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云南是我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全球瞩目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这里世居有26个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纷繁多彩,更是一个文化富矿,潜藏了巨大经济价值。从1996年开始,云南省开始探索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可能性,经过20年的摸索,云南省逐渐摸索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挤身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大省,并成为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领头羊。云南省走过的民族文化产业的培育与发展之路值得总结与推广。  相似文献   

2.
以访谈法获取的书面记录及数据为基本研究资料,剖析了文化产业品牌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其中资源整合不到位、文化产品同质化严重、龙头文化企业偏少、缺乏高端复合型创意人才、相关文化产业政策失配、文化品牌建设体制机制障碍等方面应成为解决的重点问题。基于此提出相应措施,以强化文化品牌建设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是新型工业化城市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选择,具有培育新型工业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以绿色、创新引领生态经济发展,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统一的作用。东营市位居黄河三角洲中心地带,具有黄河口湿地生态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因此,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是东营市由资源型城市向新型工业化城市转型的重要选择。东营市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加强城市生态文化理论政策研究、科学制定生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挖掘开发历史文化中的题材资源、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打造生态文化产业链,以发展生态文化产业为突破口,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城市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培育南京文化产业新的生长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劲松 《金陵瞭望》2006,(17):12-13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和现代科教发达的区域中心城市.必须确立文化产业新的生长点,发挥文化资源和区位优势.培育自身产业特色和品牌.进一步促进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以文化创新为动力.以整合文化产业链为基础.通过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现代经济价值.唤醒文化记忆.大力发展休闲经济.培育具有南京特色的“艺坊”品牌.是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培育文化产业新的生长点.实现文化经济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6.
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高级形态,生态文明是中国积极应对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的发展目标,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颖状态,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源于积极向上的公民意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分析,并结合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现实情况,针对如何提高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产业培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但面临着知名度低、艺术水平下滑、缺少资金、没有市场、传承艰难等困境。当代社会流行艺术的冲击、保护意识薄弱、法律法规不健全,尤其是经济结构的变化,是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边缘化的原因。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产业培育策略,是一个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的重大课题,推近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产业应从五个方面来实施:加强传播和宣传体系的建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综合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衍生品;寻求法律保障与政策扶植。  相似文献   

8.
生态意识的觉醒是人类受自然界影响作出内生性的理念意识塑造,生态意识的培育则是生态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类自觉、主动地利用法律、政策、媒介、市场等对人的行为实施强制约束、意识改造、激励引导.生态意识的觉醒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文明农业文明时代,表现为对自然的懵懂认知和敬畏;工业文明时代,表现为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反思和人与自然关系重新审视;生态文明时代,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代表的现代生态意识,开始科学认识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关系,辩证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张生命共同体理念进行协同保护和全球治理.在生态环境的培育上,媒介要发挥信息传递和知识普及功能,增强生态科学意识;用好宣传教育和思维约束功能,唤醒生态道德意识;借助示范说服和案例引导作用,激发生态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精神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自然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现代文明的深层弊端,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又在于生态精神的培育。因此,培育生态精神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现代文明。培育人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培育“生(生物)权自(自然)授”的生物权利意识,培育具有生命整体精神的大地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化的培育主体包括国家、社会和公民.国家是生态文化培育的主导性主体,主要为生态文化培育提供方向性框架、规范和制度保障以及经费支撑.社会作为集聚性整体,是生态文化培育主体中的主体,企事业单位、社区、民间环保组织等社会单位在培育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彼此互为补充,协同培育,最终实现生态社会与生态文化的统一.公民是生态文化培育最基本的主体,公民实践是生态文化的源头活水,一方面公民实践是生态文化培育的"最后一公里",国家主导和社会培育最终要落实到公民实践;另一方面公民实践不断提炼和丰富生态文化的内容.公民培育生态文化的主要途径是对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的选择,公共讨论和环境维权等,其最终结果是从个人的生态到一切人的生态.  相似文献   

11.
发展文化产业如何做到在有限资源最大利用前提下,既顺应了自然又创造了文化,既保护了生态又发展了产业,为此,就得引入生态学的理念,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强化循环式的效能观,实现和谐性的价值观,构建健康科学的文化产业生态链。  相似文献   

12.
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建立经济中心城市的目标,并结合文化产业自身的特点,应发展文化产业为上海的支柱产业;上海具备发展文化产业所需要的雄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有能力也有条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产业化运作是文化产业成长和发展的必经途径,政府要转变职能,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管理和监督职能,建立健全文化法律法规,使文化产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以文化和知识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已不仅仅是一个发展的理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直接现实,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竞争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但创意人才的极端匮乏已成为制约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根据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属性与特点,科学分析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结构和目标定位,探求构建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世界经济风起云涌。文化产业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途的未来产业之一,已到很多国家的高度重视。文化产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发展文化产业对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内涵的界定进行梳理,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以期对我国文化产业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索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蒙古民歌中的生态文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前,一些学者从游牧生产、狩猎活动、日常习俗、法律条文等领域挖掘了蒙古族生态文化,但还未涉及蒙古民歌这一领域.蒙古民歌是蒙古族精神生活的核心之一,具有坚实的生产生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传承至今.这些特征使蒙古民歌成为多种文化的载体,其中包括生态文化.蒙古民歌中体现了生态文化的多样性、群众基础及系统性等,这些对当代环保事业有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时代的变迁使我们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变化。武汉现代新型城市圈被国家正式批准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于文化生态建设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剖析"两型社会"建设与文化生态之间的逻辑关系,透视"两型社会"建设对武汉现代新型城市圈文化生态的新要求,从武汉市当前"两型社会"建设所面临的机遇和困境着手,重点结合武汉实际,提出武汉现代新型城市圈生态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在生态美学的视域下,电影艺术具有与生俱来的生态审美性。因为在电影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电影艺术有着不同的艺术之境,不断地生发出了依生之美、竞生之美、共生之美,并可望走向整生之美。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视域中的文化产业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球化的浪潮是肇始于上世纪末并首先在经济领域取得显著结果的。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也正在推动着世界各国文化的融合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本文立足全球化视域研究了文化产业概念的形成和演变,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的机遇和困境,并对其进行了多维度的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19.
运用产业链理论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首先指出文化产业链的重要意义,其次基于产业链的理论对我国文化产业进行了分析,并以"哈利·波特"产业链为案例,分析说明了产业链在提升产业竞争力中的作用。最后对如何发展文化产业链分别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产业规划研究及衍生产品研发和销售3个方面给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旅游产业既是一个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同时也是一个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旅游产业的推动和促进。以产业融合理论为基础,以丽江旅游与文化融合提升文化内涵为案例,通过对丽江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现状及效应分析,提出文化旅游产业一体化是实现丽江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