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重要内容。武陵山实验区最大的优势是绿色生态,最大的短板是繁荣富强,寻求把二者有机协调起来,走"生态立区、绿色繁荣"之路,是武陵山试验区走向兴旺发达的不二选择。化解各种矛盾,实现新的文明形态下的新跨越,是武陵山试验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区人民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2.
当今中国正在发生扬弃现代工业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变迁,这一变迁的重要阵地在农村,而实现这一变迁的重要主体根据在于新型农民的现实生成。武陵山区的广大农民要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于实现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更新,这也是生态兴农的价值归宿。  相似文献   

3.
当代世界,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的共识、人类发展的主流和大趋势,世界各国普遍以生态经济为其发展的根本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也逐步确立了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模式和战略选择。从实际情况看,武陵山区必然要以生态经济作为科学发展的根本选择。因为武陵山区是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屏障;客观现实需要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必然会牵动发展全局。因此,武陵山区必须迅速制定《武陵山区“生态—经济—社会”综合发展规划》,全面构建“武陵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全面修复、保护和建设武陵山区的生态环境;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制定考评、生态补偿、金融、信贷、税收等特殊政策;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生态经济的坚实依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4.
生态振兴: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绿色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挥生态振兴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重要支撑功能,实现民族地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既顺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转型,契合了马克思物质变换逻辑,又能满足解决新时代下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过渡时期,武陵山民族地区在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上既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同时还面临着扶持政策衔接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难、生产方式转换难和生态文化传承难等现实问题。针对上述情况,在实施乡村振兴规划中,武陵山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应立足本土自然生态空间与乡土文化场域,持续发挥生态文化的禀赋优势,从制度引领、产业衔接与技术创新等维度构建生态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5.
[摘要]生态文明是生态的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模式),更是文明的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改善生态环境。处理好生态环境问题,既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又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之一,同时还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实现过程。建设生态文明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生态环境问题,因此研究建设生态文明的生态基础,对建设好生态文明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把握生态文明的概念体系及其内在逻辑,是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依据。论文主要从党的文献角度对相关观点进行了理论梳理并认为:人与自然和谐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本质所在;经济与生态协调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建设"两型社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长远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最终归宿;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指导;绿色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常德市生态文明建设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一些新的困境。从未来发展来看,常德市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做实生态产业,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动力;重点管控,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力;加大生态创建投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要求人们必须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念,转变原有的观念和思想。生态文明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必须发挥生态文明观念的作用,积极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被广泛关注,准确地理解和界定其内涵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通过梳理学术界从不同视角和侧重点阐释的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内涵,本文提出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及社会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一种高级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文明价值观四个层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人类文明既是各种文明互相交流学习的结果,也是各种文明协调共生制约的结果。生态文明建设必然包含政治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开展山区综合开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在简述山区综合开发和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命题的基础上,阐述了两者的关系,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的山区综合开发向度。  相似文献   

12.
贵州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也是一个多民族省份,贵州民族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矛盾与不足,文章在分析民族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基础上,提出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对策建议:制定规划加大投入、构建特色经济产业支撑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城镇化建设、构建保障体系、加强宣传教育等,确保生态文明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先进的生态法治基本原则对藏族聚居区生态法治体系的构建、生态的恢复和保护以及和谐生态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认为在确立藏族聚居区生态法治基本原则的过程中,需要汲取和发掘藏族传统的生态文明资源,将藏族传统生态文明与现代生态法治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完成符合藏族聚居区生态和社会基本情况的、具有藏族聚居区特色的生态法治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湖南省不同类型的十所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调研,结果表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生态意识不强、课程体系不全、专业师资不足等突出问题。各高校须从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认识、完善生态文明教育运行机制、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加快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强和改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以充分发挥高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面对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新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到了相同高度。高校作为培养新时期人才的重要阵地,自然成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在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仅能增强广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还能改善民生和人居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剖析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内涵,阐述了新时期高校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紧迫性和必然性,并尝试从学科渗透、师资建设、生态文明道德养成、大学生生态实践等角度探讨在高校更好地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途径,以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相似文献   

16.
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体现在物质文明上能够提高劳动生产力;精神文明上提高农民的素质,能够更好地进行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生态文明方面能够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政治文明上促进管理民主。  相似文献   

17.
相对性与绝对性是任何文明都具有的双重属性,生态文明也不例外,生态文明也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生态文明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两个方面的重要启示。一方面要求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同社会转型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求生态文明的评价必须结合生态文明的"抽象标准"与"具体标准"。  相似文献   

18.
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常规化、系统化和长效化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内容,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双一流"建设、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区别于大众生态文明教育,其教育具有特殊的内在的多向度影响路径.文章在总结梳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构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多向度影响逻辑路径模型,分析影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绩效水平的内在机理,并基于天津高校1239份问卷进行实证检验.结论显示:不同主体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系统化呈正相关;教学体系的完整性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常规化呈正相关;情境因素会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长效化产生激励或阻碍作用;生态文明教育常规化、系统化和长效化的形成与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实践正相关.显然,研究为提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水平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对传统文明进行长期深刻反思和扬弃后形成的一种新的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作为社会的重要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在人和自然关系上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不断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着力建立与完善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或试验区制定《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具有先行先试立法的性质,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之一。2015年立法法修改,设区市获得立法权,使这一任务更具可行性。《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是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小宪法”,条文宜粗不宜细,在其制定过程中应对生态文明概念有全面把握,注意与环境保护立法的区分。其框架体系应包括总则、生态规划、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制度建设与保障和法律责任几个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