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企业文化产生于日本,形成理论在美国,但根在中国。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近代留学生企业家为了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和改变中国企业落后的局面,在引进西方科学管理思想的实践中,注意与中国的国情和企业的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东亚精神、海光精神、海王精神、美亚精神等一批颇有影响的企业文化。近代留学生企业家在企业文化探索中坚持以人为本、倡导劳资合作、注重制度建设、强调服务社会,取得了理想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果,有的即便与当今世界著名的"松下精神"、"丰田精神"、"IBM文化"相比,也毫不逊色。回顾近代先贤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对今天的企业文化建设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坚韧不拔的从道精神、贵和尚中的和谐理想、"文化中国"的包容意识、守成创新的进化意识、崇德重义的价值追求.这些人文思想具有民族凝聚功能、精神激励功能、价值整合功能、行为规范功能.它们对全民族的价值观念产生统摄作用,对民族文化心理产生激发、认同作用,推动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建设文化强国必须牢牢把握处于文化最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周易》提出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该精神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文章首先论证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反映了最深层的人性问题,是对人的生物属性和文化属性之精华的高度凝练,然后论证了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现实价值,指出弘扬该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偏离轨道的校正,是医治目前现代性发展机制的副作用的良方,是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未来,针对当代青少年传统美德缺失的对症下药,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最后论证了要将其落到实处,必须充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向内看"的教育理念,并切实落实到实践操作层面。  相似文献   

4.
从《中国文化要义》看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要义》是梁漱溟重要的著作之一,在《要义》中,他以"人生态度"作为文化的核心内涵,全面分析了造成中西不同人生态度的决定因素——社会结构,认为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西方社会则个人本位、阶级对立。由于中西不同的社会结构遂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表现为理性与理智、非宗教与宗教。肯定了中国文化的理性精神,指出中国文化未来应走之路向是接受西方社会的科学与民主之用,来滋养中国文化理性之本。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振兴民族与重建中国文化精神之重任,他们应积极阐释中国古代文化并汲取其精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与自然相和谐的天人观、"不为神役"不为物役"的人文精神、崇尚道德之价值取向、强调对群体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感等,都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珍贵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6.
"中国模式"是近年来国际社会流行、中国社会津津乐道的时尚术语,说的是中国以不同于当年西方殖民主义的特有方式实现了经济腾飞。但它不考虑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过程所付出的各种巨大代价,不反思这样的发展模式耽误了中国精神文化创新、中国人内在素质提升等急迫问题。而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经济崛起而成为世界大国过程,会伴随着这个国家的思想提出。其中,俄国现代化进展到19—20世纪之交时,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经济总量大国,不同领域的知识分子便由此立足于本土文化传统,把成为世界大国的俄罗斯帝国及其问题,纳入现代性后果的框架下查考,分别提出并各自论述了"俄罗斯理念"。这个影响力巨大的概念及其提出过程和结果提示我们,应深入思考如何改造不计成本的功利主义的"中国模式"概念,重建能容纳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价值、促进中国社会和谐发展、有助于中国与世界沟通的"中国思想",从而为人类提供正面发展经验、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7.
中国绘画写意性的文化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绘画凝聚了东方传统哲学思想和审美艺术的智慧,传统哲学中"儒道释"的思想文化,相互渗透影响形成了中国绘画高度的精神性、写意性特征.中国绘画传达的"妙趣、神韵、意境"与"儒道释"的哲学思想常引申出不同层次的精神理念,给人们以丰富的回想余地并对"写意精神"不断超越,彰显了民族绘画艺术创新的时代精神.中国文化哲学及其绘画"写意精神"也是世界文化发展源泉,因而复兴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写意精神"对建设现代中国文化,促使现代中国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同步具有当代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吸收借鉴了世界文化的有益成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成果。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其价值观上的最根本问题,即"个人与群体及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的认识。追求"和谐"、"以人为本"等价值理念,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民族性和包容性。要遵循一元指导、民族特色和国际视野的原则,积极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上,经历了从"政治第一"到"物质和精神两手抓,两手硬",再到"物质、精神、政治三大文明协调发展"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演变进程,这是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不断深化、与时俱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规训、消解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悲剧精神真正觉醒并付诸实践于现代文学史,是维系现代文学价值、文学经典和批判精神的重要支撑,与中国的政治社会特点密切相关.考察新时期以来文学的悲剧精神嬗变,悲剧精神受到政治文化的规训、消费文化的解构和日常生活的重建,可以将其命名为"赋悲剧"、"祛悲剧"和"返悲剧"三个阶段和层次.悲剧精神在当下仍然有其充分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文学的悲剧精神正在悄然重建,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限度.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八一"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遭到惨痛失败的危急关头,为了挽救中国革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探索,这三大起义所体现出的革命精神定义为"八一"精神。它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创新和升华。  相似文献   

12.
论荆楚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荆楚文化的地域范畴大体与现今所说的长江中游地区相当。在中国古代文化中 ,荆楚文化多被视为南方文化的代表 ;在中国近代文化中居于先进地位倍受世人瞩目。开放性、兼容性、进取精神 (含艰苦创业、自主创新、爱国兴国等具体精神 ) ,以及浪漫主义特色和多元的价值取向等 ,是荆楚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特点  相似文献   

13.
整个中国文化由上层文化、中层文化、下层文化三个层次构成。民俗文化属于下层文化的范畴,其精神特质主要体现为反抗精神与平民精神。民俗文化的这种精神特质对中国文学精神的现代转型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先辈的创新精神,继承和发扬创新传统是复兴中华民族的重要一环。作者从科技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方面分析炎帝的创新传说,认为关于炎帝的各种创新传说,是炎帝部落集团长期的生产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这充分说明中华民族是十分善于创新的民族。我们今天的创新,必须像我们的祖先炎帝一样,既重视科技文化的创新,同时也重视制度和精神文化的创新。三方面的创新相辅相成,和谐发展,才有可能真正复兴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学精神的内涵及其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积淀、认同和创新的过程.中国大学精神是在继承古代大学精神的基础上,经过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逐步形成了"德至上"精神、自治精神、自由与兼容精神、爱国精神和民主与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6.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坚持文化理论创新、文化观念创新和文化体系创新的理念。“保护-继承-创新-弘扬”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社会性、群体性,人是具有伦理道德自觉的能动的个体角色。这种人文精神使得中国文化成为人类文明史中最重视人间道义秩序与天人关系和谐的文化。和合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特质,刚健自强与厚德载物是中国的民族精神,道德自我完善是中国人文精神蕴涵的人生价值取向。因此,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中的天下情结、人文关怀与和合哲学是一种和平与融合的文化,对今日中国认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致力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缔造依然有着现实的意义。和平外交是中国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的文化精神是什么,至今缺乏统一而科学的解说和全民认同。笔者认为,民间文化中到处都洋溢着的"生生不息"的意识,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然而民间文化所体现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始终没有得到人文学术界的阐发和重视。因此对优秀民间文化加以抢救和保护是十分有必要的。胆是,一些不法之徒盗用民间文化的名义,装神弄鬼、打卦算命、图财害命,这种种行经,则与我们所要保护的民间文化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  相似文献   

19.
和合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具有融突和合、化解矛盾、张扬个性、创造新生之特征。因此以和合思想发展中国设计文化符合中国设计文化的发展背景、新发展观和发展规律。和合思想可以作为发展中国设计文化的方法论,以和合的时空结构思想来指导中国设计文化的发展,化解中国传统设计文化与现代设计文化、中国本土设计文化与全球设计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可以实现中西设计文化差异的协调与传统设计文化的现代转换,为中国设计文化的发展作出最优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借鉴帕累托的剩遗物思路,以神性剩遗物为线索,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倾向,是本文的核心所在。传统的儒道文化虽有其天道论的遗绪,但却不具有神性剩遗的意味,佛教文化本身以及中国化佛教的代表——禅宗,对神性剩遗物持否定的态度,宋明理学则在此基础上,试图实现其剩遗即非剩遗的创造性发展,也与神性剩遗物的性格不符。从这一视角出发,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其主体精神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所存在的某些隔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