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化进程中的日常生活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建立日常生活哲学的任务具有双重紧迫性:其一是填补这一哲学分支领域的理论空白;其二是为目前正在行进中的现代化进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参数。日常生活哲学的宗旨并非从日常生活中发掘或升华出某种哲理或观念,而是要以日常生活整体为批判对象,致力于把握它的社会坐标和历史方位,探索对之加以重建的途径。在这种意义上,日常生活哲学也就是日常生活批判的同义语。  相似文献   

2.
列斐伏尔是20世纪西方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奠基人。他的《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的重要历史意义就在于首次为哲学史上久被遗忘的日常生活问题提出辩护,系统阐明了日常生活作为哲学概念的基本内涵,深入讨论了哲学与日常生活的辩证关系,全面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首要本质何以是"日常生活批判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3.
日常生活批判:走向微观具体存在论的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常生活批判是20世纪哲学的基本转向和基本问题。现代哲学自此由宏观而崇高的历史理性期盼走向微观而具体的生活实践诉求。在此根本转型中,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理论是方法论来源;卢卡奇是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第一推动者;海德格尔则确立了日常生活批判的基础存在论地位;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日常生活批判运动的主力军,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列斐伏尔,其总结者是捷克的科西克(Karel Kosik)。20世纪日常生活批判对21世纪哲学的深刻启示是,生活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现实,而哲学只有回到生活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追求作为“动词”和生存方式的哲学,坚定不移地拒斥纯粹理论哲学的抽象化和体系化特征○衣教授,您是目前中国哲学界活跃和多产的中青年学者。我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杂志上经常拜读您的大作。2004年您在《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发表的《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一文产生了很大的反响。2005年您不但出版了《人道主义批判理论》和新版《文化哲学》(教育部指定的研究生教学用书),而且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学术界第一套日常生活批判丛书,其中包括您的《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的再版和您的新作《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性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何萍 《江汉论坛》2002,40(2):5-8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现代性作为一个整体的历史现象,把对哲学本体的批判与对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的分析结合起来,不仅在理论上对现代性进行了批判和重建,而且在实践上参与了现代化的变革,对现代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与后现代哲学家们对现代性的批判缺乏积极向上的力量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性的深刻反思才真正展示了现代化健康向上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日常生活理论视野中的现代化图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日常生活理论视野中的现代化图景─—评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王南湜自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来,现代化之成败对于每一个民族或国家便成为性命攸关的头等大事。面对率先现代化的国家,为了生存,其他国家别无选择,只能义无反顾地也走上现代化之路。但令人困惑的是...  相似文献   

7.
当前,现代性研究又重新成为人们的核心理论关切。在以往的研究中,学界更多的是关注马克思本人和英美理论家的现代性理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则被弱化和忽略。然而,在一定程度上,颜岩教授的新著《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研究》可为学界补上这块短板。作者采用一贯的文本学解读法,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做了细致入微的考察,内容涉及日常生活批判、激进需要批判、历史哲学批判、政治哲学批判、道德哲学批判、文化哲学批判等方面,不仅层次鲜明地呈现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全景图,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定的思想资源,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康德的整个“批判哲学”所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是:“人能知道什么?”人应做什么”?“人该希望什么”和“人是什么”?总起来,一个问题:人是什么?一门科学:人类学。因为前三问题都与最后一题有关。康德对这四个问题解答的出发点,就是他对古典思辨历史哲学,马克思及当代文化思潮产生深刻影响的批判历史观。它构成了全部批判哲学的真正基础,也标志着“康德学说的路程的结束”。①尽管康德没有写出象三大批判那样的著作,以致于让后人感到遗憾而准备写了一部《历史理性批判》来弥补康德哲学的不足。但是,正如英国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正确…  相似文献   

9.
理性在西方文化批判中世纪意识形态,促进人的解放和现代化的进程中,曾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并逐渐取得了近代公认的“理性至上”的地位。然而与之伴生的,是理性自身的发展出现形而上学教条化倾向。康德哲学最早开始了对理性的批判,迎接从近代走向现代的思想转折。本文从批判理念本体论的形而上学,排除理性方法论的教条独断,探讨理性之外的精神领域,恢复人与人学的哲学中心地位几方面,讨论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的"熟知非真知"道出了哲学的尴尬与艰辛。进入20世纪,胡塞尔、海德格尔、许茨等一大批哲学家都将其深邃的目光转向生活世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列斐伏尔更以著名的《日常生活批判》宣告哲学从"天上"彻底回归"人间"。20世纪哲学的日常生活转向表明,人终究不是理性、道德、政治等单面人,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凡夫俗子,最深刻的人的本质就蕴涵在人的日常生活中。从日常生活的平庸处发现神奇与真谛,并引领人们走进"游戏"——日常生活的精神家园,这才是哲学的永恒使命与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哲学的深层问题不是先验的认识论问题,而是"现实"问题,亦即社会与历史问题。黑格尔改变了哲学的研究方向,开创了历史哲学,为当时德国现代化走向提供理论指导。但费尔巴哈发现,这种现实取向的逻辑学本身具有先验独断的特性,哲学应该从现实的人出发。以此为基础,青年马克思展开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
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和其哲学理念来看,马克思哲学有三大主题,即理性形而上学的终结和哲学的历史实现、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批判分析方法、走向自由历史。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终结了传统哲学中理性自律的形而上学,强调哲学在历史中的实现,将哲学批判推进到历史批判。在这一哲学转向中,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分析,构成了马克思面对资本主义的核心主题。在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分析中,马克思要揭示的是资本运行中的内在矛盾以及人们如何从当下的资本主义社会走向自由历史,只有这时,属人的历史才得以真正地展开。这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指归。马克思哲学的三大主题,既体现了对传统思想的深层透视,又体现了对现实资本主义历史的批判反省,是我们透视当下社会与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自然和人的关系构成了哲学史难以解答的"历史之谜"。黑格尔哲学以抽象的观念作为前提,从而缔造了一个思辨哲学的神话。费尔巴哈等人虽对黑格尔哲学展开批判,但难以逾越其批判对象,这和其哲学前提的非现实批判有密切关系。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作为哲学前提,从而动摇了黑格尔哲学的基础及其体系。将历史和人民统一起来、将哲学和科学统一起来,这就是马克思的历史原则。  相似文献   

14.
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20世纪哲学的一个重要转向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考察了胡塞尔的现象学、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列菲伏尔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及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认为这些在20世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哲学流派有一个共同的学术取向,即对日常生活世界的关注,它们各自提出了关于生活世界的构想理论和批判理论,这表示着20世纪哲学的一个重要转向。作者指出,与这一转向相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极大地拓宽了当代哲学的视野,对于丰富和加深我们关于人类社会结构、人类文明演进的内涵及内在机制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启发价值。对于正处于现代化进程的中国来说,寻求一条日常生活世界和非日常生活世界从传统向现代的协调发展的途径,是我们需要深思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在《存在与时间》中 ,海德格尔描述、批判了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沉沦。本文借助他的哲学概念与分析方法透视当下兴盛中的网络生存 ,揭示出虚拟网络生活与现实日常生活“同质同构”的一面 ,即 :原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沉沦 ,正不断延伸、扩张到网络世界中。  相似文献   

16.
郗戈 《学术月刊》2012,(8):48-54
传统教科书模式系统地遮蔽了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资本批判、历史唯物主义建构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统一性,因而也就肢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要超越这种片面的解释模式,亟需阐明哲学革命与资本批判的统一性,并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历史、逻辑与实质等根本性问题。从历史视角看,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核心内容是资本主义社会批判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意识不断生成、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相统一的科学方法不断成熟的过程。从逻辑视角看,马克思哲学革命内含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和资本主义批判三个理论层面,三者彼此交织,结合为一个理论整体。由此,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就是"哲学—政治经济学"总体性革命,其核心在于哲学革命与资本批判、历史唯物主义建构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统一。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根本意旨并不在于建立某种包罗万象的思辨哲学体系,而是在于开启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批判与内在超越的历史路径。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将对法的批判纳入到"普遍的人的解放"的发展路径的起点,对法的批判是政治批判的重要表现形式,研究马克思对法的批判需放入法学发展史的脉络中审视.历史法学与黑格尔法哲学关于如何编纂民法典的形式对立是二者对于法律本质分歧的实质对立的表现.马克思通过批判历史法学派得出应从历史回到现实;基于哲学与现实的关系批判黑格尔法哲学.人权的核心即"私有财产"是马克思从政治批判转向市民社会批判的关键纽带,最终升华至"普遍的人的解放",自由优先于法学领域的最高价值正义,由此形成了马克思对法的批判的独特分析范式.  相似文献   

18.
对批判历史哲学所作的批判──评卡尔·波普尔对唯物史观的攻击杨霞卡尔·波普尔是当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由于他将其批判历史哲学的锋芒,直指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因此为当代世界论坛所瞩目。本文试就波普尔批判历史哲学的理论错误及方法论错误进行批判性分析。一、带...  相似文献   

19.
历史哲学从思辩的历史哲学到批判的历史哲学的发展中所发生的研究对象的转向,肇始于克罗齐,而柯林武德则第一个真正意识到批判的历史哲学与思辩的历史哲学的区别,并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批判的历史哲学的理论框架。 一 自从伏尔泰提出历史哲学的概念开始,历史哲学的涵义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思辩的历史哲学阶段和批判的历史哲学阶段。思辩的历史哲学以历史过程本身为研究对象,思辩的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20.
哲学现代意识的基本特征丁素现代化的社会,需要现代化的哲学。造就现代化的哲学,就需要哲学本身具备现代意识,突出现代意识特征。从现代性的角度讲,哲学现代意识的完整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对传统哲学意识的时代性突破、批判和扬弃,在现代哲学的质态中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