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安纲 《唐都学刊》2000,16(4):80-84
鲁迅先生为了实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拨,认定吴承恩做《西游记》的作者,从而在客观上否定了《西游记》的文化载体意义和社会认识价值。此后,由于作者的限制,《西游记》的文化研究始终不能有所深入。为了真正探索《西游记》的文化意义,我们就不能不对鲁迅先生的《西游记》作者研究进行一番反思和考证。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一生与中国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作家史沫特莱说,鲁迅“在所有中国的作家中,他恐是最和中国的历史、文学和文化错综复杂的连结在一起的人了”。他对我们伟大祖国的文物有深厚的感情和精湛的研究,在这方面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3.
终鲁迅一生,他一方面不遗余力地抨击中国的封建传统文化,曾力主“不读中国书”,另一方面则又潜心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研究,并以其甚深的旧学功底,在国学研究方面作出了显而易见的贡献。对此,本文从文化理想和个性心态这两个视角,予以较为系统的探讨。作者认为,鲁迅对于传统学术文化的独特态度,既反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同时也与鲁迅的个性性格及学术文化背景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鲁迅的国学研究有着社会文化和个人素质的双重动因与内涵,由此我们也能窥测到中国现代学术和学者的某种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启蒙运动思想史上,无论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鲁迅都占有着特殊的地位。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由早期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还在于他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人们只是在“五四”时期才能具有的那种思想和见解。他的启蒙思想在当时的中国,是远远地跑到了他同辈们的前头。 鲁迅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在思想文化战线上,他代表着全民族的大多数,始终是 “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他是新文化运动最伟大最英勇…  相似文献   

5.
鲁迅作为中国近代以来思想与文化的巨人,他对中国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洞悉与广泛的文化批判使他的著作已经成为了解和改造中国人及社会的伟大经典。不仅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犹如一颗文化巨星照亮了文坛,成为一代文化人中的精英,即使在后来,甚至整整一个世纪,鲁迅的影响也从未停止过。文化批判的道路上前仆后继,从70年代中后期到世纪末,近20多年中国当代文化中有两个人是不能被遗忘的,那就是王小波和王朔。尽管他们从未声称他们是师承鲁迅或受其影响,但从作品中不难看出,那种大胆挑战权威意识形态的批判性文化行为和言论以及彻底的革…  相似文献   

6.
一王阳明(1472—1529)是中国明朝最伟大的新儒学家。他的思想不只影响中国,也在韩国及日本等地广受接纳,在东亚曾开创新的文化局势。阳明思想的伟大到底在那里?他的新儒学到底新在何处?他所开创的新文化是什么?与中国道统有何关系?阳明先生伟大的地方很多,其中值得一提,而往往为人所忽略的,乃是他虽身为儒者而不拘泥于传统儒家的古典文献中,能超越出既有的儒家思想型态,借助他人,尤其是佛家及道家,重新透视及表现中国道统,使古板的旧文化重生新机,发展新思潮,如果没有非儒家外来的冲击及协助,阳明  相似文献   

7.
郭美清 《社科纵横》2013,(2):237-238
道教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是唯一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还吸收了外来宗教的有关内容,形成了包融广博、独放异彩的道教文化体系。鲁迅先生说:"中华文化的根底全在道教。"道教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而且对中华民族和社会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法智慧对现代社会也具有一定的意义。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不了解道教。  相似文献   

8.
徐铂尧 《生存》2020,(12):0227-0227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臧克家纪念鲁迅先生写下的。鲁迅作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中国文学的奠基人,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有很多人给予鲁迅先生很高的评价,那么下面我想说一说我眼中的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9.
严静 《社科纵横》2006,21(3):103-104
《伤逝》是“东方伟大的叙事诗”,是鲁迅先生独特艺术才能的杰作。本文试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叙事视度、叙事语言、叙事方式三个方面对《伤逝》的叙事艺术进行开掘,展现鲁迅先生高超的叙事技巧,开掘作品深层的意蕴。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的斗争经验是非常丰富,斗争艺术是非常卓越的。到他逝世时,整整战斗了三十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北洋军阀、国民党反动派,以及这些反动统治者的帮凶、帮闲们,都逃脱不了他的锋利的抨击、辛辣的讽刺、深刻的批判和严正的谴责。他的宝贵的斗争经验和卓越的斗争艺术,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思想史上的革命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留给后人的一宗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全面地正确地总结鲁迅一生的斗争经验和斗争艺术,是鲁迅研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想从他最后一年(一九三六年)的短短十个月的经历中,考察他的斗争历程,分析他的斗争内容,并对他的斗争艺术,提出一些初步看法。一鲁迅活着的最后一年,中国历史正处于暴风雨的前夜——全国性的民族革命高潮、抗日战争即将到来的前夜。当时民族危机深重,阶级斗争尖锐,救亡运动高涨,革命策略急变,内部  相似文献   

11.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最受西方重视的作家之一.自《阿Q正传》问世以来,西方各国的作家和评论家从未间断过对鲁迅及其作品的评介.他们对中国近代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研究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学习鲁迅的革命实践,总结他的斗争经验,对于我们继承毛主席未竟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将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在他光辉的一生中,同反动统治阶级和反动势力、倒退复辟道流、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分子进行了坚韧不拔的长期斗争。总结鲁迅一生艰苦斗争经验,最为突出的是一股强大的“韧”的战斗精神。学习鲁迅的这种精神,对于我们继承毛主席的遗志实践毛主席的教导,极为重要。 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鲁迅尖锐…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世时,他的作品就遭受美国汉学界的冷遇。对于中国五四运动期间产生的新文学,美国某些集团向来是敌视的,认为它是“渗透共产主义的”。只有E.斯诺的态度例外。他把宣传中国的新文学作为自己孜孜以求的目标。1936年鲁迅逝世后,他原在中国取得的文学成就使美国汉学家们对他的态度发生了某种变化。美国开始发表鲁迅作品的译文;他的作品得到研究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些学者的重视。鲁迅逝世之后,甚至国民党当局也赞助他的作品在美国普及,这是用杰出作家的作品进行政治投机的典型事例。可是,美国大学汉学界仍然漠视鲁迅和中国所有的新  相似文献   

14.
欧阳中石先生是著名的艺术家、书法家、教育家,在国学、书学、戏曲、教育学等多领域成就斐然。他创建和完善了中国书法学科高等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接受正统书法教育的人才。在几十年的书法教育工作中,他坚持推行"书法文化"的教育和研究理念,坚持"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里研习书法"。欧阳先生在学术上造诣精深,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高度的自信,对社会、民族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德行上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为后学仰止。  相似文献   

15.
走向极端的文化规范——浅析未庄、鲁镇文化的稳定性○赵士林彭红作为一个伟大的中国思想革命先驱,鲁迅所做工作的很大一部分属文化传播的范畴。抱着满腔热忱走上文艺救国道路的鲁迅,对广大中国民众的“国民性”异常关注,但是,在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6.
尊敬的印度总统纳拉亚南先生阁下和夫人 ,尊敬的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教授阁下 ,贵宾们和朋友们 :师尊罗宾德罗纳特 .泰戈尔是印度伟大的诗人、伟大的爱国者和伟大的贤哲 ,也是中国伟大的朋友。中国和印度是邻国 ,至少在两千余年来一直是好邻居。我们在包括哲学、宗教、艺术乃至自然科学和技术在内的不同领域里不断进行交流 ,从而使我们两国的文化丰富起来。我认为 ,这是中印传统友谊的基础。泰戈尔推进了这一传统友谊。在十九世纪末叶 ,他还是一个青年之时 ,就撰写文章愤然谴责英帝国主义向中国输送鸦片。一九二四年 ,他应邀访问中国。在北京…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主革命杰出的战士邓演达诞生100周年了.邓演达先生是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的,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一)邓演达烈士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三民主义的信徒和忠实执行者,是中国国民党左派的领袖人物,他缔造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的最前身,中国农工民主党开会纪念他,那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不仅仅农工民主党应该纪念他,广东人民也应该纪念他,因为他是南粤英烈,是广东人民的邓演达;不仅广东人民应该纪念他、研究他,全中国人民都应该采取适当的方式来纪念他,因为他是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他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了殷红的鲜血和风华正茂的生命,是中国人民的革命烈士,是中国人民的邓演达.  相似文献   

18.
正就牛痘而言,应该将广州作为参照城市,因为这一种痘技术在19世纪初最早传入广州,也是在那里被人们率先广为接受的。1933年鲁迅写了一篇文章,生动记述他第一次接种牛痘的经历,当时他两三岁,是在老家绍兴。鲁迅的回忆也告诉了我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有趣的种痘细节:种痘局很普遍,但只是设在大的市镇上,并有季节性;在人们可以选择传统人痘的情况下,牛痘还远未普及。鲁迅对本土传统的敏感具有代表性,但这里他却漏掉了中国牛痘接种的一个中心环节。在称赞上海"可能是中国最文明的地方",因为  相似文献   

19.
正张仃先生的一生,是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奋斗的一生,他对推动中国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付出了终生的精力。民间的现实生活、民间的文化创作、民间的艺术精神、民间的匠心传承,在他广博深沉的创作中得到了生动深刻的诠释和表达。作为中国工艺美术教育的领路人,他更以自己的行动,推动了一批批青年走进了民间、走进民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就关注中国蜡染艺术领域的创新研发。他  相似文献   

20.
作为启蒙主义者,鲁迅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认为要立"真人",传统这个"染缸"必须彻底清洗。但是,现实中传统的强大和毁灭的力度又使他清醒地认识到:小的变革的于事无补,大的变革的困难重重。于是他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与虚无。另一方面,他又根植于传统,强烈的忧国忧民的儒家情怀,使得他又"以血荐轩辕"的精神,在充满了黑暗的"无路之路"上寻求解决的探索之路。"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也是鲁迅此时最真实的思想写照。于是有了《狂人日记》的"序"中"狂人"治愈后的"候补"——绝望;有了日记文本中极力展示"狂人"在病中的深刻,并让她发出微弱地呼喊:"救救孩子"——向绝望中索要明天的希望。文本的分裂性,希望与绝望相互嘲弄所形成的结构反讽,正是鲁迅内心紧张的反映。我们认为,能在绝望中进行惨烈的抗争,才是鲁迅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