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物的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作品中的人物,佛斯特划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申丹划分为"功能性人物"和"心理性人物",本文则将其划分为"功能性人物"和"审美性人物".功能性人物是指在文本的叙述中起着一定调节和控制作用的人物.人物的功能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在叙事情节中的功能和在人物关系中的功能.审美性人物是指文本在叙述中突出其审美形态和审美价值的人物.审美性人物包括描述人物外在行为的扁平人物、圆形人物和描述人物心理活动的心理人物.  相似文献   

2.
对于歇后语的研究目前多集中在语言本体方面,从语义学角度所进行的研究尚不多见。尤其是以人物歇后语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论著更是少见。本文就从语义学角度入手,来解析人物歇后语的语义构成。并根据人物歇后语的复杂来源,发掘出人物歇后语歇面部分的认知域里面负载着的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文化内涵。从人物歇后语的歇底部分凸显着人物形象、人物歇后语的歇底部分凸显着人物性格、人物歇后语的歇底部分凸显着人物品质、人物歇后语的歇底部分凸显着人物发生过的事件这四方面入手,去解析人物歇后语的语义构成。  相似文献   

3.
薇拉·凯瑟的经典之作<我的安东妮亚>可以称得上是美国文学中人物小说的典范.该小说在人物刻画上的主要特色是大量使用人物并置对照手法,实现了人物与小说结构、主题的完美结合.本文主要以<我的安东妮亚>为例,结合谬尔有关人物小说的理论,从情节与人物各自的特点入手,分析薇拉·凯瑟作品的人物小说特色,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人物与小说结构、主题的关系,来解读凯瑟独特的人物并置对照技巧.  相似文献   

4.
民俗是少数民族作家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既可以以之体现人物的集体性特征,也可以通过人物对民俗的态度而刻画人物个性;民俗具有传承性特征,作家借此塑造的人物可能是原型人物的再现。  相似文献   

5.
《左传》以叙事享誉,记人也很生动,成功运用了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人物本身之间的映衬手法来刻画人物,为后来的文学作品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曹禺的剧作既注重写出相似的人物的独特个性,又注重显示不同人物相通的共性;既注重塑造性格处于极端的人物以构成强烈的对比,又善于刻划间色人物以本真地反映生活的原貌和结构戏剧的梯级;既能够得心应手地塑造各种各样的复线人物,又能够巧妙地穿插单线人物,使人物网络既错综复杂又层次分明;不但重视动态人物的精心塑造,而且重视动态人物与静态人物的巧妙搭配;既长于从悲剧人物中发掘深刻的喜剧性因素,又善于发掘喜剧人物的悲剧性因素,体现出悲喜交错或悲喜交融的现代风格;在创造出大批现实人物的同时,还推出了若干成功的虚拟形象,既体现着作家的终极关怀,又联系着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使剧作呈现出神秘浩大、绚烂幽深的独特风格。正是由于人物配置领域中高度的造诣和成就,才使其剧作显示出极其独特的艺术个性,也为后来的戏剧家树立了可以仿效而难于超越的范本。  相似文献   

7.
"功能"与"审美":人物解读方法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作品中的人物分为"功能性人物"和"审美性人物".叙事作品中人物的功能性和审美性通常粘附在一起,只不过不同的作品其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将功能性人物的分析方法和审美性人物的分析方法结合起来的策略是解读叙事作品中的人物的一种合理而行之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对话性”是巴赫金首先提出来的。它的范畴比较广泛,既包括本中人物与人物的对话关系,也包括了人物与作、人物与读、人物与自我及作与读的对话关系。“对话性”体现在本的叙事结构、叙事体态等诸多方面。本试从对丁玲早期小说本中人物与人物,特别是人物与自我的关系的分析入手,揭示其笔下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疏离与隔膜,人物与自我之间的矛盾与对立,人物表层的意识与深层的潜意识的差异与磨擦以及由此而体现在小说本叙事结构上的对话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提出"镜子式人物"概念是对那些所谓"次要人物""亚种"人物的正名与研究。本文通过对胡屠户叙事功能与人物功能的分析,研究这类人物的叙事特征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以其鲜明的个性,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鲁迅对戏剧艺术手段的借鉴.鲁迅将矛盾冲突这一戏剧性巧妙地融人人物的塑造中,大大丰富了小说自身的表现力.鲁迅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做法,更注重人物内在的戏剧性.他通过人物之间矛盾对立的关系,人物思想逻辑的非正常性与荒谬性,人物命运的突转和讽刺性对照三个方面,充分表现出人物内在矛盾冲突的精神世界以及人物客观存在的悲剧命运,展示了人物普遍处境的戏剧性.鲁迅小说对戏剧性因素的借鉴,有效地拓展了小说在塑造人物上的表现技巧和表现功能,在艺术的表达上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史记》描写人物,注意反映人物内心的喜怒爱憎和行动的思想依据,表现出人物感情的变化和思想矛盾斗争的历程。它能把人物心理描写自然融入叙事之中,善用细微的动作和精美的语言反映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也能以人物独白的方式来倾诉其心灵情感,从而真实深刻地展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书中写项羽迷信武力、李斯内心独白和韩信不忍叛汉等,都写得细致生动、相当成功。  相似文献   

12.
人物纪录片有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将纪录的视线放在了普通人的身上 ,关注他们的生存和命运 ,注重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并由此来塑造人物 ,由原来的纪录表象转向纪录心灵。因此 ,人物纪录片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音乐、语言和画面构成的一组组镜头直接指向人物的心灵深处 ,将所要报道的人物的灵魂呈现给了观众。确实让人看到了纪录片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标志———将镜头直指向人物的内心世界、灵魂深处和情感世界 ,这标志着中国纪录片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3.
《聊斋志异》有介绍人物、叙述故事、描写景物、发表议论等四种开篇方式,这四种开篇方式在文言小说中很有代表性,而《聊斋志异》的开篇又有其独特性,即其开篇以介绍人物为主,聊斋的人物开篇有如下特点:开篇以介绍男性为主;开篇人物往往多为配角或功能性人物;这些开篇介绍的人物个性、外貌、言行甚至籍贯等特征在后文都有照应,开篇人物的名姓决定命运、暗示情节发展和人物个性。《聊斋志异》的开篇特点的形成离不开传统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浅析《红楼梦》人物语言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红楼梦>人物语言角度出发,对<红楼梦>中人物的时代背景、心理特征以及人物个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进而阐述了人物语言的翻译及其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人物对话作为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家为了表达人物心理意图,塑造人物个性形象,引出行为动作,开展故事情节而刻意安排的。人物对话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文学作品的整体翻译。言语行为理论为理解并翻译人物对话提供了很好的视角,译者通过分析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之间的关系使人物对话翻译更加准确生动。  相似文献   

16.
人物语言是作家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情绪的反映,它能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透露人物的内心奥秘。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在《呐喊》《彷徨》这两本小说集里,为我们塑造了现代文  相似文献   

17.
古典戏曲在人物设置时,虽然不能离开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但这种人物关系并不是欧洲传统戏剧所追求的对抗性的矛盾冲突关系,它非但不推崇激烈的冲突,反而是作者对冲突的有意淡化。在表现人物之间的冲突关系时,也总是趋向于使这种冲突显得比较温文尔雅,比较诗意,比较有分寸,表现出中国古典戏曲在人物关系设置时对诗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对中共党史人物评价的经验教训作了理论总结概括 ,形成了邓小平的党史人物观。邓小平的党史人物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共党史以及党史人物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9.
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既是作家为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交际提供的工具,各种人物通过使用这一工具来建立、维持抑或破坏人物之间的种种社会关系;同时也是作家为读者所营建的一个特殊窗口,读者通过这一窗口观察、分析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在涵义。因此小说中的人物语言从交际功能而言具有多维性:人物之间用它来进行交际──从而形成作品中的那个特定的社会;作者用它来同读者进行交际──向读者传达、提供关于人物的各种信息。《金瓶梅》的人物语言也不例外:一方面,形形色色的人物运用各具特色的语言进行交际,从而构建了一个充  相似文献   

20.
以称号或诨名作为塑造人物的手段,向为我国小说家所习用。《红楼梦》中的小说人物绰号也是作家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但它不再是简单着眼于某一点表征,而是能够深入到灵魂深处,提挈人物的全貌。不仅如此,许多人物绰号的命名还反映了小说里被命名人的文化教养和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