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皖籍文人方濬颐的《梦园琐记》多记别人讲述或亲见亲历之事,其中奇闻异事、神鬼精怪、因果报应故事占据较大比重.全书内容丰富,文笔简练,篇幅短小.根据胡应麟所提出的“姑举其重”,即以一部作品题材内容和功用的主要侧重与倾向来确定其归属的分类方法,虽然《梦园琐记》中有相当的“非小说的笔记”成分,但并不影响其“笔记体小说”的整体性质.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带有明显宣佛思想倾向的就有10 多部,这些作品从不同侧面集中反映了真佛的实有、佛经佛像的灵验、精神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地狱观、佛法胜于道巫等,从而构成了此时期宣佛志怪小说的特有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3.
因果报应论是中国佛教伦理的基础,是理解和把握整个佛教伦理的枢机.从中国传统伦理精神的建构过程、因果报应论本身的伦理价值及其社会伦理功能三个方面阐述其伦理价值,以彰显其丰富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佛教、道教的传播和发展,魏晋以来中国文学小说的母题呈现出新气象,在文学情节、主题、意蕴等方面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内容。唐宋以来,随着儒释道三家文化不断融合,唐宋笔记小说中所展现的中国文学内容上也达到了顶峰,特别是一系列的灵验记集中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民间的发展趋向,进而展现出佛教文学的核心内容。同时,灵验记又是中国化传统信仰,特别是以宗法制传统宗教为核心,杂糅佛教、道教以及其它民俗信仰的文化形态。灵验记贯穿的核心内容是已经定型的基本主题同民族心理、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的互动,主要揭示了佛教受众的过程,其文化意蕴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  相似文献   

5.
日本平安朝时代佛教盛行,信徒众多。往往笃信因果报应,厌恶现世,憧憬极乐净土。这种思想深深地浸透于文艺作品之中。本文从《源氏物语》出发,探讨作者的宗教思想特别是因果报应学说,弥陀净土信仰对其作品主题形成、形象塑造、情节安排及风习描绘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戏曲中有大量的描写鬼神的作品 ,其主要内容表现人鬼相恋 ,与世抗争 ,因果报应和人神相遇 .与小说中的同类作品相比 ,同中有异。作家利用对鬼神的描写寄寓自己深刻的思想情感 ,作家写鬼写神是为了写人 ,对神鬼世界的描绘是对人间社会的体悟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金刚经》灵验故事为着眼点,着重探讨回鹘文《荀居士抄〈金刚经〉灵验记》的转写和注释。同时,以汉文为蓝本,追溯回鹘文本的底本。根据回鹘文本的文献载体、语言特点、翻译特色,推测回鹘文本的翻译时间为12世纪,作者为僧古萨里。  相似文献   

8.
初唐志怪小说集《冥报记》的主旨为"因果报应",但其冥判故事却与初唐"依律慎刑"思想丝丝入扣.考作者唐临仕宦生涯大半在司法机关.初唐司法意识提高,司法机构加强,"依律慎刑"思想得到贯彻,唐临便是这一思想的忠实执行者.初唐"依律慎刑"思想有其深刻基础.隋朝"宪章遐弃"遂至于亡",唐初"以为殷鉴",树立"依律慎行"观念,且贯彻于司法实践,统治者率先垂范,深得人心.  相似文献   

9.
范哗《后汉书·张衡传》在说明地动仪的灵验时,举了一个生动的事例: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骚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相似文献   

10.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作为明朝末年的作品,既体现了时代精神中的明朗之处,又体现了其阴暗的一面,即精华与糟粕同在。本文试从因果报应、贞节观念、自然主义描写等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1.
老子在道教神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上老子被神化的过程,反映出现实生活的曲折变迁。唐末五代《道教灵验记》中有关老子的神话故事,是老子地位达到空前高度的背景下对其神性权威的宗教化表达,也是现实世界的人生诉求在宗教里的折射。  相似文献   

12.
"鸣冤"是近现代汉语中较为常用的词语,<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皆释为"喊叫冤屈"."喊叫冤屈"看似简单,其实不好理解,应作细致一点的分析."鸣冤"为的是陈述冤屈以求洗雪,百姓不能自行洗雪时便诉诸官府,"鸣"即为一种诉求方式,但不只是"喊叫".考察发现,"鸣冤"之"鸣"所含诉求方式至少有:其一,击鼓示冤.  相似文献   

13.
丁耀亢传奇<表忠记>创作有三个特点.一是秉承皇帝的意图对<鸣凤记>再创作.作品不仅刻画杨继盛竭志尽忠的死谏文臣形象,而且重在表达汉族士大夫对清王朝恩遇忠臣谏士的感激之情.二是创作有着鲜明的时代政治需求.顺治帝对<鸣凤记>的"思以正之"是一种政治标榜,即对降清汉臣既利用又猜疑打压的矛盾所致.三是作品内涵体现了创作主体外在诱惑与内心追求的交织.作者最终以功名的放弃来求得人生立言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1916年刘半农译《乾隆英使觐见记》,此为马戛尔尼访华日记汉译之滥觞.百年来,香港掌故大家高伯雨将日记手稿整理本译为中文,之后多个基于刘半农译本的现代重版本相继问世.马戛尔尼访华日记在中国的百年译介很好地说明了文本如何通过翻译、复译和改版等行为,从私人叙事衍化为展现不同历史面向的学科叙事,对历史文献类文本的翻译与接受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中的果报故事不能简单地以宣扬封建迷信视之,它是作者的有意为之,包含着劝善惩恶的积极内涵,由最初的自神其教转变成为作者弘扬和阐释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形象化文本.同时,因果报应不仅成为故事所要叙述的主要内容,而且成为小说的一种情节结构模式,在小说叙事方面起到了结构作品、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与其说因果报应是一种望梅止渴式的自慰,毋宁说是现实伦理世界的折光.对《说岳全传》的因果报应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徐天秀 《东方论坛》2016,(5):116-120
《记丁玲》正文本之外,还有《〈记丁玲女士〉跋》等对文本意义有建构功能的副文本.在《记丁玲》副文本中,有沈从文对创作的主观意图的说明和阐释,即《记丁玲》在文本内容上,关注日常生活的"细事"与传主"人性"的一面;在文体选择上,运用小说笔法与夹杂议论.这种叙事侧重和文体选择,反映出沈从文小说的叙事特点及以作品表现"人性"的文学理念.  相似文献   

18.
李瓶儿的性格里原本包含着热情、和顺、善良、柔弱等因素,只是在为自己寻找可意男人的时候,这些因素才处于抑制状态,而暂时代之以它的反面.在情感得到满足后,李瓶儿因慑于因果报应而放弃自我,用恪守佛教伦理的方式来寻求解脱,最终带着精神上的重伤和心理上的负疚以及对因果报应惩罚的恐惧告别了人世.  相似文献   

19.
丁耀亢是明末清初有成就的文学家.是一位著名的戏剧大师.其戏剧作品现仅存四种:<化人游>、<赤松游>、<西湖扇>和<表忠记>,均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其戏剧作品能够反映作者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政治态度及对其身世的感慨.反映了一位封建士子在历史剧变时期的复杂心态.文章从文本与立意、曲辞与风格、题材与思想、表演与舞台等方面来探讨其戏尉创作理论.  相似文献   

20.
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吕氏读书记》题名相似,各书目对《吕氏读书记》记载较少,已有记载之间也存有矛盾,这给吕氏作品整理及研究带来诸多不便.通过对书目、序跋及网络资料查询,可以确定《吕氏家塾读诗记》与《吕氏读书记》是吕祖谦两部完全不同的作品,《吕氏读书记》今疑已亡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