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畲话与吴语是入迁浙江的畲民所说的“双语”。畲族语言不管它有多么“内敛”,在与居住地方言———吴语的长期接触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形成了比较密切的关系。文章从语言内部的语音和词汇两大方面论述浙江畲话与浙江吴语的关系,说明语言之间的长期接触,会造成强势语言对弱势语言的冲刷态势,从而引起语言内部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2.
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的畲族乃是从唐代开始 ,历宋、元、明、清各代陆续从广东、江西、福建等地迁来的。在今景宁畲话的语音系统中 ,保留了一些与畲族发祥地粤方言相似的语音特点。这不但印证了畲民的迁徙轨迹 ,而且也揭示了景宁畲话复杂的历史层面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据实地访谈和入户问卷调查获得的资料和数据,分析畲族聚居地的语言使用现状、语言使用者的语言态度,进而探讨畲语得以保留的原因。作者认为,畲族聚居地和家庭内部使用本族语是畲语得以保留的客观条件,畲族对母语的深厚感情和语言忠诚,则是不容忽视的主观因素。在我国,少数民族特别是本族语使用人口稀少的民族,通常都对自己的母语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语言忠诚,在这种条件下,要保护一种濒危语言,首先它的使用者应当拥有自己的聚居地,同时,这种语言应当成为家庭内部和本族聚居地的主要交际用语。  相似文献   

4.
从景宁畲话的语音特点论其与客家话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多学者一直认为,畲话是一种接近汉语客家话的汉语方言,有人甚至认为畲话就是客家话。其实,从畲话的发展历史与语言事实看,畲话与客家话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景宁畲话的语音而言,景宁畲话与客家话存在着诸多不同。总之,畲话是一种古老的、非常复杂而又特殊的、以族群分布的、独具特色的混合型方言。  相似文献   

5.
畲族语言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畲族语言研究起步较晚 ,在不足一个世纪的探索过程中 ,畲族语言的系属问题曾一度是研究者们争论不休的核心问题。近一二十年来 ,随着畲汉文化交融程度的进一步加深 ,以及社会语言学理论方法在我国语言研究界的普及推广 ,畲语研究也在转向关注语言变体及其社会文化成因的社会语言学方向。社会语言学的理论传播和畲语研究的发展轨迹说明 ,畲语研究有必要而且也正在朝着社会语言学的纵深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宁波大学文学院中文系赵则玲副教授撰写的《浙江畲话研究》日前已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学术专著是作者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的最终成果。全书分为七章 ,选择了浙江畲话中具有代表性的五个方言点 ,从语音、词汇、语法上进行语言内部比较 ,并从语音角度着重剖析了景宁畲话点的音系以及与中古音、梅县客家话、普通话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和统计分析。以语言事实为依据对畲话的性质作出判定 ,认为它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超地域分布的、与客家方言关系密切的、语言层次复杂的 ,具有汉语特性的畲族人所说的话。首次提出 ,畲话不应该归属于…  相似文献   

7.
闽东畲语濒危现状考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对闽东畲族语言使用现状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畲族语言危机现象进行了重点探讨;指出随着社会变革速度的加快,畲语使用功能衰退的趋势越发明显,应该引起我们的极大关注并采取特别的保护性和发展性措施。  相似文献   

8.
地处福建东部的宁德市,明清以后逐渐成为畲族的主要聚居地。目前全市畲族人口近19万,约占全国畲族人口的1/4。据考察,解放前由于相对闭塞、独立的生活空间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这一时期的畲族语言总体上体现出"畲〉汉"的双语形态;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和传统观念的转化及向平原地带的迁徙活动,使目前的畲族语言呈现出"汉〉畲"的双语形态。我们应从保护畲族语言文化的角度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文明与畲族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9.
文章着眼于台湾民众语言使用方面的变异性,通过调查台湾民众目前的语言使用状况,旨在探讨台湾民众由于不同的社会场合、家庭场合和话题,而造成的语言使用方面的差异。整体而言,"国语"、闽南话在台湾人的语言生活中占有重要分量,多数被调查者最常用的语言是"国语",其次是闽南话。正式的场合"国语"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闽南话的主要使用领域是非正式场合。当地语言生活中已经产生了语言使用的代际差异,这是在当地语言生活中发生着的进行中的语言使用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一、序言 福建畲族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分布大势已趋稳定,并呈现出区域特征,而作为畲族社会基本组织细胞的畲族社区,也因环境的不同而各具特色。有学者依经济形态和文化特征将福建畲族分作四大板块,大致勾勒出福建畲族的地域特性。 位于闽西永安市的青水畲族,由于历史上迁徙路线的特殊性和所定居区域汉族地域性文化影响的差异,显现出自身的特性,其中最为显著的则是宗族观念在青水畲族民众思想观念中的积淀。这种宗族观念既受汉民族宗族思想的影响颇深,又是畲民族情结的隐性表露。 作为一支脱离主体群落的散居畲民,青水的钟姓畲族几百年来始终以一个完整的群体生活下来,严密的宗族社会生活起着主导作用。尽管语言、服饰、习俗等民族特征已不显著,但是民族的认同感一直未变。  相似文献   

11.
明清以来长期居住于闽东片区的畲族所使用的语言当是畲族的原生态语言。指出,随着闽东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来相对闭塞的畲族人民与周边汉族的生产习俗日趋融合,随之而来的却是畲语的日渐衰弱。认为在海西发展的新形势、新背景下,探讨闽东畲族母语传承的途径与手段,对于推进闽东畲族文化传播,振兴畲族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广东丰顺汤坑片的居民,一般都会说客家话和潮州话两种方言。在对丰顺县汤南镇潮州和客家混居的长坑管理区里的两个自然村落:长林村(客家)和金灯盏村(潮州)的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分析居民使用语言的现状,并从性别、年龄、家庭、职业和文化等方面分析居民掌握和使用语言的特点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3.
在江西生活的76500多位畲族同胞是全国畲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赣北、赣中、赣南地区都设有畲族自治乡。在数百年的岁月里,他们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卓越的才智,开拓出一块又一块民族生存空间。赣北地区的畲族同胞主要分布在资溪、贵溪、铅山这三个县。唱民歌是畲民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婚礼、祭祀、丧葬等仪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选取了33首赣北地区的畲歌,立足于音乐结构和歌词结构,分别从调式音阶、曲式结构、节奏节拍、旋法特征、歌词特征、词调关系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赣北地区的畲歌具有多元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作为当代女诗人中极富个性的一员,海男成为女性诗歌中一个独特的研究亮点。从"个人写作"的立场出发,海男使用独特的、个性化的诗歌语言营造了一个属于女性的诗歌世界。她的诗歌语言具有鲜明的"先锋性",诗歌创作饱含抗争的力量,以战斗的姿态坚决地争取女性的主体地位。诗歌风格女性特征鲜明,诗句字里行间充满矛盾和含混,用女性特有的声音诉说"女人话"。  相似文献   

15.
从语言接触看东乡语和临夏话的语序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乡语是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言的一支,临夏话是汉语西北方言的一支。东乡语和临夏话的使用者同处于甘肃临夏地区。这一地区自古以来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所以语言间的接触影响也比较频繁。本文主要探讨东乡语和临夏话由于语言接触而产生的语序变化现象:东乡语受汉语影响已出现svo句式;临夏话受当地少数民族语影响,基本语序已变为sov型。  相似文献   

16.
从语言认知态度、情感态度和行为倾向以及学习和保护乡话的态度考察古丈瓦乡人群的语言态度,透视乡话濒危的现象,剖析乡话使用衰退的原因,寻求保护乡话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畲歌是记述历史的工具,是畲族自身教育的手段,是增强畲族内聚力的工具,是畲民社交工具和文化资本,也是他们情感表达的主要载体。畲歌在畲族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畲族文化的建构和繁荣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保护和继承畲歌文化传统对于重建和复制畲族传统文化之价值不可轻视。  相似文献   

18.
正一、前言闽西是目前学界所称的"客家大本营"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随着客家先民的南迁,许多盘、蓝、雷等姓畲族向东、向北迁移,使闽粤赣边逐渐成为客家人的聚居地。但今天仍然生活着一些畲族,包括上杭县已被官方承认、恢复了畲族成份的蓝、雷、钟等姓,以及长汀、武平、永定等客家县中未恢复畲族成份的畲姓。据傅衣凌先生的考证,畲族中除了盘、蓝、雷、钟4大姓外,还包括陈、黄、李、吴、晏、辜等近20姓,①不过这些畲姓在闽西无论自称还是他称都已是汉族。大本营内客家人的不少生产、生活习俗都受到畲族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畲客长期共同生产生活的历史痕迹。  相似文献   

19.
拥有18万畲族人口的闽东是中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区,畲族村落遍布闽东各县市。但城镇里几乎没有畲族社区。尽管家族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仍然存在,但家族行动已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而无法施展,家族文化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地处偏僻的畲村,经济总体上欠发达。尚未融入城市化,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虽然家族文化的某些外显象征符号模糊或消失,但与家族文化相联系的家族观念与网络也仍或隐蔽或显现地存在着。家族文化在适应畲村发展需要的过程中不断发生自我调整与功能演化。本研究在对闽东畲族基本情况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借鉴功能主义的文化分析理论,从社会关系这一视角入手,考察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的过程中,畲民家族文化在畲民两性关系、代际关系、族群关系等社会关系中的功能演化。  相似文献   

20.
“学师”是浙江畲族内部世代相传,带有古代男子成丁仪式性质的原始宗教活动。解放前,它的分布颇广,影响较大,又极为畲族人所推重,故在畲民的宗教生活中占有核心地位。由于历代反动统治阶级推行民族歧视政策,造成较深的民族隔阂,畲族人在举行“学师”活动时,过去是禁止外族人参观的,因此外界对此知之甚少,即使偶有记述,既不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