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经》里有一种由“叠音形容词+者+单音节名词”构成的四字格(本文称为“BB者A”式)句型。这种句型,《诗经》里不多见,仅出现在“风”诗的《豳风》和“雅”诗的《小雅》里,据初步统计,除重复出现的外,共有七例,现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2.
《诗经》里“之”字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在三百零五首诗歌里,共出现了一千零三十九次。一个“之”字在一本诗歌集子里出现这样多次,这在古今任何诗歌集子里都是罕见的。《诗经》里的“之”字不仅使用得多,而且用法相当复杂。从词性上看“之”字可以作代词、助词、动词和介词;从句法功能上看,它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兼语,并能同其他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组合成介词结构在句子里充当状语等。  相似文献   

3.
金文“搏”字有从干、从 、从戈、从厂等不同的形体,其所从之“ ”当由“干”演变而来。两周金文未见从手之“搏”字,该字直至战国时期才出现在石鼓文中。由于早期表示打击义的“博”字后世多假借为博大义,打击义则由后出从手之“搏”字袁示。金文中“搏”可单用,也可与“追”、“敦”、“伐”等征伐类的语词连用,传世文献中的“薄伐”即金文中的“搏伐”。金文“敦”字与甲骨文“敦”字形、用法一脉相承,皆是指打击、征伐,同类者金文中还有“敦搏”、“敦伐”。《诗经·大雅·常武》“铺敦淮演”及《鲁颂·陶宫》“敦商之旅”之“敦”,与金文用法相同。《逸周书·世俘》中的“憝”字,当是“敦”之分化字,亦表征伐。  相似文献   

4.
“之”字是《孟子》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它词性多样 ,用法灵活复杂。其用法几乎包含了其他经典中的所有用法 ,而且它书中没有的用法《孟子》中也有使用。弄清“之”字的用法和作用 ,对深入理解《孟子》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法特点、修辞手法均具有重要作用。《孟子》中“之”字用法有五 :动词用法 ;代词用法 ;助词用法 ;兼词用法 ;连词用法。  相似文献   

5.
《诗经·豳风·七月》“三之日于耜”“一之日于貉”“昼尔于茅”等诗句中“于”字,古今有“於”“往”“为”“取”“在”“动词词头”等多种解释。结合诗义、诗境分析“于”字的意义和用法等,我们认为“于”是动词,训为“往”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6.
汉代《诗经》研究出现了“志”与“情”并提的局面。“志”字在保留先秦“怀抱”意义的基础上又有引申,有的“志”已与表示情感意义的“情”通用。“情”义变化更大,大多数表示情感意义,而且第一次被汉儒引入说《诗》中,这对《诗经》研究和我国诗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诗经》里“之”字用法比较复杂,本文从词性和句法功能上对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关于《诗经》中的完全重叠字的重叠式,一些语言学者做过专门的统计和研究。王显同志在《<诗经>中跟重言作用相当的‘有字式’、‘其字式’、‘斯字式’和‘思字式’》一文中说全书共出现678次,但未说出个数;马真同志在《先秦复字探索》中指出有346个,但又没有说出次数;周法高归纳王显、杜其容的统计,认为共出现359个,680次左右;程湘清同志在《先秦双音词研究》中指出共有360个,689次。我们统计则为342个,674次。这342个字是:  相似文献   

9.
“女桑”一词最初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对其含义,历来注释不一,具有代表性的是毛传,郑笺,《朱熹集传》,郭璞注,《辞源》,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结合诗文内容来看,“女桑”应释为“柔长的小桑枝”,其中“女”字合有“小”、“嫩”、“柔”、“弱”等义。在后世典籍中,“女桑”已变成“小桑树”之义,但这已经不是《诗经》中“女桑”的最初含义了。  相似文献   

10.
对于《诗经》中“北风其凉”之类的“其”字.学术界的看法颇为分歧.立说繁多而论证单薄。笔者认为这类“其”字其实相当于“极”、“甚”的用法,是一个副词,从而否定了“其”是“词头”或“衬字”、“助词”等说法。  相似文献   

11.
力创新义求真谛——评高亨的《诗经今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部《诗经》,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与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二千多年来,对它的传笺注疏绵延不绝,有关著作汗牛充栋。建国以后,《诗经》的注释研究进入一个全新时期,出版了不少的选注、选译本,流传颇广,成绩可喜。但是,对三○五篇进行全面、系统地评注,高亨先生的《诗经今注》还是第一部。《今注》按照传统的编排次序,对三○五篇作了简明扼要的题旨说明和字、词训释。一些需要进一步考释的字、词和引证的史实,则在每篇注后的附录里详加说明。书前另有一篇《诗经简述》,介绍了三百篇的采集编选、流传分类以及产生的地域和时代等基本情况。对《诗经》研究中某些有争议的问题,如二“南”是否应从“风”中划出另列一类,“风”、  相似文献   

12.
《诗经·鄘风·墙有茨》“中冓”正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鄘风·墙有茨》有“中冓”一语,历代学者的解释众说纷纭。按照《诗经》用语习惯,“中X”结构共50例,可解作“X中”结构的有46例,准此,出现3次的“中冓”一语也当解作“冓中”,即“媾中”,意为“媾合之中”。  相似文献   

13.
张双田 《南都学坛》2007,27(6):71-72
《孔子诗论》的发现,给我们提出了《诗经》中的"风诗"是"邦风"还是"国风"的命题。大量的文献资料证明,《诗经》中的"风诗"原本是"邦风",汉人为避汉高祖刘邦讳,将文献中的"邦"字改为"国"字,这是导致《诗经》中的"邦风"演变为"国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五经”之一,也是当前高校和中学文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诗经》的研究有若干问题值得探讨。文章就孔子是否删诗,对《诗.序》的评价,“风”、“雅”、“颂”的不同价值,“风”中反映的周代婚俗四部分作论述,以供《诗经》教学和研究作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诗经周南&#183;汉广》第二章“薪”字的探讨,指出《诗集传》的传统说法欠妥。并根据诗歌素材来源不同,论证《诗经幽风&#183;七月》中出现两种历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风”是个多义字。新编《辞海》“风”字收有十几个义项。《尔雅》释“风”、《古今图书集成》“风”字条、《经籍纂诂》“风”字条均收有多个意义。在“风”的诸多意义中,“空气流动的现象”(新编《辞海》)是其本义,又是其常用义,《说文》:“风,八风也”,“八风”,即“八节风”说的正是“风”字本义。“风”本义之外的其他意义,一般字书中均有训释,也不乏用例,本文不涉。但“风”字有一个“景象”义,颇令人费解: 《辞海》:风,景象,如“风景”“风光”。“风景”中的“风”字,为何训释为“景象”,不见典籍,小学和训诂中也查无先例。  相似文献   

17.
《说文解字》云:“隰,阪下湿也。”考《诗经》共出现“隰”字26次,涉及15篇诗。据诗意可证,“隰”是山坡下的平地,可植树,可种庄稼,并不是山坡下的湿地。考历代研究《诗经》者对“隰”字的解释,均承《说文》之误而失当。遍查现行的各种字书,对  相似文献   

18.
“是”字在古今汉语中都是常用词,但古今用法有异.我们有必要在专书调查的基础上去把握“是”字古今用法发展变化的线索.为此,本文初步调查了《墨子》一书中全部“是”字的用法.并在必要之处与《诗经》等其他典籍中的“是”字句例作了比较,以便从相同之处看其间的继承情况,从相异之处看其变化发展.《墨子》一书,旧题墨翟撰.墨翟是战国初期鲁国人,相传还做过宋国的大夫.他约生于孔子卒后十余年,约死于孟子生前十余年(约公元前468年——前376年).他博通古书,好学不倦.很注意在书中运用逻辑推理,并多处引经据典来宣扬自己的主张.当然,也象多数先秦子书一样,《墨子》一  相似文献   

19.
《诗经》里的“所”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中有一个只表达一定语法意义的语音单位“所”,人们称它为助词。作为助词的“所”字不只是活跃在现代汉语里,在古汉语里,从《尚书》、《诗经》这些最古老的文化典籍开始,几千年来,它出现的频率一直相当高。它的用法也很特别,它能加在及物动词前面构成一个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如果对这个结构再加分析,就会发现,“所”字在其中指代行为的对象。它的这种用法,口语中没有一个词和它相当,文言中  相似文献   

20.
徐德庵先生在《上古汉语中的系词问题》一文中,曾列举了《诗经·秦风·小戎》:“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骝(一本作(马师),是中,(马呙)、骊是骖”中两个“是”字的的用法为例,说明上古汉语已经在使用肯定系词“是”了(见《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二期)本文并不打算同徐先生讨论《诗经》里面有无真正的系词问题,仅就“骐、骝是中,(马呙)骊是骖”中的“是”是否为系词的问题与徐先生商榷。我认为徐先生把上述两句中的“是”当做系词来理解不太恰当,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