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盖青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2,(3)
刘秀《上山海经表》曰:"《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古史学家考证《山海经》中的帝俊即帝舜。《韶》乐传说与帝舜史迹交织,见于《山海经》帝舜记述。其所记史事与《左传》、《国语》等互通互证。考之《山海经》、《韶》乐为有虞氏代代积累所创,具有虞氏族人特定之精神品质与艺术形式。经《尚书》、《论语》述《韶》,《韶》获得了全新意义,成为华夏民族共同文化传统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2.
于文哲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2-116
对周代六大乐舞之首《韶》乐舞的考察,可用《尚书》等先秦两汉典籍作为主要依据,借鉴现代研究理念,从名称、音乐、舞蹈,及其与周代文舞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全面考察。通过文献的梳理,对《韶》乐舞的起源、发展、演变进行分析,揭示先秦乐舞的原始形态和文化内涵,为了解早期乐舞与社会政治、文化的密切联系,了解早期文学的发生、发展提供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3.
王震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5)
春秋战国之际,齐国在稷下学者的引领下发起了一场深刻的思想学术变革.《司马法》正是这场变革的代表性成果.对于《司马法》,不仅应该看到,其作为一部兵书,既确立了田氏集团在齐兵学系统中的正统地位,也建立起适应战国时代战争形势的强兵理论.同时还应看到,这部兵书也是对齐国思想学术的传承和推进,映射了齐国的价值信仰、文化基因和时代思潮.从价值信仰方面看,该书在适应客观现实需要的同时,总体上秉承了宗周礼乐精神.从文化基因上看,其深受姜齐文化传统影响,人本主义倾向与功利实用主义特质十分鲜明.从时代思潮角度看,该书诠释了黄老“稷下主旋律”在兵学领域的渗透和延伸. 相似文献
4.
马欢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4):138-143
唐代《破阵乐》是初唐三大乐舞之一,其创作素材的来源在音乐史学界至今仍存有争议。《破阵乐》在当时可谓乐舞中的辉煌作品之一,它的创作并非仅仅是唐太宗在宣扬武功,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太宗的治国思想和军事策略,这其中渗透着他主张以武功打天下,以文德治天下的文韬武略。太宗时期,宫廷凡举行大型宴会活动的场合,必有《破阵乐》频频演出,这也反映了太宗时期音乐与政治的密切关系。此舞在太宗以后的唐代帝王执政时期也频繁在宫廷演出,这也是太宗希望子孙继承作乐达意传统心愿的实现,更表达了他要求后代勤勉戒律、嗣守洪兴、戒骄戒奢、定国安邦的愿望。《破阵乐》不仅在当时有特殊的政治意义,对后来历代的乐舞,特别是武舞的创作与表演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金生杨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30-34
《四库全书总目》从授受情况、全书大旨、序跋、朱熹不辨其混儒墨禅等考究,疑宋龚昱所编李衡之《乐庵语录》为伪。今考《乐庵语录》乃明郑文康得之何文渊者,与当时昆山地方人士长期关注李衡事迹学问相符;其书虽龚昱编,实乃宋左史祕所撰,并由其后裔左溍补缉,刊于明代;而宋王应麟、赵善璙皆尝引录其部分文字,故其书授受可靠,传承可信。李衡本好老庄、佛禅,其学术大旨与明姚江之学确有相近之处,其书序跋乃因人而作,适可相证,以之为影撰,颠倒宋明时序,不可信从。李衡学术渊源出于程氏,以理学名,并未因禅而毁儒,又与朱熹有过从,故朱熹不辩其说,合情合理。总之,《乐庵语录》乃真书,并非明儒伪作。 相似文献
6.
赵小华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6):49-53
《破阵乐》是唐太宗制礼作乐的丰硕成果之一。以《破阵乐》为具体个案,追寻它在唐诗中留下的痕迹,分析《破阵乐》作为文学描写的对象和题材之一在唐诗中的直接表现、其内在崇武精神和尊儒传统时贞观及以后诗坛影响的间接表现,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礼乐文化与文学发展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戴健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0(6):38-41
《雨花香》和《通天乐》历来被认为是拟话本小说集,此说未见置疑。本文认为,这两部作品专为“劝善”而作,是明清时期道德善书与拟话本小说相结合的产物。具体而言,二书借鉴了小说的编创手法,思想内容则是明清以来劝善思想的图解。从故事结构到主要思想,二书都更接近道德劝善书。 相似文献
8.
《论语》一书中包含着丰富的"乐"(lè)思想,尽管古代的经学家与现代《论语》学者都作出过自己的注解或论述,但是很少有人从文献本身针对孔子乐思想的内在逻辑体系进行梳理和论证。通过对文本的统计分析、整理,梳理出孔子乐思想包括仁者之乐、君子之乐、学习之乐、朋友之乐、山水之乐、音乐之乐等六大体系。孔子乐思想的实质是"仁者之乐",其他五种乐是仁者之乐在人生中的五个重要方面的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9.
郑樵《通志·乐略》中所体现的会通思想和编次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孔子音乐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在《乐略》中郑樵对《诗经》之乐重新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10.
徐文武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4):63-70
《倾杯乐》源于北周,隋时施于郊庙祭祀,唐初以新辞用于宫廷内宴,盛唐时,作为羯鼓曲与宫廷舞马戏密切结合,配以张说《舞马词》,使用达于鼎盛。安史乱后,随舞马戏快速衰落,盛况不再。唐宣宗亲制《新倾杯》,是为芦管器乐曲。入宋则用于宫廷朝仪乐,同时以旧调创新声,翻入词调。元明以后颇入曲牌。 相似文献
11.
刘向红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76-80,118
本文通过对儒家经典《论语》中“乐”字出现次数的统计,以及“乐”字音义的爬梳,分析“乐”的最初读音为yào,乐(音乐yuè)乐(快乐抡)的读音是后起的;又据甲骨文字字形、相关相近字形分析以及古文献资料推测“乐”的本义是“五觳生长”,而“快乐”、“音乐”、“乐器”等为其引申义;对《论语》中“乐”字语义分别作了重新解释。 相似文献
12.
在唐朝初年制礼作乐成果中,太常乐署的《讌乐》乐部尤为引人瞩目,发人深思。其创制过程持续达20年,内容形式与政治地位历经三级跳而达于至高无上。从音乐社会学角度切入,寻绎贞观《讌乐》创制背后潜藏的政治伦理隐情,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太常乐舞具有旧瓶装新酒,为新朝歌功颂德、宣扬天命的政治功能;列在贞观十部乐之首的《讌乐》,既是唐太宗为自己歌颂功德的政治手笔,也是冲淡玄武门之变恶劣影响、讳饰喋血夺嫡声誉之垢的形象重塑。 相似文献
13.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88-93
上博简《孔子诗论》有对《汤(扬)之水》的相关评论。然而《扬之水》在《诗经》中有三首,分别属《王风》、《郑风》以及《唐风》。《诗论》所论的究竟属于何篇,聚讼良多。通过仔细梳理历代学者对三篇诗作主旨的分析,并根据诗本身意旨,只有《唐风·扬之水》主旨是有关妇悡。《孔子诗论》中所提到的《扬之水》应属《唐风》。 相似文献
14.
高航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5):143-146
《南曲九宫正始》是一部南曲格律谱。南曲区别于北曲的主要特征在于保留了入声字。通过对曲谱中所有入声乐字的考察,得出不同位置入声乐字的唱法及作板情况。同时,对于因入声乐字产生的三种现象进行了探讨,认为南曲的语音基础已由闽、浙之地转移到了苏州。 相似文献
15.
16.
韩莉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5)
清初戏曲作家尤侗戏曲作品集为《西堂乐府》,其中五部杂剧,一部传奇。尤以传奇《钧天乐》闻名天下,而该剧正是针对现实有感而发。本文着重从作者塑造的几个主要人物原型,来考证《钧天乐》的相关本事。 相似文献
17.
徐显静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6(2):63-68
荒野场景屡次出现在澳大利亚当代著名作家蒂姆·温顿的创作中。通过分析《土乐》中的荒野叙事,文章阐释了《土乐》中荒野的深刻意义。首先,荒野中蕴含着种族间平等交流的可能性,有利于促成种族间的和解;其次,荒野中人类恢复了自然界普通一员的身份,人与野生生物之间有机会亲密互动和形成亲情关系,即荒野可以消解人类和自然疏离的异化关系,重建和谐生态关系,实现物种间的和解;再次,荒野是医治个人创伤的精神家园,主人公在荒野中实现了与自我和解。此外,将人物置身于荒野,有利于构建澳洲白人与土地的关系,使其摆脱无根状态并产生情感和精神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塑造鲜明的民族身份。 相似文献
18.
邱文山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F0003-F0003
自改革开放以来,齐文化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学术成果颇丰。但总体看来,对齐国艺术的研究还相当薄弱。由山东理工大学张越先生主持完成的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齐国艺术研究》的推出,是第一部全面研究齐文化艺术方面的学术专著,可以说是填补了齐文化艺术研究方面的一个空白,反映了当下齐国艺术研究领域所达到的新高度,在学术上有诸多突破,要者如下。 相似文献
19.
郝成文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1-74
清代宫廷连台本大戏《昭代箫韶》的十三种脚色显示了从江湖十二脚色到十二全角的过渡特征。其故事主要源自杨家将小说,但也参考了元明杂剧,同时也有编者的创造。对杨业和佘太君等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完全按照封建的忠孝节义的规则进行设计,与元代杂剧相比,少了几分质朴。 相似文献
20.
余作胜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6,29
由顾颉刚先生领衔点校的中华书局1982年版《史记》,规模宏大,校勘精审,广受好评。但毋庸讳言,该书在标点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对《史记·乐书》的19处标点提出讨论并予以辨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