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和谐社会与利益整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利益发展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差距扩大化、利益结构复杂化、利益冲突明显化的态势.要建设和谐社会,须在公平公正原则的指导下,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利益整合机制,依法进行利益整合.  相似文献   

2.
徐雪梅  柳中权 《理论界》2007,(12):32-33
社会转型加速了社会分化和社会结构的变迁,瓦解了原有的社会整合基础,削弱了原有的社会整合力量,从而必然引起社会整合方式的变化。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改变传统的社会整合方式,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促使和谐社会运行的社会整合机制,充分重视中华文化在社会整合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4.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而其中最大的变化当属利益关系的变化,即原有的单一利益格局被打破,新的多元化利益格局已经形成,而由利益分化引起的利益矛盾也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人民内部矛盾中的主导性矛盾。为此,必须适应这一形势变化,对社会的利益关系进行协调和整合。而协调和整合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尽快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5.
孙肖远 《天府新论》2007,(2):100-104
社会和谐要求在社会上形成大致均衡的利益格局,不仅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大致均衡,也包括文化利益的大致均衡,因而我们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要注重文化利益的协调。由于文化具有多样性特点,不同层次的社会主体对文化都存在需求,因而文化利益协调应是全方位的,其主要包括国家文化利益协调、地区文化利益协调、民族文化利益协调和社会文化利益协调。  相似文献   

6.
多元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要求体现在社会经济生活方面就是要在全社会实行利益协调、利益均衡和利益共享。要达成这个目标,必须让我国目前客观上已经存在的多元利益群体依法实现充分有效的利益表达,从而制订合乎公平正义要求的社会公共政策,使我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群体都得到协调均衡的发展。本文在分析我国利益格局分化和多元利益群体形成的基础上,指出多元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与社会公共政策制定的紧密相关性,提出为构建和谐社会,完善利益表达的必要性与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社会的利益格局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人们利益关注的重心也从精神利益向物质利益转移,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发生了从"价值认同"向"利益认同"的转变。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决不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而是一个能整合不同利益冲突并把冲突控制在有序范围内的社会。一切社会冲突的根源,归根到底都与利益有关。能否发挥意识形态的利益整合功能,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具体来说,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发展,在发展中实现意识形态的利益整合功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价值导向的同时开展主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对话,在沟通中实现对多样利益的整合。  相似文献   

8.
陈琼 《兰州学刊》2007,(7):10-12,2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要现实课题,社会整合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力量,同时也是中国社会整合的核心力量.社会转型期,执政党面临社会利益分化、贫富分化和社会结构分化和思想观念多元化等多种挑战,必须不断进行思想理论创新,以利益整合为核心、以组织整合为重要手段,建构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9.
执政党是社会利益整合的关键力量。针对新时期利益分化不断发展,贫富差距拉大的现实,中国共产党提出一系列旨在促进利益整合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在实践上,大力改善和发展民生,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经过努力,使我国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差距不断扩大的势头得到遏制。但是当前利益分化的形势依然比较严峻,需要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强工资集体协商实效性,积极发展协商民主等方面进一步促进利益整合的发展,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论利益均衡与建设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展旗  杨平 《东岳论丛》2005,26(4):206-207
和谐是人类社会美好的追求。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共存、双赢是和谐社会的利益价值观,利益分配是决定社会和谐程度的基本因素,利益均衡制度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在当前社会背景和社会状况下,应大力开展制度创新以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新荣 《云梦学刊》2009,30(3):76-79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确定农村社会保障的“度”,并合理界定,妥善处理农村社会保障的突出矛盾,协调多方利益,齐心协力共建适应和谐社会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李高君 《云梦学刊》2007,28(3):78-7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内涵和要求就是利益协调,人民共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我们要在努力发展l产力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原则,加强制度、机制创新,加强政策引导,健全法律体系建立调动各阶层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利益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3.
黄甲喜 《云梦学刊》2006,27(2):28-30
儒家思想对当今中国建设和谐社会仍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要以科学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开展儒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张韬  张玉能 《云梦学刊》2006,27(2):89-92
实践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作为其哲学基础的美学流派,实践概念是其最基本范畴。从实践唯物主义及其实践概念出发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实践美学的中心研究对象。实践美学所研究和追求的审美关系,包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人与自我的三大方面,协调这三大方面,在实践(以物质生产为中心,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实践)之中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人与自我达到和谐,正是实践美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努力使我们民族和每个个体的实践达到一定的自由程度,使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人与自我建构起审美关系,也就为建构中华民族的和谐社会创造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邱荷 《云梦学刊》2007,28(6):45-48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就一直非常重视实现社会的和谐。但是,由于不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不同,所以,党的社会和谐思想也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充分了解党的社会和谐思想在不同时期发展的内容、特点,对我们正确、全面把握现时期党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6.
略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大学校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谭先锋 《云梦学刊》2005,26(5):103-10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高校要做好六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二是要积极推进民主治校;三是要切实做到强化规范管理;四是要大力加强师德建设;五是要不断改善校园环境;六是要全面搞好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17.
邱荷 《云梦学刊》2010,31(1):85-88
全球化的发展给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和谐社会的建设则提高了中国应对全球化发展的能力.使中国能充分分享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好处。因此,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必须立足于全球化的背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全球化提供的各种有利资源。  相似文献   

18.
禹辉煌  甘向阳 《云梦学刊》2005,26(4):113-114
数学教育的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整合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是人全面发展,更好适应社会的需要;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钟娅 《云梦学刊》2005,26(6):138-139
创建和谐图书馆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内容包括外部环境、内外之间、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创建和谐图书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科技、服务、人才及法制建设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构建视野中的高校贫困生精神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敖洁  陶传谱 《云梦学刊》2009,30(4):121-123
高校贫困生的精神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贫困生的精神教育旨在通过对贫困生精神世界的改善和充盈,促进其精神世界发展,提升其精神生活质量,实现贫困生的自身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高校贫困生的精神教育不仅应包含与一般大学生相同的普遍性精神教育,而且应包含专门指向高校贫困生的针对性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