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岳尧 《宿州学院学报》2013,28(7):111-113
分析了电影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题材广泛、资源丰富,生动逼真、感染力强,寓教于乐、易于接受,便于组织、受众面广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以及优秀电影在党史、爱国主义、道德、情感、人格、艺术等方面的教育功能。提出了高校应积极探索优秀电影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实现途径,注重发掘优秀电影资源,创新电影教育形式,采取探究式教育方法,增强电影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多形式、多层次的素质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邻里之间以礼相待,互帮互助,和睦相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在当代城市,钢筋水泥墙、防盗门却疏远了邻里间的距离,邻居之间的关系变得陌生、冷淡,相邻多年不相识、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十分普遍。在社会转型期,如何医治城市邻里间的“冷漠症”,构建和睦温馨、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值得关注。本期“找回失落的邻里温情”试图在这方面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1923年9月,上海大学团支部成立,迅速成为校园内外非常活跃的青年学生力量。上海大学团组织是当时上海地区青年团中最突出的基层组织,不仅在校内筹划举办各类活动,联谊争取各种青年社团,宣传党的方针,传播进步思想,注重自身组织建设,而且走向基层,走上街头,联系群众,动员工人,冲锋在反帝爱国运动的第一线。尤其在五卅运动中,上海大学团员青年多人流血、被捕、牺牲。由于团组织的出色表现,上海大学成为上海青年运动的中心和许多活动的策源地,使许多青年人才紧紧团结在党和青年团的周围,同时也锻炼和成就了施存统、邓中夏、张太雷、任弼时、关向应、恽代英、张秋人、贺昌等一大批党团核心和英雄人物。“大革命”时期,中国青年运动卓有成效,青年团作出了独特贡献。上海大学团组织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时代氛围,离不开其所在“红色学府”的熏陶,它的所作所为,完全符合党在革命运动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办学要求。1927年国共分裂,上海大学团组织不得不转入地下。  相似文献   

4.
搏在职场,大浪淘沙。每年有成批的年轻人迈人职场,可只有那些积极进取、勤学多问的人,才能吹尽狂沙始到金。搏在职场,酸甜苦辣。在职场中,既有辛辣、艰苦的经历,也有甜蜜、幸福的回忆,但无论甘苦,都是宝贵的人生经历和财富。不搏不精彩,搏在职场,搏出辉煌人生。  相似文献   

5.
夏爱华 《社区》2012,(21):57-57
人在瑞士,欧洲风情扑面而来。走在阳光下的日内瓦街头,心情惬意。这座美丽的城市,坐落在风景宜人的莱蒙湖畔。依山傍水,景色秀丽。英国诗人拜伦和雪莱都曾在这里居住过,写下了许多流传于世的诗歌。这里幽静、诗意、浪漫、美好。泛舟湖上,微风吹拂,无比舒畅。  相似文献   

6.
喜新厌旧,似乎是人的天性。中考作文,也是如此。但问题是,由于同是考生,其生活阅历、知识积累,对生活的认识也难分伯仲,因而在立意、选材上也很难得以新取胜。但如果我们在遴选素材过程中,在鉴别、比较、筛选、取舍、变换角度上等方面多一些思考,多动一些脑筋。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相似文献   

7.
林喧 《金陵瞭望》2007,(13):62-64
“先锋”,即先进、先行、走在前列。惟其先进,才称得上是先锋队。 先锋队员,必须走在人民群众的前列,必须走在历史和时代潮流的前列。我们的身边,有无数的先锋队员,如李元龙、张璟等,他们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无私奉献的杨秀兰、一心致学的王冰、桑榆犹美的王红兰……这里我w们选取的只是他们中普普通通的几位。  相似文献   

8.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具有广博的历史内容和厚重的文化内涵。他的浩然华章,激扬文字,纵横古今,将读者领引进五千年的生活情境中,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去感受冷暖,在阳光月色下去品味文化,在苦辣酸甜中去玩味人生,在清醒、冷静、理性的状态下去探索历史、国家、民族兴衰成败的因由所在。他启示人们,作为泱泱大国的中国文化,应该怎样在人格方位和地理方位上实现双向自立,怎样来批判地继承中外文化,怎样使中国文化在中华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三峡地区摩崖石刻以其自然、野趣的风格呈现在世人面前。从其生态分布特点看,或在溶洞里,或在浪涛中,或在悬崖上,或在峭壁间。正是这种自然、野趣、古朴、典雅的风格和独特的生态分布,使三峡石刻更加神奇诱人、情趣盎然、魅力无穷。  相似文献   

10.
杨支柱 《市民》2006,(6):63-63
我的居住理想,是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我希望我是真正的地主,在我的土地上巡视、种植和居住。我拥有自己的花丛、树林、池塘、山坡和篱笆。这无疑是一种奢侈的梦想,但我固执地以为,这才是诗意的栖居。有时,我会为自己设定—个最低目标,那就是拥有一个小小的花园,窗外种植着腊梅、桃花、梨树、海棠和芭蕉。在夏天,我能够倾听雨打芭蕉的声音;而在寒冷的冬季,坐在温暖的书房里,我将喜悦地看见腊梅在窗外的大雪里怒放,它的枝头一直伸向我的书桌,仿佛在触摸我的灵魂。  相似文献   

11.
藏家 邓茹斌     
《今日南国》2006,(15):70-70
桂林市税务部门干部,爱好收藏,主要收藏邮票、印花税票、奇石、门券、粮票和普洱茶等,尤其是在奇石收藏方面造诣较深。在十几年的奇石收藏中,共收集了几十个大类的石钟,且精品颇多,多次在全国性、地区性石展中获大奖和在许多奇石收藏报刊上刊载,并获好评。  相似文献   

12.
[导语] 一般而言,故乡就是自己的出生地——你曾在那里呱呱落地,跟妈妈牙牙学语,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感受过初次的激动,结识了最初的朋友,启迪了智慧之窗……故乡就是你的母亲,她教过你,呵护过你,可以说是你的根。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情感,它是人的出发地,也是人的归宿。因此,一个人拥有故乡,不仅是指具体的、有形的那块地域,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无形的寄托。随着社会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但是对一个人来说,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处,故乡都在他的心中,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由于这种特殊关系,故乡常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有时指的是同一个意思;在比喻的意义上,它们往往指向人们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3.
九九述怀     
本文作者李兆萱女士1906年出生,祖籍南通。她早年毕业于南通女子师范,后又在北京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就读,毕业后赴美国深造,获美国卡内基、美隆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大陆教育界任职,1949年8月随丈夫同去台湾,任台大教授,上世纪80年代初由香港去美国定居。李兆萱女士一生从教,无论生活在台、港,或是异国他乡,其拳拳赤子之心甚切,造福桑梓之情犹浓,80年代以来,先后在上海、南通等地设立教学奖学金,以激励学子勤奋上进,早成国家栋才。今年4月,适逢李兆萱女士99岁华诞,南通市领导专函致贺,在洛杉矾的兆萱女士欣喜之际,写下本文,以寄对家乡人情、山水、未来之感怀。  相似文献   

14.
有的放矢 加强指导 溧水县深入开展现代农民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永胜  许青 《金陵瞭望》2005,(18):51-52
近年来,溧水县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破解“三农”难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富民强县进程中,把现代农民教育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摆上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在明确目标、制定计划、强化考核的基础上,在全县农村区别对象,因人而异,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教育,不断提升参训农民创业素质,增强农民致富本领,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相似文献   

15.
《镇江社会科学》2006,(6):F0003-F0003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在正确领导下,全市国土资源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依法行政,积极参与调控,坚持改革创新,推进集约利用,在保障发展、保护资源、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相似文献   

16.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流个不歇”。作为教师应当让作文教学面向生活,让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活实践中观察、认识、体验,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平淡中寻找新奇,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在“润物细无声”中悟出作文的真谛一生活的就是精彩的,精彩的习作源自真实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副刊文风关系到报纸的读者量问题。“群众性、战斗性、文艺性、新闻性、知识性”的传统副刊文风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乃至今天,也还有着积极作用。但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仅仅固守传统的文风是不够的。社会在发展,文风需要改革,这种改革应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化、升华,做到生动、大方、鲜活,尤其要讲真、讲善、讲美,既讲究新闻、文艺、知识的结合,又讲究软、硬、长短、阔窄的尺度,以实现传统与创作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中华魂》2014,(14):6-7
2014年7月7日,在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之际,首都各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隆重集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为“独立自由勋章”雕塑揭幕,并发表重要讲话。他表示,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日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并强调,我们在这里为独立自由勋章雕塑揭幕,就是要缅怀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过程中英勇献身的烈士们,就是要缅怀为追求和平正义作出重要贡献的人们,告慰在那场战争中不幸遇难的同胞们。我们永远缅怀他们、铭记他们。  相似文献   

19.
佛塔是印度文化的一种文化观念和宗教观念在建筑形式和美学思想上的凝结,具体来讲有三套象征体系:宇宙象征、圣山象征、哲理象征。当佛塔进行跨文化的传播时,在文化互动中发生了系列变化,体现为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的新变与观念内容的重构,展开为一个多样性的文化与美学景观,佛塔传向南亚,在印度文化与南亚文化的互动中,在斯里兰卡、尼泊尔,突显佛像境界,在缅甸、泰国、老挝,佛塔主体由半球型启显宇宙境界,转成瓶钟形人间关怀境界,形成缅甸圣罐、泰国圣钟、老挝圣瓶的佛塔主体;在柬埔寨和爪哇,突出了须弥圣山境界。总之,佛塔在南亚,产生了不同艺术形式新变与各有特色的观念重构,生长出以塔、寺、山三个主要方向中的变化,并形成了各自的佛塔类型。  相似文献   

20.
从秦至清代的成都知府,其历任知府数量、官名,以及籍贯、科举出身、政绩等问题值得研究。在官名上,有守、太守、知府等的变化;在籍贯上,以宋为界,前后两个时期人员在南方几省中的分布特征明显;在科举出身上,明代知府中进士人数比清代多;在政绩方面,多数知府任职期间能发展经济,严格执法,勤政爱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