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08年3月14日,"藏独"分子在拉萨街头制造了残忍的打砸抢暴力事件,西方媒体在这一事件上歪曲事实,报道弄虚作假,极大的影响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声誉,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从伦理学的角度看,新闻报道的道德底线是尊重客观事实,及时准确的报道事件,尽可能客观的报道事件,而不加入任何感情色彩。西方媒体大肆冲破这一基本的道德底线,应该受到世人的一致谴责。  相似文献   

2.
新疆"7·5"暴力犯罪事件发生后,部分西方媒体通过选择性报道有意歪曲丑化中国形象。对此,国内传媒不仅要揭露其所谓"新闻自由"的虚假性,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建立媒介舆论危机的干预机制,增强引导国际舆论的传播力量,强化舆论危机干预的政府责任,发挥网上民间力量的打假作用和重视海外华人群体的沟通力量等策略,化被动为主动,有效地反击西方媒体的歪曲报道,积极教育引导国内外广大受众。  相似文献   

3.
黄灿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10):67-70
介绍了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所倡导的翻译原则"三美论",即"音美、意美、形美"。通过对许渊冲几首中国古代诗歌优秀译作的研究,分析了许渊冲在中国古代诗歌翻译过程中对"三美论"的具体运用,尤其是如何对"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这一要求进行实际执行。提出"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翻译观的精髓,是其进行诗歌翻译所仰仗的理论基础。"三美论"有助于将中国古代诗歌所具有的言简意赅、结构整齐和意境悠远等诸多特点原滋原味地呈现给西方读者。建议广大诗歌翻译爱好者把"三美论"作为翻译实践和译作欣赏的重要视角和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中,仅仅一个"红"字就出现过许多次,人名、书名、地名、词曲和诗词中反复出现。而"红"字的涵义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对其翻译构成巨大挑战,从巴斯奈特领军的文化翻译学派对翻译活动中文化传递的主张来看,杨宪益翻译《红楼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异化策略,目的是为了保存民族文化;而西方翻译家霍克斯受当时西方社会文化的影响,更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更迎合西方读者的口味。  相似文献   

5.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林立,观点纷呈,其中不乏关于翻译标准的讨论。西方有关"等值翻译"的研究也有几大流派,奈达的"动态等值"论是所有流派中最有影响的。英汉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存在巨大差异,"形式等值"在中英互译中有其局限性,而"等效翻译"在翻译实践中有其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批评性话语分析认为话语体现权利和意识形态.《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有关南海冲突的11篇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显示西方新闻报道渗透着对新闻话语权的操控,主要体现在语篇、标题、词语分类和对话性.西方主流媒体对华新闻报道深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总是在语言形式上进行有意识的选择,使语言表述功能最终服务于文本.在解读新闻时,读者必须对其进行批评性分析,把握媒体的政治意图.为了颠覆西方主流媒体对华负面报道,可以采用变译、改译和删译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7.
重新解读钱钟书的翻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钟书提出的"化境"概念既传承了中国传统艺术哲学,又吸收了西方的艺术思想;既阐明了翻译艺术的特点,又揭示了艺术创造的普遍规律。"化境"不仅仅是翻译标准,还道出了文学翻译艺术的本质,即原文之美与译文艺术表现方法的一致性,有本体论意义。只有结合钱钟书的艺术观和其他零散的翻译思想,才能更好地了解钱钟书翻译思想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运用框架分析理论,以成都"6.5"公交车燃烧事件的相关媒体报道为样本,对比了本地媒体与异地媒体对该事件报道所构建的框架。研究结果表明,成都市政府在信息公开化的背景下,通过有效的媒体策略,获得媒体尤其是异地媒体近用权,成功实现了对公众和异地媒体的引导。  相似文献   

9.
"翻译的政治"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后现代语境下出现的一种问题意识,但"翻译的政治"这一命题是后殖民理论家斯皮瓦克在1993年的《在教学机器外》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的。斯皮瓦克提出的"翻译就是阅读,阅读就是翻译","翻译是创造性的叛逆",语言的"三面结构"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引人瞩目。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20世纪后半期兴起的"以文化为转向"的大背景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以翻译为手段,立足于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和女性主义都有着巨大的贡献。然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流派众多,许多观点过于激进,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局限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近代翻译对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从中国小说的近代发展历程线索和中外文化第二次大规模碰撞与融合,即近代西学翻译的背景来看,近代翻译对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影响表现在5个方面:汉语语言的通俗化、创作技巧的革新、功能的嬗变、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创作局面的繁荣。  相似文献   

12.
任何翻译伦理受主体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国传统翻译伦理主要建立在义务论的基础上,而西方翻译伦理则以功利主义为基础;中国传统翻译伦理注重体现人际关系,而西方翻译伦理则强调文本关系。这对现代翻译研究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翻译过程中的大脑认知机制会对译者的英汉双向翻译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文从词汇连接模型、概念媒介模型、概念特征模型、事件记忆模型这四种认知模型的特点出发,分析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认知特点,并从心理角度解释造成英汉双向翻译认知负荷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新闻词汇翻译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翻译是对外宣传的主要渠道之一,如何准确而有效地传播信息,相当程度上有赖于对原文的信息在语言与文化两方面进行的"解构"。文章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基础,以国内各大主要媒体刊载或录播的新闻为研究对象,以《华盛顿邮报》等国外媒体新闻为观照,从词汇方面对新闻报道翻译进行剖析,探讨如何达到译文想要实现的功能/目的,以此为新闻翻译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5.
纽马克翻译理论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今的翻译界充斥着琳琅满目的所谓的翻译标准,其中不乏出自名家之作和权威的翻译标准。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应当选用何种标准来指导翻译,以及如何使用翻译标准来评判一个翻译译作的价值?本文重点论述和评价了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观点,并透过其翻译理论向读者阐释了翻译标准的相对性和多重性。该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奈达的翻译思想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介绍到中国大陆,在国内译界曾一度形成"言必称奈达"的局面。基于陈宏薇(2001)将前20年分四个阶段的研究,本文通过调查对奈达理论的引文情况,对2001-2008年《中国翻译》上发表的研究文献按第五、第六阶段进行了全面梳理,归纳和分析了"奈达现象"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发现经过第四阶段对奈达翻译理论的批判性接受,"奈达现象"在第五阶段走向低谷;在第六阶段转向成为研究热点,由此说明我国的翻译研究出现"回归语言学"倾向。最后提出当前中国译界引用西方翻译理论应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探寻在本土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中国媒体应该采取何种策略翻译中国特色词汇。通过分析对比中外媒体在针对中国特色词汇翻译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发现外国媒体对中国特色词汇多进行异化翻译,而中国媒体对外报道中国特色词汇一般采用归化翻译。不同的翻译策略是不同翻译目的、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文化、不同读者定位的结果,文章主要论述中外媒体采用不同翻译策略的原因以及外媒所采取的异化翻译策略对当今全球化和本土化共生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媒体的外宣策略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翻译学的角度研究林乐知从事翻译的缘起和动机、与华人合译的翻译方式、其鲜为人知的译论文章《新名词之辨惑》。《新名词之辨惑》体现了林乐知独特且明确的翻译观。他认为,翻译中遇到的一种语言相对于另一种语言的明显的词汇匮乏,是源于人心不得释放,新学不得发展。林乐知从文化的视角分析译名问题,使其成为继傅兰雅之后又一位对中国译论做出贡献的近代来华传教士。  相似文献   

19.
自亚里斯多德的《诗学》问世以来,中西文艺界乃至思想界对于诗学的探索绵恒久远。然而诗学的现代趣旨不是看诗歌如何表现美,更是看诗歌语言何以成为关。雅克布逊以降的形式主义诗学继承发展了亚里斯多德的诗学遗产,区分了日常语言与诗歌语言,还原了语言诗学功能,指出使得日常语言成为诗的是语言的陌生化表达方式,在很多场合下恰好是翻译实现了这一目标。翻译诗学同样关注语言的美学问题,形式主义诗学则为其重要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