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话题主语”是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本)提出的一个新的语法概念。作为高等院校的教材,这本《现代汉语》一直是以它善于继承发扬汉语语法学的传统,即“力求发现现代汉语的结构特点,不断革新语法体系,让语法学更有效地为我们的语文教育服务”而著称的。对比这本教材的三个不同的版本,我们可以发现语法体系方面最突出的革新是析句方法的不断改进,增订本的革新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句子分析和对句意的了解,二是句型确定和造句材料的功能替换。“话题主语”的提出是析句方法改进的一个突出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一“是”的意义“于是”在现代汉语中是连词。各种大学教材如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张静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张志公主编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现代汉语》都指出“于是”是表示承接关系(有的叫顺承关系、有的叫连贯关系)的连词。但是具体意义和用法在各教材中均未涉及。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以下简称《八百词》)对“于是”的解释是:  相似文献   

3.
主题思想和主题是一个概念,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我国学术界尚有不同的观点。《现代汉语词典》里把“主题”解释成“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辞海》认为“主题”“又叫主题思想”。在我们现在使用的高校教材中,有很多写作教材和文学理论教材都是把主题思想和主题两个概念等同混用的,那么它们的等同混用有无科学依据?二者的意义和作用是否一致?有何异同、有何联系?有必要对二者进行  相似文献   

4.
学术名人     
张雪涛教授张雪涛,教授,1948年生,安徽省宿州市人,宿州学院“教学名师”,安徽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1966年-1977年为中学民办教师,1980年大专毕业后为高校教师至今。曾在北京大学进修汉语专业两年,师承朱德熙、陆俭明等著名语言学家;在辽宁大学汉语助教进修班学习汉语硕士课程,获结业证书。先后任汉语教研室主任、系支部书记、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主讲高师本专科现代汉语、汉语专题、教师口语、大学语文等课程。具有较广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授课艺术,先后指导12名专科生考取现代汉语硕士研究生。1994年前在《北京大学学报》发表万字以上学术论文两篇。后在《语言文字应用》、《光明日报》、《语言教学与研究》、《戏曲研究》、《修辞学习》、《汉语学习》、《课程·教材·教法》等报刊发表汉语语法学、修辞学、语音学、文字学、语言运用、汉语教学等领域的独著学术论文47篇;出版编著、专著各一部。总计100多万字。论文中有9篇为国家级重点,7篇为国家级;21篇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引用,9篇被《中国学者资料库》引为“参考文献”,5篇被《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引为“参考文献”。主持省高校“精品课程”、“重点建设课程”、省教...  相似文献   

5.
<正> 现行影响较大的现代汉语教材有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三版,下文称“胡本”)、张静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上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下文称“张本”)和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上下册,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三版,下称“黄本”)。我们在现代汉语教学实践中,直接或间接地使用了这些教材。用得多了,读得精了,在了解它们的许多优点的同时,也发现其中还存在一些说法有待商榷,特别是那些似乎  相似文献   

6.
语言学中的历史主义与“厚今薄古”是一致的。语言学的任务,归根结蒂,还是研究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因此,对于汉语史的研究,是目前我国语言学的一项迫切的任务。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史著作。客观上它是起了“开荒斩草”的作用:对《汉语史稿》的意义,是应当给予肯定的评价的。但是,正是因为《汉语史稿》具有“开荒”的性质,它就不可能不有些缺点。特别是《汉语史稿》下册,《汉语词汇的发展》的缺欠较为明显。其中有些问题不论是从教材或者是从科学著述角度看都是亟待改进的。在这里,我们仅就《汉语词汇的发展》,提出一些很不成熟的意见,供王力先生参考。  相似文献   

7.
试说副词“只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的“只有”,语法论著一般只讲到两种情况;一是连词,用于条件关系复句的偏句;二是状动短语,副词“只”修饰动词“有”。实际上,在此之外,“只有”还是一个副词。这一点,语法论著和汉语教材中固然大都没有讲到,就连收了四百多个副词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也忽略了。副词“只有”是常用的虚词,并不罕见,更不是偶然的例外。现按用法及意义分为两组,举例说明如下。一、“只有”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汉语里,“窗户”、“国家”、“动静”、“忘记”之类复音词,均被视为偏义词。前人研究偏义现象,其视角主要放在训诂上,其次才是语法的透视。古人很看重说经,欲通经典,就必须“达古书之例”,“不达古书之例,难以说经矣”。(清俞樾语) 《诗经》时期,汉语词汇中的偏义现象已见于古籍。《诗经·豳风·鸱鴞》:“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牖户”,偏指“牖”,即窗,意为鸟巢的出气孔。最早发现古书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是汉民族的共同语,它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汉字是记录汉语书面语的符号,在《现代汉语》课程中,汉字教学是一个重要内容。 目前已经出版的几本大学《现代汉语》教材,在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几个部分里,都体现了“现代”这个特点,唯独汉字部分一般都更侧重于它历史方面的叔写。这样,就使教材中的汉字部分不仅和其他各部分在体系上脱节,而且内容显得陈旧,不利  相似文献   

10.
“的,地、得”三个结构助词被规定分别用在定语,状语之后和补语之前,年头不能说短了。语法书上这么规定,语文教师这么讲,报刊编辑这么用,……照说早该不成问题了。然而,至今除了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和具有相当文化程度的人而外,把“地、得”写成“的”的,仍然极为普遍。要把这三个字严格区分开来,看来容易,实则不然。吕叔湘先生就“的”与“地”曾发问道:“这种分别是不是必要?可不可以只写一个‘的’?”1982年出版的电大试用教材《现代汉语》(中册)的词类表里首先(就我所见)以“的”取代了“地”。至于“的”和“得”,吕先生认为“维持两种写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中“每”的用法在《现代汉语词典》和各院校的《现代汉语》教材中都有所提及,但是在词的归类与组合上仍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本文借助前辈们的研究成果,试图将“每”的各种用法分类举例说明,从而谈些个人的看法,以就教于专家。从归类的角度看,我们把某些特点的词归属某类,确定它的词性。。把“每”划为指示代词是所有的著作都认可的,并通过举例或列表进行分析、说明;但把“每”划为副词的却为数不多。在实际使用中我们经常看到“每”放在动词或介宾短语前面,表示同一动作反复地有规律地出现。如“图书馆每逢星期天延长开放…  相似文献   

12.
若问汉口方言有几个声调,汉语音韵学、语音学或方言学界的专家们很可能会一致答曰:“四个:阴、阳、上、去。”有入声否?曰:“无入声,古入声已归阳平。”看来,这个问题早已有定论,而且事实上这种定论已载入有关专著和高等学校的现代汉语教材。张志公先生主编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现代汉语》、黄伯荣和廖序东两先生主编的高等学校协作教材《现代汉语》,都在其语音部分刊用了同一内容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声调对照表”,兹摘录其中有关汉口方言声调的部分以为证:  相似文献   

13.
中古时期是汉语发展的一个活跃期,除了复音词大量涌现外,单音词多义化的现象也不容忽视。中古时期成书的《魏书》尽管是一部史书,但也忠实记录了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我们以《魏书》中的单音多义词“带”、“上”、“省”、“事”为例,探讨中古时期汉语单音多义词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4.
读了新近问世的部分《现代汉语》教材(语法部分),获得不少教益。这些教材的析句方法,大都是采用的“直接成分分析法”一框式图解法。但是,在显示析句结果时,往往又采用了传统的“符号图解法”。对此,我们认为还有可商榷之处。本文拟就析句图解法的  相似文献   

15.
1、本文所谈的“无论p,都q”句式,指的是现代汉语中条件复句里的一种句式。用“无论……都”构成的单句,如“无论谁,都不能不学习”,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 2、对“无论p,都q”句式,有的语法著作是这样表述的:“偏句排除一切条件,正句说明在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的结果”。(注)这一表述给我们带来了如下两个困难。 (1)这一表述的前面说“偏句排除一切条件”,后面又说“正句说明在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的结果”,这里就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这个“任何条件”是从哪里来的?是正句自身固有的呢,是外加的呢,还是由偏句提供的?是正句自身固有的,那是不可能的;是外加的,那是不存在的;它只能由偏句来提供。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偏句不排除一切条件。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它与“偏句排除一切条件”是相悖的。  相似文献   

16.
林祥楣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指定教材。本文从“单一的错误”、“自相矛盾的错误”、“行文的错误、“例证错误”等方面指出了教材中大量的知识性错误;并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提出了教材在编写原则方面的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以期为教材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教材编写的汉字规范问题─—兼评《现代汉语知识》(第一册)高更生最近接到几位中等师范学校语文老师的来信,谈到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出版的中师语文教材《现代汉语知识》第一册的一些问题:为什么“从容”的“从”第74页、117页、146页读cong,而...  相似文献   

18.
谈汉语表示"愤怒"的概念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JohnLakoff和Mark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 ,概念隐喻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汉语语言现象表示“愤怒”情感这一抽象的概念中同样存在着“愤怒”的概念隐喻。本文将在大量收集分析汉语表示“愤怒”语料的基础上 ,提出汉语的“愤怒”的概念隐喻。它的提出反映了人们如何通过人与自然关系认知“愤怒”概念。  相似文献   

19.
本文所论“动+介+名”结构主要指A类“跑到操场”和B类“忠于人民” (暂定)两类。对上述语言现象如何分析,语法学界历来就有争议,至今仍无定规。近年出版的几部有影响的高校《现代汉语》教材及其它语法论著也各持所据,诸说纷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以下称“兰州本” )认为A类属“介十名”作补语的“补充词组”,B类为动词“忠于”与名  相似文献   

20.
热猫,动物学著作称“大熊猫”,台湾出版的辞书同。但《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均以“猫熊”为正名。从动物学分类来看,“大熊猫”既不属于熊科,也不属于猫科,大陆辞书的处理欠妥。偏正结构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构词方式,但也有一部分词是正偏结构,如“豆腐脑儿”、“铁丝”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