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论宁绍与杭嘉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起源及其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绍地区与杭嘉湖地区史前文化关系问题是考古学界探讨已久的重要课题,两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起源及其流变研究是这一课题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文章在河姆渡文化与马家浜文化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于近年发现的跨湖桥、上山以及小黄山等遗址文化内涵的考察,认为上山类型的遗存是环杭州湾新石器文化的共同祖源,而跨湖桥文化则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其后出现的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是跨湖桥文化在宁绍地区和杭嘉湖地区分别演进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一 地貌、气候变迁与新石器文化兴衰距今7000—6000年是马家浜文化时期,这一时期的遗址已发现30多处,遍布整个太湖平原。马家浜文化时期本地区属中亚热带温热潮湿气候,地表湖泊纵横分布,湖泊中广泛生长着水生植物,水边是湿生草本植物,附近山地有茂密的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3.
自从1928年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发现龙山文化起,经过了六十年间的调查,发掘和综合研究,分布于黄河流域下游的这一支晚期新石器文化的面貌已基本上被了解,这就为进一步探讨我国的古代历史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新中国建立之后,关于山东龙山文化的研究最初是集中在考古文化分期、绝对和相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近年发表的新石器早期文化的资料,认为这批材料的年代属新石器早期偏晚阶段,并划分成早、晚两期。在此基础上从陶质陶色及烧制方法、制陶工艺、纹饰和形制特征四个方面,对新石器早期文化的陶器特征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5.
安阳殷墟是商代后期王都,这里分布有丰富的商代后期遗存,包括基址、窖穴、墓葬等。目前,学术界对殷墟文化的分期已基本取得了一致意见——四期分法。但具体到对殷墟大墓的分期则尚存有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殷墟存在一期大墓,二是相反的观点,认为殷墟不存在一期大墓,大墓是从第二期才开始出现。这  相似文献   

6.
根据考古材料,专家们对南京汤山和太湖三山岛等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进行了细致梳理,刻画了远古"长三角"地区人类生存状况以及人类迁徙的大致轨迹。学者们对"长三角"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序列基本形成共识,依次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其它年代较远且影响较大的有苏州草鞋山和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目前学界对"河姆渡文化"与"马家浜文化"关系的表述不一。笔者认为,良渚文化后出现的"南京湖熟文化"和"上海马桥文化"与商周时期作为"长三角"主体文化的吴越文化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但有关这两种文化对后世的影响,见仁见智。  相似文献   

7.
长江下游以太湖、宁绍平原为中心,包括苏南、上海及浙北地区,在20世纪相继发现了举世瞩目的8000年至4000年左右的跨湖桥类型、河姆渡类型、马家浜类型及良渚类型文化遗存,学者们发表了许多研究性文章,出版了不少论著.但因古文献对南方的传说人物(氏族首领)缺载,故多称"古越族"是这些类型定化的主人.文章提出跨湖桥类型为盘古氏后裔与古越族文化,河姆渡类型为古华胥族与古越族文化,河姆渡类型晚期与马家浜类型早中期为炎帝神农氏族与古越族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类型至良渚类型为防风氏古国文化(含古越族与华夏族小古国),井提出良渚文化的消失或转移除自然灾害的原因外,禹杀防风氏国君,迁其国于浙江南部山区,以及华夏诸小国的北返或南迁,也是一大原因.  相似文献   

8.
文化领域的抗战是中华民族伟大抗战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卫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并使之弘扬光大的伟大斗争。对于这一斗争,学术界一直存在文化抗战、抗战文化、抗战文化运动等不同的表述,关于它的分期问题也一直存在不同意见。文化抗战是中国人民特别是文化界人士以文化为媒介进行的抗战活动,抗战文化运动是文化抗战的一种形式,抗战文化则是文化抗战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成果;文化抗战的分期与整个抗日战争的发展密不可分,相应划分为四个阶段:文化抗战兴起阶段、文化抗战高涨阶段、文化抗战发展阶段、文化抗战胜利并转型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关于社会主义企业的直接生产目的问题,我国理论界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1、认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直接生产目的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完全一致,也是满足全体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这是一种传统观点。2、认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直接生产目的是利润。这是最近两年新提出来的观点。我认为,上述两种观点各执一端,都具有片面性。现提出我的一点看法,以求教于理论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0.
河南龙山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夏文化是当前史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围绕着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有不少同志认为:河南龙山文化或者它的晚期阶段应是夏代初期文化,这种意见引起了很多人的巨大兴趣。但是关于河南龙山文化本身,还有许多问题意见并不一致,尚在争论之中。为了探索夏代文化,这里仅就河南龙山文化的分期和类型,以及该文化的族属问题,作一粗浅的分析,谬误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1.
前言我国学术界关于中国古代史分期也就是关于周代社会性质问题的争论,已进行了四十多年,历史学家郭沫若同志则一贯认为周代是"奴隶制时代".这观点或学说,近十多年来似乎已成为"定论",或被当作权威性的"定论"来看待.但是,我认为,如果从先秦的全部第一手材料出发并以马克思的历史科学方法对之进行研究的话,那么,便很难认为这一观点或学说是符合中国古史的实情的.所以,我从来不同意这一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逻辑学会重庆分会于去年四月举行了关于概念问题的学术讨论会.综述如下:一、感性认识阶段有无概念一种意见认为,我们讲的是科学概念.它是一种抽象.作为一种客观要求,概念应当反映、抽取事物本质.而感性认识阶段是靠感觉、知觉、表象认识事物,无从形成概念.另一种意见认为,以前把人的认识分为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而概念又划在理性认识阶段,这就自然得出感性认识阶段无概念的结论.这种传统观点并不能令人信服.因为如果承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建构主义者关于安全区域主义两个核心理论“安全复合体”和“安全共同体”出发 ,阐述了他们关于走向“安全共同体”的“梯级论”、“阶段论”和“非安全化”理论以及决定这一进程的规范、认同、文化、信任等核心变量和社会化、制度化等重要动力。本文认为 ,与理性主义者相关理论观点相比 ,建构主义者的理论观点既可以解释区域安全研究现存的重大的理论困惑 ,又更广泛地反映了冷战后安全区域化和区域主义发展的新现实 ,所以 ,它是一种创新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近来,关于"地方性知识"问题的相关研究,越来越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不同的学者对于"地方性知识"概念的理解并不一致。基于不同的立场,这仍然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重要问题。本文以STS领域的研究为限,对某种将人类学的地方性知识和科学实践哲学的地方性知识相区分并给予不同评价的观点,以及科学实践哲学的一些相关看法进行了商榷,认为"地方性知识"是一种文化类型的知识,并不与普遍性构成对立,而是支持了科学的文化多元性的观点和文化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目前中国国内有两个经官方批准的彝文文字方案 ,经国务院批准的四川规范彝文和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的云南省彝文规范方案 ,这一事实说明关于彝文文字类型问题的讨论还没有结束 ,还有必要进行探讨。文章首先论述了作者对彝文特点的认识 ,进而对学术界关于彝文类型问题的各种观点、认识进行了较全面的评述。文章认为目前学术界提出的各种观点和提出的证据都不能完全解决彝文的类型问题 ,而彝文文字通常以音节作为分界线 ,这一分界也正是对彝文文字类型进行划分发生刍论的起点  相似文献   

16.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问题的讨论,我国理论界大体上有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是商品经济或有计划发展的商品经济,另一种认为是产品经济。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没有涉及到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社会主义经济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满足社会需要的经济。这种经济在一定历史阶段内,既可以与商品经济相结合,也可以同产品经济相结合。也就是说,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17.
论早期巴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首先提出了对巴文化起源地的观点,认为巴文化的起源就是居住在巫山、巫溪境内的原大溪文化的居民.其次阐述巴文化的形成阶段,并论证它就是由峡江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而来.再次提出了巴文化的扩张阶段,是由峡内分别向东、向西扩张,并且提出了早期巴文化向东发展的路家河类型和向西发展的中坝子类型.最后解释了巴文化为什么会向不同方向扩张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裴李岗文化是分布在河南境内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它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也有一定的内含和一批特征鲜明的石器、陶器群,因此在它被发现之后,就被我国考古界以一种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命名。由于它首先发现在河南新郑县裴李岗遗址,故命名为裴李岗文  相似文献   

19.
大溪文化是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关于这一文化的分期及与屈家岭文化的关系,考古学界历来争议甚多,至今仍没有定论。本文利用近年发表的考古资料,对几种对立意见作些分析,并谈谈个人的看法,目的在于深化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一、分期问题根据调查材料,目前已知大溪文化分布在鄂西南、湘北和川东一带。从经过系统发掘的枝江关庙山、宜都红花套等遗址看,大溪文化遗存往往有较厚的堆积,可以划分为若干层次,上下层次出土遗物也都有一定的不同,这表明大溪文化不仅延续的时间较长,而且早晚之间文化面貌有不少变化。因此,要想弄清大溪文化的全貌、来龙去脉及其他有关问题,分期乃是首先需要做好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中原新石器早期文化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先后在河北省武安县磁山和河南省新郑裴李岗两地,发现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这是我国新石器考古工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收获。这两处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包含的文化内容是相当丰富的。目前已发现的遗址、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