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桂林文化城陈欣德由中国共产党倡导和推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所以发动、坚持和取得胜利的关键,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和策略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运用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烙印。在抗日战争时期,蜚声全国的桂...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南方局与西南地方实力派孙金伟在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实力派是中间势力的重要一员,而中间势力又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争取中间势力是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总方针的重要内容。研究市方局在争取西南地方实力派斗争中的伟大实践和卓著贡献,对于缅...  相似文献   

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宋庆龄在抗战期间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的主要支点。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宋庆龄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从最初主张建立工农群众为主体的下层统一战线,发展到建立一切不愿作亡国奴的爱国同胞的统一战线,又从以国共合作为统一战线的中心内容的思想,发展到反对国民党的分裂活动,维护和巩固统一战线,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思想。宋庆龄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同步发展,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就不可能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逐步上升和国内阶级矛盾的逐步变化,经历了策略思想的提出、政策的制定而发展形成的。“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并吞中国东北的侵略战争。在这种情况下,中日民族矛盾逐渐地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与其他帝国主义以及中国国内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的统战策略与牺盟会的创建朱红勤一、中国共产党的统战策略在牺盟会创建时期的运用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政治会议,正式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路线和策略方针。据此,中共中央把争取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作,作为促进全国抗日统一战线建...  相似文献   

6.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努力建立了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鲜明的特点,即广泛的民众性、相对的稳定性、在共同纲领统一下的一致性、坚持抗战的坚定性、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具有典型性等。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早于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国抗战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胜利,为我党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一、挽救民族危亡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产生的重要思想基础“九·一八”事变以后,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我国国土沦丧,山河破碎,民族惨遭劫难,资源被掠夺,一切有爱国心的中国人,对此无不切齿痛恨,忧心如焚。当时,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严峻的任务,就是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就是在这种危急历史情况下开始萌生,并植根于爱国主义深厚土壤之中。当时,中国共产党敏锐地看到祖国处在危机之中,为挽救民族危亡,接连发表了一系列立场鲜明,措词强硬的宣言、通电和决议,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和国民…  相似文献   

8.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我党伟大的战略策略。它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织起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周恩来同志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和毛泽东及党的其他领袖们一起,为实现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在建立、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策略,让步政策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毛泽东指出:“我们的让步、退守、防御或者停顿,不论是向同盟者或向敌人,都是当作整个革命政策的一部分看的。”(《毛泽东选集》1991年版第538页)在以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研究中,一般着重研究斗争政策和策略,而忽略对让步政策的研究。如果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来考察,就会看到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中,中共的让步政策起到了其它政策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共如果不执行让步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很难建立,就是建立起来也很难巩固。对让步政策的研究应该成为我们全面透彻地理解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正> 50年前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参加的全民族抗战。因此可以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策略方针,是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主要思想武器。从它的历史发展过程来说,无论是从它的形成过程还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民党的策略来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祖国的大西北确立和巩固起来的,对青海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西北大联合”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本世纪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深重灾难,中日民族矛盾日益成为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作为中国主要政治力量之一的中国共产党,为了创导和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它的策略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调整和完善的过程。从下层统一战线到抗日反蒋策略方针的提出,接着转变为逼蒋抗日,最后发展为联蒋抗日的策略总方针,构成了“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时期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基本框架,同时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爆发后,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在共产党倡导下,迅速团结起来,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地处国民党统治区的湖南,受第二次国共合作推动,抗战初期救亡运动异常活跃。但由于国民党顽固势力破坏,统战工作经历了曲折发展过程。第一阶段(1935·12──1937·10,何键主湘期间):冲破压力,湖南抗日救亡运动开始发动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根据日本侵华和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新形势,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西安事变加速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步伐,中共湘鄂赣省委在书记涂正坤的主持下,多次开…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与西安事变蒋文祥江苏省如皋市委党校一、1935年秋,毛泽东率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张学良奉蒋之命,统帅20万大军前往剿共。毛泽东根据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及时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开始、了一系列争取张学良联共抗日的细致工作。众所周...  相似文献   

14.
试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作用何焕昌由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坚持和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毛泽东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在中国的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①,并“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近百年社会变迁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必然性张连国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取得的第一次对外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则是中国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客观历史条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现实可能性,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  相似文献   

16.
“西安事变是中华民族转折关头的关键”,毛泽东倡导、制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则是打开这个关键的金钥匙。 西安事变的发生,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广大官兵爱国激情的总爆发,是中日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而在促成这一事变与解决这一事变的过程中,毛泽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事件。它的爆发及其和平解决,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青海的局势和政府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刘少奇批评了关门主义与冒险主义的错误,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扫除思想障碍,指出了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积极主动地开展统战工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刘少奇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领导权的思想,比较完整地阐明了关于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原则,丰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刘少奇充分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努力争取团结中间势力,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是共产国际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议,以此为标志,共产国际的政策和策略发生了重大转变,而这一转变,对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共产国际政策的转变和中共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斗争,对于全面认识和正确总结我党这一时期历史斗争的经验教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民主党派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林祥庚回顾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的战斗历史,阐述民主党派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作出的重大贡献并总结汲取历史经验,对于当前促进第三次国共合作,实现统一祖国大业,对于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