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弹性社区是人类适应风险社会的基本单元,体现的是与风险共处理念,是对自下而上式灾害管理的强调。本文试图对国外弹性社区研究工作进行梳理,着重析述弹性社区的概念与特征、弹性社区的价值与功能、弹性社区的建构与评估等,以期抛砖引玉。目前,国内对于灾害管理中的社区建设研究尚显薄弱,国外弹性社区的研究可以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社区,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社会变迁的缩影又是社会冲突最集中的地方.业主委员会作为社区建设与管理的自治组织之一,不可避免地与其他社区建设与管理主体发生冲突.在中国当前社会,以业主委员会自治冲突为主的社区冲突大多是由物质利益冲突引发的.化解目前中国社区冲突,可从宏观与微观、认识与实践两个层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反思与重构——对中国劳动性别分工研究的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国家性质对于劳动性别分工的意义、具有符号象征意义的家庭劳动分工与社会劳动分工的互动以及工业化过程中劳动性别分工变化的多种形态三个方面入手,对中国近20年来的妇女劳动或劳动性别分工研究进行了反思性的考察。在强调用劳动的性别分工代替原有的单纯对妇女劳动的研究,以及发展本土化的劳动性别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在中国特定的文化、经济和政治背景下找出一种适合自身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4.
5.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新时代推进农村社会建设的双重面向,因此,探索乡村振兴中的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然而,已有研究多从制度、技术、文化等层面来探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在农村社会中,道德治理作为一种非正式治理手段起着重要作用,为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基于S省T村的“道德银行”治理实践考察,结果发现:德治建设通过构建价值引领、规则嵌入和行为示范“三位一体”的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了农村自治体系的精神秩序、制度秩序和行为秩序的塑造,激活了村民从价值引领实现社会价值遵从、规则嵌入实现社会规则(村规民约)适应、行为示范实现社会治理角色转变的跃升,推进了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的更新。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以来,中国乡村治理普遍面临着村民日益增长的成员权意识和参与困境之间的基本矛盾;而在东部发达地区,逆城市化发展则推动了乡村治理的场景升级,高阶发展场景提出了服务新业态和提升乡村体验的新要求。面对由基本矛盾造成的“老问题”和场景升级带来的“新议题”,湖州市通过对数字化改革成果与地理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开发出“数字乡村一张图”全景治理平台。该平台通过“感知界面-应用终端-控制中枢”的运行架构对乡村治理体系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凭借数据融通机制和智能督办机制形成“一图感知、一屏管理”的全景治理模式。在“数字乡村一张图”的运行中,数字治理平台与移动终端的结合铺设了一条村庄公共性再生产的数字化路径;智能监测与互联网应用的结合则推进了高阶发展场景中的服务升级和管控升级。 相似文献
7.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研究者最主要的活动方式,尽管研究者在从事田野工作时坚持一种“主位”策略对他文化进行观察,但是任何田野调查都是调查者所代表的社会文化与被调查者的社会文化之间的一种接触和互动,进入田野的方式明显带有社会文化的影响,所以研究者的行为势必会影响研究客体,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他文化的变迁。本文以鄂西南的一个苗族村庄为个案,通过对进村调查者与村民之间交往活动的分析,来考察人类学田野调查对民族社区的影响问题,从而为反思中国人类学田野调查提供一些经验性启示。 相似文献
8.
社会信任与基层社区治理效应的因果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尝试回答社会信任对基层社区治理效应产生影响的具体机制。本文认为,社会信任通过具体的中间传输机制影响基层社区治理效应。根据以往理论和实证发现,本研究选取并检验了选举质量、大众参与和非政府组织等三个具体的中间机制。结果表明,社会信任虽然对社区治理有着重要影响,但其影响并非直接的,而是借由中间机制实现的;普遍信任对选举质量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即对社区居委会的治理效应产生积极影响;特殊信任对选举质量和业委会建立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进而对社区居委会的治理效应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社会组织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参与程度常常受到非正式制度的深刻影响.立足制度主义理论的分析视角,运用定量研究方法,重点探讨了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非正式制度嵌入性问题.结果显示:第一,社会认同意识形态对社会组织参与机会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文化传统对社会组织参与机会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第二,社会认同意识形态对社会组织参与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习惯习俗对社会组织参与能力有显著负向影响;第三,网络—认同机制是非正式制度对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影响机制.要促进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就必须以非正式制度建设为切入点,不断提升社会认同度,增强社会信任,重塑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10.
助推社区治理,是当前社区教育服务社区建设的重要议题,也是社区教育研究的热点命题。依据治理的基本特征,结合当前我国社区治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本文认为,社区教育应该从提升公众参与的组织化水平、提升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培育社区居民的现代公民意识等三个着力点推进社区治理创新。 相似文献
11.
12.
13.
在社会工作领域,社区工作备受争议的关键点之一就在于对社区内涵的理解。本文在静态上,分析了社区概念的三种研究维度,即地理的社区、心理的社区和行动的社区。在动态上,指出随着社会的变迁,社区概念的内涵及要素会在地理的、心理的和行动的维度上呈现出不同的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14.
特大城市的社会治理面临特殊的困难和挑战。从治理主体的角度来看,需要转变过去管理至上的观念,调整货币治理模式;逐步改变强调社会控制而忽视社会参与的观点,积极培育社会组织,使之成为完善治道的合作伙伴;夯实社区治理这一基础,为社会治理立定微观的柱石;杜绝运动化治理,专注于探索长治久安之道。 相似文献
15.
16.
At the present stage, social fairness or equity is an important area of governance in China, and increasing the level of fairness is an important theme of work. In 2016, the Chinese government laid down specific arrangements and operations relating to equity in education, social security, market competition, etc. The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model entails testing policy outcomes in relation to the sense of fairness of the mass of the people. Our survey found that perceptions of fairness are higher among middle- and high-income groups and are lower in the eastern region than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In social security, however, perceptions of fairness and of improvements in the level of fairness are lower than they are for education and market competition. Overall, specific policies relating to fairness in education have been quite effective in enhancing people's perceptions of fairness. Accordingly, if we are to make effective improvements in the fairness of social governance, we need a more rational distribution system that takes into account public opinion and expands the scope of fairness in social security. 相似文献
17.
Blanca A. Deusdad Dolors Comas-d'Argemir Sophia F. Dziegielewski 《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2016,42(2):246-262
ABSTRACTCare needs of the aging population are increasing in Southern European countries.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implications of meeting these needs whil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recent economic crisis, which has deeply affected countries such as Spain. This study is part of a European project (ISCH COST Action IS1102) and is based mainly on qualitative information that focuses on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social service workers (n = 19) who provide the service and program recipients or their caregivers (n = 14). In addition, two discussion groups were conducted with professionals (n = 9) and program volunteers (n = 5), as well as a workshop/discussion group (n = 28) with politicians, service providers, and participants. Six thematic premises were identified with differing views being highlighted relevant to the participants' roles in the program. Future research should explore social service strategies to deal with the increase in care needs as well as community-based respons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