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复是中国社会学创始人之一,早在1895年于《原强》一文中,他就对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的要义、理论体系及方法论作了系统的介绍,同年,在翻译赫胥黎《天演论》的按语中又多处介绍了斯宾塞社会学理论的特点及其社会达尔文主义。严复在斯宾塞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吸取其他西方社会学理论,建立起自己的群学(社会学)体系,为开拓中国社会学作出了贡献。严复群学体系是为其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服务的,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思想史上严复是第一个系统地把西方进化思想引入中国的人,他的进化论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翻译的《天演论》的一书中,通过此书他向国人热情宣扬和介绍了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文拟就严复的进化论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积极意义和消积影响作一初步的探讨和评述。一严复进化论思想的主要内容严复引进和大力宣扬进化学说的目的就是要应用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敲响国家危亡的警钟,唤醒虚骄自大、保守麻木的国人,变法图强。但在当时无论是斯宾塞的社会进化学说还是赫胥黎的生物进化学说都不足以承担此任。…  相似文献   

3.
严复从政治功利主义出发,在评点《老子》时,将老子之“道”与斯宾塞之社会学思想互证,以“无为而治”来比附孟德斯鸠的民主思想,用“为学”与“为道”的统一说明《老子》具有与西方逻辑学相通的科学思想,并将“道”与西方的自由、平等、进化、文明等概念相疏通,这些都具有浓厚的中西会通色彩。这种会通的目的是为了论证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相似文献   

4.
《哲学研究》1978年第4期发表了陈元晖同志的《严复和近代实证主义哲学》一文,读后使我想起了日本明治初年的西周其人。因为西周和严复有许多共同之处。陈文指出严复是“中国第一代实证主义者”,是“最早介绍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到中国来的一位学者”,而西周呢,他也是日本最初的一位实证主义者,也是把西方哲学思想介绍到日本来的第一个人,他们二人都对东方封建思想进行了摧毁性的挑战,起了进步作用。但同时他们却也都散布了“不可知论”、“信仰主义”,为宗教开了方便之门。谈到他们的政治立场也是一致的。严复大肆鼓吹斯宾塞的“平稳进化论”与“平衡论”,  相似文献   

5.
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经译文和案语,严复介绍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扬弃了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宣传了西方的自由、平等观念。严译《天演论》唤起了国人救亡图存、保种保国的意识,有力地推动了戊戌变法和这一时期的思想解放,产生了长久的启蒙效应。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骤然面对西方的暴力进攻 ,农耕文明下的传统社会理念在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下逐步走向离散、崩溃 ,整个社会理念趋向重新建构。近代学人对社会理论的重构是根据近代社会转型的特点 ,在对西方社会学经典文本翻译、引进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固有的学术资源优势进行评判与抉择 ,由此而言 ,严复、章太炎关于社会学思想的争鸣与交锋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理念跨出中世纪、走向近代的艰难变革历程 ,它承载着近代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独有的辛酸与苦涩。  相似文献   

7.
建立在对西方社会研究和考察基础之上的西方社会学理论,与西方社会的结构与现状相适应,但中国的社会性质结构与西方不同,因此东移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和社会学思想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也不例外。在比较中西社会性质不同的基础上,探讨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的本土化问题。  相似文献   

8.
审视古今中外社会学的价值诉求,不难发现,致力于社会和谐是大多数社会学家的主流性和本质性的价值诉求.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人际和谐和心物平衡,并把个体和谐人格的塑造作为重点.二战后以结构功能主义为代表的大多数西方社会学流派都继承了孔德、斯宾塞等人的"社会有机论"中蕴含的基本的和谐理念,致力于社会的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中的和谐社会价值诉求集中体现在其社会历史观中,并影响到西方社会学思想演进.中国现代化历程表明,和谐社会价值理想诉求是一个由抽象、单一、间接到具体、综合、直接逐渐展开的过程.现阶段和谐社会价值理想诉求,必须以马克思的"类特性理论"为分析工具,把强势人群的人格完善价值诉求和由此衍生的社会关怀价值诉求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实证主义社会学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主要引入的是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的思想。实证主义社会学家有许多,只有斯宾塞的思想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是有一定原因的。斯宾塞的思想符合中国的混乱国情,符合中国有志之士救国的需要。实证主义的引入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并推动了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个人”作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文化符号,堪称转型时代的“关键词”。“小己”是严复用以表达近代西方“个人”(individual)概念的独创译词,首见于《群学肄言》,语出司马迁《史记》。严复的译名策略是“以儒释西”,“小己”的诞生体现出其典型的“中西合璧”的“群己观”,他为西方中性的“个人”概念涂上一层儒家伦理色彩,将斯宾塞的社会学思想演绎成赋予儒学价值的“群己观”,追求“群己平衡”。在近代本土化语境下,严复以“小己”为代表的传统文言语汇对译“individual”,努力调和西方“个人”观念与儒家伦理之间的矛盾,是“会通中西”翻译追求的充分反映,帮助西学“个人”概念完成在本土意义上的接引与转换,为推动近代中国学术话语建构与中西文明交流互鉴作出卓越贡献。面对外来语的冲击,严复苦心孤诣创制的“小己”仍有市场,近代报刊中有不少采用“小己”表示“个人”概念的用例,近代早期英华辞典也多收录“小己”一词,“小己”的传播图谱清晰可见,从历史容受视角可证其文化影响力。晚清中国用于翻译“individual”的译名从一开始就呈现了纷繁复杂的景象,如“人”“人人”“个人”“私”“己”“小己”“么匿”,等等,这些译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自然竞争并存。梳理“个人”对译英文“individual”的历史演进轨迹,考察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个人”话语发展演进脉络时,应充分认识到严复“小己”的创译功不可没,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由此可进一步思考近代中国语境下西方“个人”概念的本土化译介,以及中国式个人话语的建构与中国现代个人观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吴汝纶与严复译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复为了翻译西方名著,慕名向吴汝纶学习桐城古文。吴汝纶则为之介绍应读的传统基本古籍,及我国自魏晋以来的翻译经验。在1901年以前,严复所翻译的书稿,总是寄吴汝纶审读,今保存的有《天演论》原稿,吴为之拟定的篇名,多半为严复所采纳。严复翻译不按作者原意,而据当时中国社会改革的需要,是受了吴的影响,吴亦称严译是“忠愤所发”。吴汝纶认为严复是中西学兼通的难得人才,自己亦从中了解西方文化。吴、严都主张以古文传播新文化思想,是新文化运动前的“奇葩”。  相似文献   

12.
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地向中国人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与文化启蒙思想家,自由主义思想就是他从西方引进的重要启蒙思想之一。本文通过严复所翻译的穆勒的论自由《On Liberty》中,?严复译作《群己权界论》?阐述严复关于自由的思想,将从自由的权与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几点启示这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13.
翻译大师笔下的英文文法书——严复与《英文汉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复是中国近代一位杰出的翻译大师,一生译述过多种西方社会学、经济学、名学(逻辑学)、法学、政治学等作品。但几乎没有学者注意到严复也是一个英语教学的杰出探索者,曾编纂过重要的英文文法书《英文汉诂》。本文通过对《英文汉诂》的内容和特点的分析,并将该书与《英吉利文话之凡例》和《英文举隅》比较,阐明了《英文汉诂》在晚清英语文法教学史上的重要意义,指出了严复在英语教育史上的特殊地位与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一、是“死胡同”还是“里程碑”香港大学周兆祥先生在他的文章《翻译的准则与目标》中(见《中国翻译》1986年3月号),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翻译应不应该有准则?他的观点是,“学翻译的人说翻译的原则是XY Z有什么好处——即使这是一向为大家公认的‘真理’?”周先生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由于他对严复的“信、达、雅”三字标准持否定态度.他认为“时至今日,快一百年了,我国论翻译方法的文章,也总是拿“信、达、雅”做准绳,这种现象太可哀叹了。”这是“中国翻译理论的死胡同。”严复是清末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翻译家.他曾花了十三年翻译了西方政治经济学等十部  相似文献   

15.
<正> 严复不仅是我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启蒙思想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在翻译“西学”的基础理论方面曾取得突出成就,被人们誊为“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从维新运动(1898年)到辛亥革命爆发(1911年)的十几年间,严复把主要的精力用之于翻译西方有代表性的政法、经济、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重要著作,向中国要求进步的人士系统地介绍了“西学”的精华,使得当时的中国人耳目为之一新,获得了新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6.
如同人类的自然状态不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一样,市场经济也不是骗子对骗子的战爭。这里涉及到一个人类生活的最基本的规则问题,即人们相互关系中的诚实与信任的问题。 当我们说人类社会的时候,实际上是说人类从事的是一种群体性的生活。在英语中,社会的这个词是social,原意就是群居的,从事群体生活的意思。正因为如此,严复先生在翻译英国早期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学导论》的时候,就将其译为《群学肄言》。而群体生活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要进行合作,也就是说要将不同的人的行为互相配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为研究对象,阐明了如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如何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问题,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学”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社会结构论、社会冲突论、社会发展论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新民主主义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与中国社会研究相结合的学术成果,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8.
严复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留学英国,使其亲身体验了西方政治、社会环境,较早接触到了西方最新的社会科学成果,并译介了一批近代西方名著。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一书,将西方进化论历史哲学引介到中国,改变了中国人的历史观念,对中国史学从传统向近代转变起到了理论先导的作用。20世纪初",新史学"产生,新史学著作纷纷以进化论历史哲学为指导,这与新史学家接受进化论历史观并与严复的交往有着密切的关系。严复是中国史学由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理论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19.
庸俗社会学的木质,在于无视艺术规律,取消中间环节,把文艺这一精神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基础性结构直接关联,从而对文艺的性质、功能作出简单性规定和强制性要求。胡秋原是中国文论界从学理的层面.对庸俗社会学作出深入剖析的第一人。其理论资源,来自于普列汉诺夫的“中介论”。他对弗里契《艺术社会学》“图式化”弊端之批评,亦发时人所未见。其地球“自转”与“公转”之喻,表明了他对文学“自律”与“他律”关系的洞见与把握,并给后人以启发。+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西学之争与严复译介西方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 ,西学东渐 ,严复为适应中国社会变革的需要 ,特别重视介绍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哲学与逻辑学理论 ,他力倡逻辑学为“一切法之法 ,一切学之学”,深刻批判了中国旧学的逻辑方法论 ,真正启动了西方逻辑学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