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梅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6)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目的是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是一种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必须完善成果评价制度,必须改变那种只重政策研究而轻视基础研究的倾向,强调学术文化研究的内在价值,统筹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建立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人文科学标准。 相似文献
2.
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红生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4):316-319
对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是理论通向实践的必经桥梁,是合理的社会决策和科学实践活动的重要保证.这要求应多视角、全方位地探究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标准.其内容上的真(真理标准)、功用上的善(价值标准)和形式上的美(审美标准)及其三者的统一是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标准的要旨. 相似文献
3.
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全娥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1):115-118
文章对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环境与条件进行了思考。认为:无论是用科学计量学方法进行定量评价,还是用同行评议方法进行定性评价,都应该重视评价信息源的建设;从学术成果发表开始,净化学术环境;构建社会科学成果查新体系,参与成果创新性测评等等。 相似文献
4.
论人文社会科学共同体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学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1):24-28
本文认为, 将“范式”和“科学共同体”的思想观点引申至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具有重大的理论和方法论意义。为此,作者提出“人文社会科学共同体”概念与“科学共同体”概念相对应, 并初步探讨了人文社会科学共同体的基本特征:共同的学科观和方法论观念;共同的基本理论假设、基本理论原理和基本理论观点; 共同的研究方向、研究领域和理论主题;共同的基本政策主张; 共同体内部专业交流比较充分; 共同体具较强的韧性或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丁长青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69-72
人文社会科学是关于人类自身的修养教化与社会环境的发展改善的学科 ,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在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当今时代 ,人文社会科学担负着端正世风、宏扬人本、捍卫理想、培育新人的艰巨任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在工科院校中显得特别重要 ,其文学艺术、哲学、社会学等尤应得到重视 ,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必须进行改革 ,其立足点是明确当代教育思想 ,结合素质教育和创造性教育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胡红生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1,14(4):316-319
对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是理论向实践的必经桥梁,是合理的社会决策和科学实践活动的重要保证,这要求应多视角,全方位地探究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标准,其内容上的真(真理标准)、功用上的善(价值标准)和形式上的美(审美标准)及其三者的统一是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标准的要旨。 相似文献
7.
基于社会学的视角,通过对其评价现状的分析,主要对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有益探讨,认为其成果的科学、公正而有效地评价不仅有利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而且可以促使其良性协同进化。 相似文献
8.
受制于管理机制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中存在学术评价行政化、评价标准模糊化、评价主体失位化、评价方法过分量化、评价程序失范化、评价工具落后化等诸多问题,亟待改进。研究认为,现阶段应坚持服务学术发展与促进学术繁荣、尊重学术规律与分级分类评价、注重同行专家评价等原则,坚持培育多元化评价主体、以质量和创新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建立分类评价的指标体系、综合运用适宜的评价方法的评价机制改进思路,提出了完善评价制度、遴选评价主体、改进评价技术等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9.
论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磨合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杨国桢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随着海洋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中地位的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界加强了对海洋文明的研究,许多学科萌芽或生长出新的分支学科点。各个研究海洋的人文学科使用的概念内涵存在差异,有必要磨合,以利于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其中海洋区域、海洋经济、海洋社会、海洋文化等几个最基本的概念,尤其应有特定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袁曦临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0,47(1)
学术评价是目前国内人文社会科学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数量化学术评价制度所引发的各项问题,同样也引起了台湾学界对于引文分析及其相关议题的高度重视和关切。在回顾近10年来台湾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鉴研究及其实践状况的基础上,台湾学界深刻反思了现行学术评鉴制度所存在的种种弊端,并据此阐明了对于人文及社会科学学术评鉴的10点主张。 相似文献
11.
郑瑞萍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6):78-82
跨学科研究成果的评价是颇具挑战性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在某些方面形成了初步的共识,但是总体上相关探讨尚在起步阶段。文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就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的总体原则、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进行探讨,以期为科研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林春丽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2):42-45
当前,评价高校人文社科教师的科研水平采取了“一刀切”的方式,主要是看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数量,获得科研经费的数量,获奖项目的级别和数量。这样的科研绩效评价标准使高校教师陷入到论文和科研经费“GDP崇拜”的旋涡之中。改革目前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绩效评价标准和方式的对策是:强化质量指标,淡化数量指标;建立独立的学术组织,推进学术自评自律;取消期刊等级制,建立文章同行评价机制;学校每年召开各种类型的学术交流会,让教师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陈晓琳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4-126
农林高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型必须大力发展人文社会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学科专业建设应统一于人才培养。要实现创建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农林高校人文社会学科专业在发展道路上,应积极转变思想,突出其战略性地位;加大投入,确保跨越式发展;探索模式,实现多元化发展;服务于人才培养,体现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融合传统优势,寻求特色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探讨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叶继元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0,47(1)
目前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尚缺乏系统的理论概括,普遍存在着定性、定量等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而形式评价、内容评价和效用评价的三位一体新概念组合的提出可以合理解释评价的历史、现状及预测未来。合理的评价体系应由评价主体、客体、目的、标准及指标、方法和制度六大要素组成。对任何一项评价,都应形成根据评价目的来确定评价标准、指标、方法的运作模式。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对澄清评价领域的模糊认识、明确评价理论与实践的方向和路径、提供评价研究的思想和方法论基础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田伟宏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5):504-506
非理性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或能力,不仅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紧密相关,而且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很大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了各高校的普遍关注 ,在各高校中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旨在大学生素质的完善和人文精神的弘扬。素质教育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思想与观念”。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 ,文化素质是基础 ,业务素质是本领 ,身体心理素质是本钱。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关键是将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研究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前评价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促进公平竞争,鼓励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前评价的特点、评价指标体系和主要方法进行了探讨,指出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前评价可以将同行专家评审与比较评价法相结合,从而对申请项目进行择优立项. 相似文献
18.
姜颖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3):98-103
政府奖是成果质量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获奖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是学术生产力的重要体现。通过对近三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形式与作者构成、高校分布与地域分布、学科分布与优势学科的统计分析,能勾勒出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产力分布情况,明确各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生产力的优势及差距,进而给出提高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永杰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
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等基本概念各有侧重,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内容复杂性、学习方法个体性、学习目的的价值性、教育活动的阶级性和教育水平的本土化等特征明显不同于自然科学教育,具体来讲,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具有传承人类文化、优化人力资本、倍增生产绩效和规划社会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