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鸦片战争之后,中华古国跌进封建过程的最后阶段——半殖民地时代。咸丰、同治时期进步的满族作家文学,承袭并且推进了清代前期与中期敢于正视社会矛盾的创作优长,由先前比较多地关注本民族上层冲突的书写基点,向普遍关注社会各阶层生存现实转移视线,作家写作兴奋点每与广阔社会现实生活交结,出现了一批与时共进的表达爱国恤民意识、追求公正社会理想的好作品,为满族文学自身发展开拓出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使满洲民族的族别文学直接融入中国近代爱国进步文学主潮,走上与国内兄弟民族文学发展风雨同舟、休戚与共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摘要]满族有过运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创作的文学,并且取得过较高的成就。满族母语文学创作,包括庙堂御制作品、带有个性化特点的私密写作、具有面对社会创作意图的作品、满文翻译文学。清代满族的母语书面文学是在有限历史空间制约之中的舞蹈。中原文学抑止着它的生存。满族母语书面创作处在自然生成,又自然流失的状态。在多重政治、社会及文化因素作用下,清代满族文学主潮体现于借用汉文表达方式的“非母语——汉语”书写形态。以汉族语文做书写工具来成就满族文学,已经成为其自身的主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3.
海外华文文学作家白先勇和严歌苓,是北美新老移民两代作家的代表人物,他们以历史叙事的方式来展现各自不同的故土记忆,并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建构历史的使命感与解构历史的现实感、演绎历史的轨迹与边缘立场的书写。从作家的身份出发,探索两种不同的历史观和历史叙述方式形成的不同创作风格以及由此呈现的族性书写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满族作家端木蕻良以小说创作著称于世,作品充满着深刻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观念,也传达着这位"土地与人的行吟诗人"非凡的艺术神思和民族情感.这与作家明确的族属身份和地域意识关系密切,更与作家在思想精神层面自觉服膺现代大师级人物鲁迅有关,除二萧之外,端木在文学道路上也深深受惠于鲁迅,在诸多的有关"东北"的书写中,建构并赋予民族艺术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气度和现代品格,同时以直指心灵的血泪书写,完成对鲁迅的文学精神和艺术精髓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满族文学约可分为兴起、发展、繁荣三个时期。唐代文学促成了满族文学的兴起,涌现出大批杰出的作家作品。发展时期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北方民族特色。繁荣时期以暴露封建制度的腐败的现实主义作品居多;在小说创作方面有极高成就。  相似文献   

6.
体制外作家的叙事空间和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作家创作成就的取得,与其中很多作家的体制外创作身份是分不开的.体制外创作使新生代作家直面市场,文学的自主性和叙事空间有了进一步的拓展.但是市场机制和既存的文学体制,也是新生代作家自由书写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满族抗战文学,主要基于北京文化和东北文化两大地域文化坐标生发建立起来,形成了北京满族抗战文学(老舍抗战文学)与东北满族抗战文学的“双江并流”。北京自然地理的“适中性”,孕育了老舍温缓中正的抗战文学性格;北京的人文地理,尤其是“帝都”“古都”的皇城气象,以及稳妥守成、追求风雅的北京市民文化性格,被老舍艺术调用,成为制造国家叙述的独特资源。东北自然地理的“极端性”,模塑了东北满族抗战文学粗率刚直的精神性格;东北人文地理中“多元共生的民族生态”、俄日侵略史的某些印记,被东北满族作家悉心择取,成为促进抗战书写、活化(深化)国家叙述的得天独厚的资源。  相似文献   

8.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少数民族文学分会召集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讨论会和《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讲》定稿会,自八月十日至十六日在我州龙井举行。来自全国十六个省市自治区的蒙古族、壮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白族、满族、土家族、藏族、汉族等十一个民族的作家和评论家六十六名参加了会议。大会收到对当代少数民族作家和作品的研究论文四十三篇,会上宣读了二十六篇。我校权哲、任范松、徐日权同志宣读了对朝鲜族作家黄凤龙、任晓远、李根权作品的研究论文。  相似文献   

9.
康熙雍正时期,满族文学的书写者们以可贵的悟性和能动性,将自身与汉文创作的师承规范,做了一次虽为世间习焉不察但在实际上却颇有意义的文化疏离。这种疏离,既体现于满族的群体动作上面,也体现在该民族的个体行为上面。而"写出真我",则是这项民族文学举动的基本诉求。  相似文献   

10.
一由于种种原因,学术界曾一度忽视满族文学,特别是满族当代文学的存在。这里就存在着如何认识和看待满族文学的问题。首先是满族文学的概念问题,如何确定满族文学的内涵与外延?笔者认为应该把作者的族属作为划分作家归属的唯一标准,据此,满族文学的定义应该是这样  相似文献   

11.
媒体求解满族传统老姓"瓜勒佳"和"瓜尔佳"是什么关系.文章在此全面介绍了满族传统老姓的概念,从而说明了"瓜勒佳"就是"瓜尔佳",是满族第2姓.  相似文献   

12.
满族服饰文化的变迁(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收集大量历史文献和进行广泛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法、民族学实地调查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从满族先祖服饰到金女真服饰,从清代满族服饰至民国服饰以及近现代满族服饰的发展变迁做一历时性的梳理和文化变迁的研究;总结出满族服饰的发生、发展与流变是建立在"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符号象征的统一"多元一体与文化自觉"继承与发展、创新与融合"这四个具有规律性的理论平台之上的。  相似文献   

13.
满族服饰文化的变迁(上)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收集大量历史文献和进行广泛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法、民族学实地调查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从满族先祖服饰到金女真服饰,从清代满族服饰至民国服饰以及近现代满族服饰的发展变迁做一历时性的梳理和文化变迁的研究;总结出满族服饰的发生、发展与流变是建立在"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符号象征的统一"多元一体与文化自觉"继承与发展、创新与融合"这四个具有规律性的理论平台之上的。  相似文献   

14.
清朝自建立之日起,满族统治阶层一直认为民族政策是治国安边之道。因此,在处理边疆少数民族关系,尤其是人才选拔方面,一直十分重视落实民族政策。本文通过梳理与解析清朝人才选拔政策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具体措施,试图对其进行较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清代满族统治者为了维护和巩固对汉族的统治,把满语满文定为国语国文,企图在全国实行满语满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官方刊印了大量的满文图书。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比,满文官刻图书异常发达。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汉族经济文化的强大动力下,满族汉化非常严重,满语满文不仅没有占据统治地位,反而被汉语汉字所替代,满文官刻图书从鼎盛走向了衰落,语言渗透宣告失败。  相似文献   

16.
满族服饰文化的变迁(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收集大量历史文献和进行广泛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法、民族学实地调查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从满族先祖服饰到金女真服饰,从清代满族服饰至民国服饰以及近现代满族服饰的发展变迁做一历时性的梳理和文化变迁的研究;总结出满族服饰的发生、发展与流变是建立在"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符号象征的统一"多元一体与文化自觉"继承与发展、创新与融合"这四个具有规律性的理论平台之上的。  相似文献   

17.
汉化是我国历史上每个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所必须面对的重大命题,蒙元和满清政权在兴起后,都在不同程度上推行汉化,沿用中原政治文明成果,重用汉族儒生,学习汉族的文化经典。尽管汉化并不是决定蒙元与满清政权兴衰的唯一因素,但是汉化对于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影响是巨大的。少数民族政权汉化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们在中原统治是否长久。蒙元入主中原后无意于系统深入地推进政权的汉化,政权汉化水平较低,在中原立国不到百年之际便匆匆退回草原故地。对比之下,满清政权的汉化水平较高,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得以延续两百多年。  相似文献   

18.
对长白山满族木屋的考察与保护研究,至今已有20余年。木屋是满族先民传统的建筑并沿用至今,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了木屋的特点、结构与陈设,提出了木屋的美学价值和保护开发的重要意义。现今这些木屋受到经济建设的冲击,面临消亡,对其进行保护研究与科学开发是历史的使命,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9.
明代满族和蒙古族有共同的市场需求,与中原汉族地区建立贸易关系是他们的相同目的。满、蒙两族主要用畜产品、渔猎产品、土特产品交换中原汉族的农产品、手工业产品。明代满族和蒙古族人民不仅有很多相同的习俗爱好,而且萨满文化也有许多相同特点。至于满、蒙社会组织的相同特点是人与人、户与户之间的关系,是地缘关系而不是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20.
晚清从西方传来的民族主义造成了民族国家认同的危机。革命派强调民族的血统,从单民族国家理论出发,提倡种族式的排满。保皇党人则重视民族的文化认同,鼓吹包容满汉的大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梁启超是民族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有力推动者,其态度几次转变,反映了晚清时期一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国家认同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