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业结构的发展关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全局,西方经济学家关于产业结构演进有许多论述,但他们的论述多是基于西方发达的市场体制情况,因此忽略了政府行为对产业结构演进的作用。本文依据基本的产业结构理论研究政府行为对于产业结构演进的作用,分析政府行为主要通过经济机制、需求、供给等影响产业结构演进,指出在不同发展阶段,政府行为的侧重点不同。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探讨当代产业结构变动的一个重要层次--国际区域产业结构的整体性演进问题。作者从简评该领域前人的理论研究特点出发,界定了国际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整体性演进的内涵;然后着重从理论上揭示了当代国际区域产业结构整体性演进的实质、动因和机制等,并以东亚为例证作了实证分析和定量验证;最后联系中国在新世纪中实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时需关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如何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把握其动力机制,揭示其内在机理和演进趋势是当前产业结构研究的热点问题。针对产业及其动力因素所形成的复杂系统所具有的多维性、多层性和多属性特点,运用超网络工具构建了"产品—技术—资源"超网络。经分析表明,演进的内在机理在于技术知识和资源信息在超网络中的流动。进而提出了技术和资源对产业结构演进的贡献广度和贡献深度以及产业结构演进对技术资源的需求广度和需求深度,分别实现了对超网络中三层网络的加权,并运用该网络分析了生态产业结构演进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4.
中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经济潜力巨大。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产业结构演进形成了良性的互动机制,但对其与内陆产业结构的研究不足。论述海洋经济与内陆产业结构演进的作用机制,并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实现海洋经济与产业结构演进的脉冲响应分析,得出海洋经济的发展短期内会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长期内第二产业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不断提高。结合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影响、彼此作用,两者协调与否,对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合理转移有着重要影响作用。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总体趋向合理,但也存在就业结构演进滞后于产业结构演进的问题,可以从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完善劳动力转移机制等途径进一步提高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主导产业选择是当前产业政策研究中的难点。产业结构的发展具有一般的规律性,研究产业结构发展的阶段和规律性可以为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产业结构演进的阶段在时间上具有继承性,在空间上具有并存性。产业结构演进的这种规律性,要求人们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必须同时兼顾产业结构演进的阶段性和并存性。需求、供给和国际贸易,是影响产业结构的三大因素,对主导产业的具体选择应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是互为影响、相互促进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能带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能推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在分析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进相互作用机制的理论基础上,对东北地区1952-2007年城市化发展与产业结构演进过程进行了特征分析,通过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分析方法考察了城市化与代表产业结构演进的工业化和服务业发展之间的长期机制,并进一步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服务业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远大于工业部门,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并没有完全支持产业结构演进推动城市化进程的理论假设,却支持了城市化对产业结构演进过程具有重要作用的理论假设.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民族地区许多县在编制国土规划和研究经济发展战略时,已经注意到调整产业结构这一深层次的问题,并已付诸实施且收到一定效果。为了概略地认识这种趋势,本文试图从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出发,来考察民族地区县的产业结构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基本变化,并就县产业结构今后的演变方向和转换目标作一些初步分析。一、结构高度有所提高所谓结构高度,是指某一区域产业结构在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序列顺向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产业结构转型的新常态时期,深刻认识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之间内在协同发展规律对库区产业结构升级与城镇化发展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以重庆市范围内库区12区县1987-2014年年度数据,基于误差修正的Johansen协整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考察库区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互动机制.结果发现:三峡库区的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发展之间具有稳定的互动协调关系,产业结构演进促进了城镇化发展,服务业对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小于工业;城镇化推进了产业结构演进,促进了工业和服务业产值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作为我国重要的重工业省,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过程在老工业地区转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针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是多因素变量的特点,文中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计算了各产业就业人数、总就业人数与产业结构系数的灰色关联度,就计算结果分析了辽宁省1980-2009年间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变动与就业结构变动的关系,揭示了辽宁省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及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就业结构转变滞后于产业结构转变的事实,并提出促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人口产业结构的演进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经济从传统结构向现代结构发展的过程中,随之出现了劳动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现象。研究和揭示两者之间的变动规律,对于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口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口产业结构变动的共同趋势和不同特点人口产业结构是指经济活动人口在不同产业部门中就业的数量比例,它是随着一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变化的一般趋势是: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劳动人口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  相似文献   

12.
对人力资本积累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然后利用人力资本外部性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以福建省为研究区域,揭示了人力资本积累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力资本要素在产业结构演进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产业升级一般通过技术进步和分工演进两条路径展开,利用贵州省1978-2010年的统计数据实证研究分析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3个重要因素,发现:技术进步、PGDP、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与产业结构层析系数之间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这表明技术进步、交易效率所引致的分工演进均能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目前,与发达省份相比,贵州省仍面临农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竞争力不强,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的困扰,根本原因是技术落后和分工层次低。鉴于此,建议贵州省尽快制定和完善促进技术引进、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的机制,破除阻碍和制约分工扩展的一切顽疾积弊,努力解决制度缺失和体制障碍等突出问题,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和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提出现阶段我国产业调整应以农业、建筑业、纺织业、汽车业、旅游服务业等作为主导型产业,同时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考察1987-2003年间新疆产业结构的演进, 分析了新疆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以及新疆与全国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提出了依据新疆区域优势,调整产业战略,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入世对中国产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演进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就中国入世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注重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包括产业国际化与民族产业发展的关系、产业结构高度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关系、市场推动与政府主导的关系等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和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提出现阶段我国产业调整应以农业、建筑业、纺织业、汽车业、旅游服务业等作为主导型产业,同时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和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提出现阶段我国产业调整应以农业、建筑业、纺织业、汽车业、旅游服务业等作为主导型产业,同时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  相似文献   

19.
在产业结构裂解(Disintegration)背景下,基于Jacobides(2006)的结构优势(Architectural advantages)理论,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方法,重点考察了在中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中的一个汽车零部件企业——A公司的成长过程,探讨了在产业结构裂解背景下企业结构优势演进路径r问题。通过深入研究该企业的历史发展、企业能力和企业边界的演进过程,我们发现,产业结构的裂解过程为企业的创新进入创造机遇,而产业链环节的创新进入与企业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协同演进的过程,最终实现组织边界的演进,构筑企业的产业结构优势。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论述人力资源管理中领导的本质,揭示领导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地位。领导机制的两种主要作用:一是决策作用,核心是要抓住在特定的情境下,做该做的事,把握高瞻远瞩,看大局的决策能力;二是用人,即主要解决的问题是用人的根据是什么,人指什么人。探讨领导是通过什么样的整合活动使作用得以发挥(包括领导的管理思想和行为这一直接性活动),以及利用文化资源、制度资源这一间接性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