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玲 《社科纵横》2009,24(6):154-155
声乐艺术是一种人声、音乐、语言、情感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是中国声乐艺术的优良传统。在歌唱中我们必须注重声、情、意三者的有机结合,唱声是技术要求,唱情是灵魂,唱意则是声乐艺术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完美的声乐艺术形象来。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诗歌美学的角度 ,探讨了宋元诗歌中的美学观念 ,从大量诗歌实例中 ,展现了“情”与“景”的关系 ,分析了宋元诗歌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3.
宋代的“道学”诗人,往往在诗中大谈“性理”之学,通篇都是议论和说教。严羽针对这种“以议论为诗”的倾向,提出“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沧浪诗话》)的见解,这是切中时弊,很有见地的。列宁指出:“人类的一切活动,不能离开感情而存在。”文艺创作更是一种强烈的感情活动。优秀的作家总是怀着强烈的爱憎感情来评价生活,以自已的全部感情来孕育艺术形象的。因此,古今中外有识见的作家文艺理论家,都十分重视感情对文艺创作的作用。陆机在《文赋》中很强调“情”,刘勰明确地把“情”列为艺术形象的四因素之一,并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写道:“艺术是这  相似文献   

4.
共情心和慈悲心应该成为生态文明时代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对心型!学家费什巴赫对共情理解的疏理,依据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或有机哲学,给予共情一界定,共情是一种具有更广大慈悲情怀的深度共情,包括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及关爱他者,深度地感受到他人的感受。怀特海的哲学为这样一种更宽广的深度共情提供了宇宙论的支撑。在怀特海那里,宇宙是情感的海洋,感受他者的感受是我们与他者建立联系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5.
“情法两尽”被视为传统司法的理想目标和基本原则,然而“情”的多义性和价值分歧成为“情法两尽”当代转化的话语瓶颈。从“默会”知识的维度来看,作为法律首要价值的“正义”理念,是联结普遍性的明言知识和具体情境的默会知识的结合体。基于对本土司法实践的考察,“情法两尽”可以理解为传统司法中的“默会”正义。中国传统文化中广泛存在的“意会”认知方式支持了“情法两尽”理念的传递,以准情酌理为手段的“默会”是“情法两尽”的重要实现方式。“情法两尽”既包含正义的法律价值追求,同时也是基层司法中行之有效的司法方法,这两者共同构成了“情法两尽”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杨保健 《唐都学刊》2006,22(3):145-148
中国传统文学主要指从公元前11世纪,即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最早的诗篇出现起,直至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的中国古代(含近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学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传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风”、“骚”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传统;二、“诗言志”、“诗缘情”与重表现、重抒情的传统;三、文学形象创造的“形神兼备”传统;四、文学形式的多样性传统;五、文学风格的丰富性传统。认真研究和梳理传统文学的艺术传统,并加以扬弃,无疑有益于当今的文学发展和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否定与批判“言志”诗学,曾是中国现代文学转型的标志。但从五四新文学开始,“言志”诗学不仅没有被剔出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范畴,相反,却借助于西方话语得到合理的传承。“言”救亡图存的启蒙之“志”,与“抒”忧国忧民的个人之“情”,中国现代文学都未摆脱“志”者“大情”、“情”者“小志”的传统思维,具体表现在:主“思”派提倡文学创作的功利意识,进而以“志”代“情”回归“道”统;主“情”派则提倡文学创作的真情实感,进而以“情”传“志”,回归“道”统。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论与实践,虽然涂抹着光怪陆离的“西化”色彩,但其重新“释道”与巧妙“言志”的本质特征,恰恰表明了它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而不是简单地抛弃“传统”后走向了“西方”。  相似文献   

8.
李红艳 《生存》2020,(9):0001-0002
中国素以诗国著称于世,在其琳琅满目争奇斗艳的诗苑中,《诗经》是其最先开放的一朵奇葩,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出现拉开了中国文学的序幕,标志着中国诗歌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鼎盛时期。对《郑风》的解读,不仅仅局限在经学的学理层面,而是要探寻其中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从而达到与诗人的诗情诗思的共鸣与契合。这就直接促成了人们对《郑风》的情感层面的思考,以及对《郑风》“缘情”本质,也 可以称作“情本”观念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外文学理论及史实说明:“艺术就是情感。”诗更是情感的宠儿、情感的律吕和色彩。诗尤其需要情感的爆炸——“灵感”的获得。情感与灵感的关系:情感是灵感的母体;灵感是情感的产儿、触媒、导火索和爆破点,是情感孕育诗篇的必经的重要阶段,“是诗的受孕”,是诗人富有个性特征的独特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全新的美的愉悦,是诗情中最感人最富创造性的力量。诗主情,重灵感;而诗情和灵感不是心灵固有的,也不是天生的,是诗人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独特审美判断及与之俱生的情感反映。诗主情与其他艺术主情的区别,在于“诗缘情而绮靡”。作者认为,这就是诗的特质。  相似文献   

10.
杨滨 《唐都学刊》1995,(6):36-41
论《诗经》中“兴”的“起情”作用杨滨《虞书》上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这大概是我国文字记载中年代最早的对于诗歌创作的本质及作用的认识了。所谓“志”,据闻一多在《歌与诗》一文中的论证,“志”在汉语发展史上大致经历过由记忆、记载到怀抱(情...  相似文献   

11.
刘慧  刘忠 《社科纵横》2002,17(6):54-54
《松花江上》、《故乡》、《思乡曲》、《嘉陵江上》 ,是抗战时期四首著名的以“思乡”为主题的声乐作品。本文拟对这四首“思乡曲”从创作背景、思想内容及作品体裁、旋法、结构等作曲手法方面进行分析与比较 ,从而进一步深刻地认识其时代精神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张安祖 《求是学刊》2006,33(6):88-91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是陆机《文赋》中关于诗、赋文体特征的著名论断。其确切含义应该是:诗以抒发情志为主,要求表达感情美好动人;赋以描状外物为主,要求刻画事物清晰细致,形象鲜明。通过对文本的全面观照,纠正了一些论者断章取义、不客观地拔高“诗缘情”说理论意义的做法。  相似文献   

13.
徐乃为 《学术交流》2007,(2):158-164
《红楼梦》所反映的婚、情、性观念既不同于历代同类作品的含蕴,又揭示出时代意识的萌芽。其特质是:一、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婚情性状貌的科学剖视,抽取了起着主导作用与揭示本质内涵的悲剧题旨。二、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婚情性观念的理性思考,褒扬符合中华民族人文理念的正面价值。三、作者敏锐捕捉反映时代民主气息的爱情意识,彰显“心心相印”的真谛。四、作者跟上时代的步伐,将“一夫多妻”的负面价值,赋予尊重女性的“泛爱”蜕变。这种具本质意义的蜕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正价值的蜕变。  相似文献   

14.
王辉斌 《阅江学刊》2013,(3):142-148
何良俊的《曲论》是明代17种“戏曲论著”之一,其中所蕴舍的戏曲学理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注重戏曲文辞的“本色说”;二为提倡“情意独至”的“情辞说”;三即追求艺术精细度的“声律论”。  相似文献   

15.
张辉 《社科纵横》2006,21(6):145-145
民族声乐教学在传承传统的民族民间唱法的同时,适当学习借鉴“贝尔康多(Bel Canto)”学派的精髓,为我所用,从技术、技巧上完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  相似文献   

16.
"情判"作为中国传统诉讼中颇具特色的审判模式,是指司法官在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上,根据情或情理作出判决.它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相适应,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情判"以和谐为总体价值取向,无讼和追求实体公正则是和谐在情判领域的具体价值取向.在这些取向的指引下,司法官判案时力图做到法顺人情,情法相合.  相似文献   

17.
才嘉红 《学术交流》2005,(9):163-166
明朝弘治、正德时期,垂死的封建专制政治与新生的经济基础造成了明代中后期文化的两大特色沉暮与新生.到了明末,市民文化的代表作<金瓶梅>的问世将传统小说由"超凡入圣"的人物塑造向活生生的市井人物刻画发展,突出其个性化,反映出转型期社会对人性的拷问.而<金瓶梅>的艺术成就,在于它真实地反映出禁欲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情".  相似文献   

18.
正确把握思想政治工作“情”与“理”的辩证关系高庆明思想政治工作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情”与“理”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二者有着必然的联系。“情”是血肉,“理”是灵魂;“理”统帅“情”,“情”在...  相似文献   

19.
丁薇 《社科纵横》2005,20(5):168-169
王昌龄的诗歌《从军行》(其四)的主旨历来有“豪情”说和“怨情”说二种观点。本文首先从王诗惯用的语言着手,从字和句方面对本诗作了具体分析,指出了“豪情”说的缺陷和不准确性,同时确立了“怨情”说的合理性;然后进一步挖掘了本诗的“文外主旨”,从朝廷用人不当、安边无策等方面对“怨情”说作了证明;最后概括出了本诗的主旨,并说明本诗的情感基调与王诗的主体情调一致。  相似文献   

20.
洪升《长生殿》的情感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升从“情场”视界、“情缘”焦点、“情至”本旨出发,在《长生殿》中对李杨故事加以情化、净化、理想化艺术处理,借以表现情感的解放和自由。洪升强调戏剧“言情”、“擅场”,于“情在写真”基础上求奇出新,力求创造格调高雅的情感诗化意境;他通过“情悔”描写否定情欲的放纵主义,主张克服情感异化而达到情感净化和自我完善境界,对当时由雅到俗、从情到欲类学趋向是有力的反拨;他还把生死相许这种情感郁结点作为戏剧创作的艺术肯綮和构思关键,用以揭示情感本体的超越力量和情感追求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