史角度对西欧中世纪言论自由的实现及近代转换进行了初步考察。黑暗时期 ,政教分离的制度范式成为防止思想完全禁锢的有效屏障。在中世纪向近代的过渡阶段 ,绝对主义的制度范式在内容和结构上阻碍着出版自由的可能性 ;近代国家的立宪主义制度范式 ,确立了个体言论自由的法律保障和实现形式 ,在制度内容和结构上达成一致。奥古斯丁、霍布斯和洛克等分别为这些制度范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德国,法律十分重视平衡和保护言论自由,法律对人们言论的规制要受到来自个人名誉、尊严和道德方面的限制。但德国法律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也有诸多不足:一是德国对言论自由的限制有过于宽松之嫌;二是在言词与行为之间没有作出区分;三是德国的基本法对言论自由的保护着重在民法方面,而没有刑法方面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人物话语的表达方式是小说家用以控制叙述角度和叙述距离 ,变换感情色彩及语气的有效工具。自由直接式与自由间接式的“两可型”是汉语中常见而英语中难以寻觅的特殊的表达方式 ,具有其独特的直接式和间接式双重优点。其翻译是对译者的挑战 ,也是体现译者文体意识的窗口。  相似文献   

15.
广告的最终目的是商品推销。为实现此目的,广告撰稿人常利用比喻、拟人、双关、押韵等修辞格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由于英汉差异,修辞翻译可采用直译法、意译法、弥补法等进行灵活加工。同时强调英语广告修辞翻译不仅涉及语言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翻译人员还应熟悉商品知识,懂得商业心理和营销策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灵感,才能使译文词句优美,生动鲜明,朗朗上口,达到商品推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利益结构出现多元化,和谐社会的提出正是为了通过各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来实现社会稳定、有序发展.和谐社会的建立离不开社会阶层、利益集团以及社会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平等对话、包容互信.因此,对法律框架内的言论自由予以有效保障是求得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近代舆论监督的兴起与言论出版自由权的法制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舆论监督是现代法律监督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社会中并不存在近现代意义上的通过社会舆论来影响国家权力运作的舆论监督体制。随着在华外报的发展和西方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传入,国人开始对报刊等大众传播工具及其舆论监督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清末民初,“言禁”、“报禁”逐渐取消,言论出版自由权得到了初步法制化。  相似文献   

18.
自由间接引语作为表达人物话语的语言形式之一 ,具有其特殊的文体功能。而通过自由间接引语所表达的人物思想活动 ,亦有其独特的文体效果。托马斯·哈代作为十九世纪的小说家 ,虽多用传统的艺术表达形式 ,但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 ,却大量使用了自由间接引语。文章通过对哈代小说中自由间接引语的分析 ,对其文体效果加以评述 ,揭示哈代小说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话语是一种直接再现了中国民族真实的当下经验、反映着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内在生命需要的"诗家语";而中国情感则是在这种现代性的"诗家语"形式下所涵盖的内容,它指称的是这个民族与其他民族有着本质不同的现代性经验。只有一种特殊的"中国话语",才能使内涵特殊的"中国情感"出场,只有以真正的"中国情感"为对象,"中国话语"才可以从"鹦鹉学舌"的叙事困境中解脱出来。现代百年中国诗歌生产观念最严重的问题,是它严重偏离了传统话语方式与传统思想情感方式。一个中国诗人最应该做的,一方面在生活中努力发掘纯粹的中国经验,引领读者发现他们真实的存在与需要;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纯粹的中国话语书写,努力培育读者对中国诗歌的感受与判断力。在汉民族经验被普遍遮蔽的当代语境中,真正的先锋诗人应该有能力以一种地道的"中国话语"使纯粹的"中国情感"再现于现实世界之中。这是他们最有发言权的地方,也是他们最应该承担的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