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
散文翻译应以原作审美情感的迁移为核心,这一过程可表述为情感判断、情感体验、情感迁移的线性序列。情感判断着力于体察原文中审美意象系统构筑的意境和含蕴的情感;情感体验过程中译者以虚静为前提,移情为中枢,了悟为目的;译者最终通过情感迁移在译文中再现原作情感。以《荷塘月色》的英译为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究散文翻译中的审美情感迁移问题,并提出启示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散文翻译应以原作审美情感的迁移为核心,这一过程可表述为情感判断、情感体验、情感迁移的线性序列.情感判断着力于体察原文中审美意象系统构筑的意境和含蕴的情感;情感体验过程中译者以虚静为前提,移情为中枢,了悟为目的;译者最终通过情感迁移在译文中再现原作情感.以<荷塘月色>的英译为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究散文翻译中的审美情感迁移问题,并提出启示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翻译实践证明,译者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和翻译观念的不同直接影响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具体操作,忠实地译出散文的内涵与风格殊为不易,而是否能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作读者相似的审美信息和审美感受应作为评判译文高下的重要标准之一。译作之美,不只取决于原作客体表现的完美,更取决于译者主体再现的完美。美国作家Washington Irving的散文不乏佳译。对比评析Rural Life in England的译文证明,散文翻译作为一种审美艺术创造,要求艺术上高度的选择性,即必须择优而从,以使译作臻于完美。  相似文献   

4.
语域对等在散文英译风格再现的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译者需以语域对等为指导准则,对原作进行语域及语境角度的考察—即联系具体情境对原作做出解读,在微观语言层面上确认散文风格的表现形式,对潜藏的风格符号进行挖掘,并尝试在译文中重构原文的语域,再现原作风格。  相似文献   

5.
对英国散文的汉译应遵循三个原则,即准确把握原作精神、力求形似基础上的神似、注意词语的内涵意义,方能再现原作的艺术意境与风格神韵。  相似文献   

6.
如何再现原文的审美效果是散文翻译中一个关键点,是评价散文翻译质量的重要标准。本文旨在将从形式与内容、文化信息的传递、及情感移植三方面讨论散文翻译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7.
作家对于美的追求赋予了散文作品无限的生命力。散文形式自由、写法灵活、选材丰富,因此对于译者来说,要在准确传达原文含义的同时兼顾对原作音律、形式、意蕴方面美的再现实属不易。本文以夏济安译《美国名家散文选读》为例,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角度,探讨译者如何实现散文原作的美感再现。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的最终使命是实现译本的文学化。在翻译散文这种在短小篇幅中浓聚情感、细描景境的文学形式时,情境的再现不容小觑,这两大因素的把握程度是衡量散文译文质量的重要标准。以张培基的英译散文为例,探讨在译文中再现情境的具体手段和技巧。  相似文献   

9.
意象的再现是汉诗英译的重点。纯名词意象组合诗句的翻译又是意象翻译中的难点。通过对典型的地名词意象组合诗句翻译范例的分析比较,从而得出:纯名词意象组合诗句的翻译不能是简单的名词排列,它要求译者通过主体问性的介入对并置的意象进行解构,揭示出并置意象下隐藏的动态关联性。再依据英语语言特点进行重构,使之符舍英语读者的审荧习惯和要求,达到再现与原作意境。神似”的效果,这样的译作才是上秉之作。  相似文献   

10.
诗词中的各种意象作为诗词意境美的载体,在再现原作风格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诗词意象又往往带有浓重的中国文化色彩,因此成为诗词翻译中的一大难题。本文提出诗词中的各种意象可据其与主题关系的亲疏远近分为重要意象和次要意象,作者以宋词为例,较系统地介绍了具体翻译实践中各种意象的译法。  相似文献   

11.
电视散文声音是电视散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分为三大类:语言、音响、音乐。三者的功能各有所长,“语言”具有传情达意的功能;“音响”具有复原生活、创造时空、营造意境的功能;“音乐”具有抒发情感、烘托主题、渲染气氛、塑造人物形象、营造意境等功能。在电视散文创作中发挥好了三者之长,能使作品产生立体审美意境,增强审美内涵和审美魅力。  相似文献   

12.
以庞德音象、形象、义象理论为依据,结合《青青河畔草》中文原诗及费诺罗萨笔记逐句分析庞德《神州集》之《青青河畔草》译诗,可见庞德《青青河畔草》译诗以语势为尚的翻译特点:1.讲究音韵,以元韵为主,通过音韵取势;2.讲究节奏,以单音节词为主,节奏随情感而变,通过节奏取势;3.捕捉意象,以整体美学效果为尚,通过漩涡取势;4.增加动词,变静态意象为动态意象,通过动态意象取势;5.讲究变化,词语位置变动不居,通过词语的位移取势;6.注重意境,追求原诗整体美学效果,通过隐含意义取势。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古老的、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及丰富的意象表现社会生活及人类精神世界。再加上音节、韵律等特殊要求,诗歌翻译成为翻译活动中的老大难。文章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将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与严复"信达雅"的翻译原则相结合,对海涅的《还乡集82》一诗及其译文进行及物性分析,从而探索及物性理论在文本分析和指导翻译实践方面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4.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中的人物和景物意象都非常丰富,而成功的意象或意象群在内涵上会引人深思,因此具备极高的审美价值。如何在翻译转换中保留意象的审美功能和阅读美感,是译者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物和景物意象大都带有多重审美意蕴。从翻译美学角度对其中的人物意象与景物意象的翻译加以研究,利于深入探讨小说中意象翻译的审美再现问题,为意象翻译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诗人为了表达其独特的情感和感知,常在诗歌中营造出美妙的意象,成为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象再现的成功与否对于诗歌翻译极为重要。较之其他文学形式,诗歌意象更具有图形背景特征,因此利用图形背景理论有利于加深对原诗的理解,更好地再现原诗的意象,以传达诗人独特的情感和感知。  相似文献   

16.
意境迁移在散文翻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格式塔意象和意境具有相似的美学成分,且二者都是由个体意象组成,这使得格式塔意象模型得以运用于意境传译。意境传递过程为:原文本中的意境─心理审美意境─目标文本中的意境。从意境模型中可得出结论:意境是检验个体意象翻译的标准。在不损害整体意境的前提下,个别意象的微观调整可使译文"最接近,最自然"。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古代艺术散文与诗歌的审美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实践本体论为理论基础,可以把中国古代艺术散文与诗歌在审美形式上的区别归纳为三点:在思维和创作方法上,艺术散文重在体物而赋形,诗歌偏于缘情而立象;在文本上,诗歌强调情调,散文强调智慧和趣味;两者之所以不同,是由诗歌与散文作为中国文人不同的存在方式而决定的,也是由诗歌纵情和艺术散文任性的内在本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古典汉诗英译中意象的再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意象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运用语言来表现事物、行为、感情、思想、观念、心理状态以及感官或超感官的经验。中国古典诗歌中蕴涵着丰富的意象。关于古典汉诗的翻译主要围绕着形式与意义这一二元对立的现象来讨论,实际上诗歌翻译可以看成是对意象的一种恢复与再现过程。基于此,作者讨论了古典汉诗中几种常见的意象类型,可译性限度以及一些具体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西部历史文化散文以阅读、行走、想象为追寻方式,以人与城为主要追寻对象,以情感与理性的交流为对话途径,既展现了西部丰富的历史文化,又传达出西部作家独特的审美体验,是西部散文家历史追寻与生命对话的审美融合,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蕴。饱满的西部抒情者形象、苍茫的西部历史意象、独特的西部抒情话语,构成西部历史文化散文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20.
“原乡”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一类“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形象。王鼎钧先生以其“经历七个国家,看五种文化、三种制度”的丰富人生阅历和中西文化积淀,以及作家“返身观照”的职业性敏感深情,融注对宗教的体悟和研究,构筑了其散文中独树一帜的“原乡”形象,使这一形象成为具有现代文化特征的多种“原乡”形象的交叉和融汇,亦使其家园情怀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