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先秦时代祭祀道神的祖道仪式是别情诗的早期文化母体,受早期祖道文化的影响,这类诗歌很早就形成了"悲莫悲兮生别离"的抒情模式。唐以前的别情文学,大都体现了这一特点。李颀《送陈章甫》一诗,不仅所抒写的别情突破了"有别必怨"的传统模式,而且借鉴史传和小说"突出特征的片断式人物速写"及重视典型细节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神采,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写法。在唐人同类诗作中别具一格,它在类型文学发展史上也堪称"破体为文"、以小说为诗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虞集在诗歌创作上,主张宗唐学杜,以李白、杜甫为正宗,也特别欣赏陶渊明、王维、韦应物和柳宗元等人。其送别诗在语言上深得杜甫诗风,并在充分消化吸收前人诗作的基础上,多能适景融情,舒适而淡泊,稳健雅致,别情之真,发乎自然。如五律《送鲁子廉使汉中》:封上颂台礼,轻车入汉中。  相似文献   

3.
重读柳永《雨霖铃》[新加坡]刘文注柳永是北宋时期杰出词人。后人评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可见影响之广泛。而他的名篇《雨霖铃》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被喻为写别情的典范之作,赢得历代读者喜爱,常读常新。“寒蝉凄切”,起句即以景入情。景...  相似文献   

4.
现行初中教材第四册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作品。这是一首写在特定的环境下送别友人的赠别诗。古人写赠别诗 ,或惜别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或勉励 ,如“勿使燕然上 ,惟留汉将功。” (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或伤感 ,如“寂寂离亭掩 ,江山此夜寒。”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岑参在此诗中抒发了什么情怀呢 ?一般读者都认为是惜别情 ;教参认为是惆怅情。笔者觉得诗人既抒发了惜别情 ,惆怅情 ,更抒发了期盼之情。那么 ,岑参究竟要在诗中表达什么期盼呢 ?…  相似文献   

5.
<正> “写作”,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传递信息的手段,早已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无以取代的独特作用,成为人们社会实践的组成部分.它在绵延无尽的运用过程中,犹如长江大河一样,既闪耀“日出江花”的绚烂色彩,也呈现“惊涛拍岸”的奇景壮观.又富有“九曲回转”的别情异趣,还展示“奔流到海”的磅礴大气.而寻访滥觞,追溯源头,“写作”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相似文献   

6.
在一篇名为《父子情》的散文最后,舒乙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很悲伤,我也很幸运。”为名人之后,幸或不幸一直是人们谈说的话题。而在老舍先生的盛名之下,他唯一的儿子舒乙,仍然从容不迫地走出了一段独属自己的风雨人生,幸或不幸,甘苦心知。老舍的一根红线将爱子舒乙系大,战乱频仍,别情在心人难寐。再见老舍,无言之中,体味着父亲的温情1935年8月16日,舒乙降生於青岛海边一楝美丽的小褛里,与他一向诞生於此的还有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集《樱海集》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同为《骆驼祥子))3A搞於1936年,於是舒乙常戏言,他…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对二战后加拿大废除其沿袭多年的只注重从英国、法国等西北欧国家接纳白色移民,而拒绝接收亚非拉等地区的有色移民的歧视性移民政策进行分析。以往类似文章着重对其国内因素进行阐述,而对国外因素探讨从简。本文试图换一种角度,主要对其国外因素进行剖析,再对其国内因素作简略分析。  相似文献   

8.
对于明清之际文人而兼学人的周亮工,人们更多关注其诗歌创作、学术成就,而忽视其小品文角度的探讨。本文拟通过对其小品文特色的分析,以图从另一体裁去认识、评价其文学创作成就。  相似文献   

9.
刑事程序法的价值仅指其自身价值而不包括其对实体法所具有的工具价值 ,这种价值最终体现为正义而不是人权保障。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满汉全席源流和现状的介绍 ,以及对其特点的分析 ,论证出满汉全席本身只是一种文化现象 ,其象征意义远远超过它的食用价值。而现代满汉全席更是文化再造的产物 ,我们更应当将其看成一种文化现象 ,不能看成一个实体而去循名责实  相似文献   

11.
北宋词人秦观的词风格柔婉感伤,而在诸词中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他那些带有"愁"字的词,这些"愁"词按主题大致可分为三类:一般意义之愁、恋情之愁和迁谪之愁。总体上看,这些词风格接近,大都低迷感伤、凄婉柔弱,但感情强度和艺术影响力却大有不同。  相似文献   

12.
许浑是晚唐诗坛上成就杰出之"铮铮者",也是山林隐逸诗人的突出代表,在他诗集中,充满了感伤世路的凄苦悲凉声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饱经坎坷、备受艰辛的人生体验使他不得不信解佛理禅意,尤其是对"四苦"之说深有体会;另一方面也因为其深契佛理,所以对世事人生有比一般人更深的感悟和更多的感叹.结合时代、社会及作者个人的生平经历,对其诗中的生、老、病、死"四苦"之叹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的经典诗词中,"物是人非"是一种重要的抒情范式。这一抒情范式的特点,便是借宇宙自然中永恒不变的物象来凸现人生之短暂、人生的多变,生发出人类共有的感情,从而警醒人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诗经》中已出现了这一抒情模式。不过在唐以前,"物是人非"这一抒情范式表现得较为单调,内容多为悼亡诗和咏史诗。唐以后,伤逝、咏史怀古、离别、思乡、闺怨等各式主题都大量采用这一抒情模式。这也说明"物是人非"这一抒情范式适应主题的普泛性,几乎成为人们的"心头语言"。"物是人非"抒情模式一般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有今昔对照、情以物迁、虚实相生等。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类有一种生而有之的"悲愁感",这一"悲愁感"是"物是人非"生成的心理学机制。  相似文献   

14.
王翰是一位生活于元明之际的少数民族遗民诗人,元亡后他屏居远迹,栖止龙泉,一直处于压抑苦闷的愁绪中。他通过对贞洁之物的吟咏来传递其对故国的坚贞之情,通过醉酒、与方外之士的交游等方式试图缓解这份故国愁思,但这都没能让他最终从故国的哀伤中得到解脱。聘书至门后,完成延续宗嗣的孝的使命后的王翰毅然选择自刎这一激烈行为报君亲恩,为其遗民生涯画上一圆满的句号。  相似文献   

15.
朱熹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理学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朱熹咏梅诗思想意蕴极为丰富,比之于前代,他在借鉴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他以梅花自喻坚贞高洁的品性、自陈孤标傲世的情怀、借梅花表达乡友之思、愁苦愤懑之绪、隐逸之志是其对前人咏梅诗意蕴的继承,而将其"理一分殊"、动静相继、理学四季观的理学观念及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巧妙而诗意地融入咏梅诗中。不仅富有理趣,也给人生活哲理的启示,则是朱熹对咏梅诗意蕴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丁耀亢的诗歌创作相当丰富,比较完整地记载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从表现其人生感受而言,有三个突出的主题:恬淡的情怀,乱世的悲音,逃禅的无奈。  相似文献   

17.
蔡其矫是一位不为某种潮流而写作的独立诗人。他的诗歌自觉地遵从最初的艺术感觉,孤寂地抒写心灵的欢乐与苦痛,虔诚地担当起了诗歌的责任。温情绵延于整个生命,却尝遍守夜的滋味,是蔡其矫一生创作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8.
杜甫诗中涉及欢宴游赏之乐的宴乐诗呈现悲美的风格特征,即使是安史之乱之前本该极尽欢娱之作亦是如此。究其原因,汉代以来宴饮音乐的"尚悲"审美传统使审美客体——宴乐本身即具有悲的特质。忧患意识使杜甫察觉社会繁荣背后的危机:百姓不堪重负;科举制度名存实亡;奸臣把持朝政,从而使审美主体——杜甫具有悲的心理结构。"悲"是杜甫与宴乐发生共鸣的契合点,由此而形成杜甫宴乐诗的悲美风格。  相似文献   

19.
对陶渊明现存的三篇辞赋进行探讨 ,认为这些作品对于我们把握归隐的深层原因和了解他作品的不同风格具有重要意义。陶渊明的归隐 ,既有他向往大自然、厌弃黑暗官场的原因 ,更与他政治理想破灭后 ,恪守“忧道不忧贫”的理念有关 ;在表现手法上 ,陶渊明的辞赋继承了屈骚之思和《楚辞》注重辞章文采的传统 ,形成了与他的诗歌颇不相同的华丽绵密、郁勃含蓄的另一种风格  相似文献   

20.
托物以言志而使物皆著我之色彩,不啻为中国诗歌的一大传统。梅花,是诗人杨圻诗中萦绕不去的意象。诗人爱梅、种梅、画梅、咏梅。在他一系列的咏梅诗中,诗人托梅或表个人之志,或寄悼亡之情,或寓家国之痛。即句句系梅,处处写己。本文即以杨圻梅花诗为支点,以窥诗人之心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