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教育社会化趋势不相适应,在自身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受教育者对其普遍逆反,被边缘化倾向严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困境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困境的因素很多,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泛政治化导致对生活世界的遮蔽;二是社会价值观念一元要求与个人多样化价值取向的矛盾致使思想教育缺乏社会向心力;三是科技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挤压使其存在成为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中专制的文化政策,严重窒息和禁锢了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孕育和产生;"无欲"、"无为"的思想极端地淡化了人们的权利意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重整体精神使个体意识普遍缺乏;文化体制的僵化,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形成、发展和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臣民文化具有根深蒂固的基础。顺从思想和"官本位"思想,造成臣民文化中人的主体性被抑制。公民文化是一种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文化相融合的、以参与型为主导的复合型政治文化。在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进程中,只有以公民文化为价值取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和完善法制和民主政治思想,发展市场经济,培养公民主体意识,合理借鉴与吸收西方公民文化,才能构建中国特色的公民文化。  相似文献   

4.
近代市民社会与自由主体是伴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生长而逐渐生成的。货币不仅消解着特权,也促使着市民阶层与王权的共谋。于是,民族国家的形成、重商主义的利益取向与传统价值体系的翻转为市民社会与自由主体的形成注入了强大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力量,使其成为现代社会的核心特征,也使自由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社会伦理特质的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出现了实用性的倾向。实践表明,这种实用性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形成务实进取之风,与社会的需要相符合,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如果把握不好又会导致人文素质缺失,这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极为不利。因此,针对大学生实用性价值取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进行创新。在分析大学生实用性价值取向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紧迫性的基础上,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依据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的政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及个性心理等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我们要积极充分地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逐步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断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强化主体意识,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7.
国学研究应该着重研究国学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要着重研究传统国学中所具有的那些恒久生命力和普遍的价值、那些蕴含了可以成为回应现时代问题及重建当代思想文化的丰富可贵的精神资源;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国学)现代化或作用于现代社会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途径、方法问题,研究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路径等问题,使传统国学真正成为推进我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丰厚“软实力”,成为从传统向现代性转换过程中一个可以借鉴依凭的特有的民族性基础。  相似文献   

8.
传统儒家政治文化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体。大一统的目标、大同与小康的理想、积极入世的态度、对君主与权威的尊崇与信赖、对权力的道德要求以及“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构成了传统儒家政治文化模式的基本内容,并成为政洽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加速传统儒家政治与现代民主政治模式的融会贯通依然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的政治文化是在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产生的,是中西文化、古今文化的融合,其突出特点就是和谐性。政治人格也就是政治个性,与政治文化有密切联系,不同的政治文化涵盖着不同的政治人格。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和谐性及其追求自由、平等、独立自主的价值取向,对现代整合子人格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形成政治参与,营造一种宽容精神,为现代政治人格培育提供伦理支撑;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为现代政治人格的培育提供价值导向;有利于深化并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培育独立自主意识。  相似文献   

10.
余英时先生是研究中国政治社会思想史的海外著名华裔学者,他通过思想发展变迁的"内在里路"范式,具体阐释了中国政治社会思想史的千年变迁路径。从余先生的"内向超越"文化类型的大前提出发,进而阐释余英时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价值理念的解读,即余先生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价值取向。通过对余先生的相关论著的研究,从"内向超越的整体文化价值取向"、"肯定个人价值的普遍平等取向"、"重视礼治的人伦秩序取向"、"‘道统’约束‘政统’的限制君权取向"和"‘智识主义’的理性传统取向"五个方面,展示了余先生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价值理念的解读,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余先生的学术研究路向。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土洋节日之争”体现的是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而形成的文化冲突,其背后所隐藏的身份焦虑导致了人们对本土传统节日文化和外来节日的不平衡发展和文化自卑心理。从文化价值维度讲,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多的具有男性特征、高权力距离和集体主义价值取向,而西方的节日更多体现弱男性特征、低权力距离和个体主义。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西方文化,也冲击了传统的中国文化,进而在社会中产生了身份焦虑。这些都体现了转型期中国民众对多元文化包容心态和驾驭能力的缺失,也暴露了全球化态势下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发展的失衡。  相似文献   

12.
现代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媒介传播壁垒,改变了过往知识与文化生产的传播方式,广告的大众文化价值也因之被重新认识。就大众文化表达与构建而言,当代广告传播生发并促成社会价值观与价值取向的重构,引发传播创新动力;消解固有文化层阶的体制化存在,形成新的社会动力;打破时间、地域与民族差异,建立不同文化模式与传统的相互接纳;打破知识垄断,确立地方化知识的合法性;打破文化壁垒,形成思想资源的转换等。  相似文献   

13.
民主法治是一种文化,它可以分为显型民主法治与隐型民主法治两大部分。显型民主法治,是属于物质层面的文化,它包括政治法律规范、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法律设施等三个层面;隐型民主法治,是属于精神层面的文化,它也包括三个层面:政治法律心理、政治法律意识和政治法律思想。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显型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但隐型民主法治建设略显滞后,主要表现为:隐型的权力本位思想与显型的权力运行规范的冲突;隐型的权利意识与显型的民主制度的反差;隐型的法律心理与显型的法治原则的背离。当前,为了实现显型与隐型民主法治的协调统一,应重视隐型民主法治建设。进行隐型民主法治建设,就是要普及和传播民主法治背后的文化、观念、价值等,使人们在精神上变得现代化起来,形成与现代的政治法律相适应的态度、价值观、思想和行为方式,即培育人们的现代民主法治精神。而现代民主法治精神则植根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心理、社会、制度等环境之中。  相似文献   

14.
西方宪政民主的产生与基督教文化有着复杂的联系.一方面,基督教的罪感文化体现为人性论上的幽暗意识,并孕育了权力悲观主义;另一方面,基督教的二元政治观经过一系列嬗变,最终演变为现代西方公域与私域、国家与社会分离的二元政治文化.它们共同为宪政民主的权力制衡与有限政府理念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5.
非公经济人士是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组织形态和社会关系重新组合过程中形成的群体,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价值取向不同,政治观点各异,其阶层意识也正在形成过程中。针对非公经济人士的政治、经济要求,进行合主流价值要求的引领,使非公经济人士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合格的建设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的道德状况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当前多元化社会思潮和网络文化环境下,部分高校德育理念相对陈旧,加上部分大学生自身消极心理特征的制约,使其产生了藐视传统美德、道德责任意识缺失、功利性价值取向、知行脱离等问题。要通过健全大学生主体人格,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等途径解决当前大学生存在的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作为一脉相承的政治文化遗存与当代中国的哲学思维有着深层的联系,建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需要观照传统的积淀。政治主体分为"社会政治主体"与"政治权力主体"两个层面。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思维的根本缺失是"社会政治主体"认识的缺席与"政治权力主体"认识的强化,致使社会一般成员的政治认知、政治人格及政治参与意识先天不足,更缺乏政治权利意识,因而,建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正是要从这里着手。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公共治理强调公共权力部门、营利组织、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之间建立合作导向的协商机制,这要求它们在化解城市拆迁冲突的文化价值方面达成观念上的共识,这也是民间力量推动城市拆迁制度变革的努力方向。制度建构与维持的精神根源是文化信念,因此,尽管拆迁冲突的直接诱因是制度不善导致利益分配不公,但其社会心理因素却是城市拆迁缺乏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对民生的文化价值伦理的关注;当前,城市拆迁冲突的制度化治理也同样存在文化价值障碍。如此,拆迁冲突情境介入者(拆迁人、被拆迁人和地方公共权力部门)的文化价值更新和社会的文化价值重建对于拆迁冲突的公共治理是至关重要的;当然,也只有建立在深刻认识中国现实文化价值的特质及其与现代民主文化价值差别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对于中国合作治理城市拆迁冲突的根本性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当前,人们单纯地追求现代化的过程,忽略了传统与现代化的内在连接,普遍出现了孤立看待现代化的现象。教育现代化也同样存在这种现象,教育现代化过程中诸多文化的遗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教育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血脉关系是不可忽略的。本文从广义价值论的角度分析了传统文化的多元价值取向,认为传统文化是建立现代化教育价值体系的源泉,并提出了传统文化有利于现代教育化的价值因素。  相似文献   

20.
诠释中国近代国民性格批判的思想文化运动,对近现代乃至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深层意蕴,构成了公民文化建设和公共精神培育的一个历时性政治哲学反思的主题。从政治国民与文化国民的交互关联出发,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成为文化国民具体而直观的存在世界。政治国民不仅成为特定政治文化的价值表达,也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践履者和承载者。型塑国民性格就必由广泛而生动的政治生活来完成,政治精神、政治制度等的整体融合担负着国民性格塑造社会路径。这一途径实际表现在制度观照和伦理观照的架构内,制度批判与重塑和伦理批判与重塑明示了社会政治发展的归旨在于塑造优良的国民性格,也确定了国民性格问题批判性研究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