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维新反思论     
<正> 戊戌维新已经过去九十周年了,但它的影响至今还存在着,并在九十年来不断牵动着人们的思考.人们对它时或毁之,时或誉之,时或抑之,时或扬之.毁之、抑之者以其改良、软弱、反对革命;或以其过激、虚矫、叛逆.誉之、扬之者以其革新、启蒙、解放;或以其执中、纯和、渐进.要之,国内对戊戌维新的褒贬,多以时流为转移.时流尚贬,则一人贬之,众人斥之;时流尚褒,则一人歌之,众人和之.歌之、和之者,当然持之有据,言之有理.贬之、斥之者,亦非徒托空言,毫无凭藉.今是而昨非,昨非而今是,孰为公论?拙意以为,对待这一历史事件,决不可各执一端,就事论事,而应从中国近代史的大趋势中和具体历史条件中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人们常常把伦理与道德混为一谈,把二者都归结于规则。比如,在我们的词典或者教科书中就通行这样的表述:“伦理,就是人们在相处中的各种道德准则”;“道德,是指调整人们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毫无疑问,伦理、道德都与规则有着密切...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不断抬高通俗小说的地位,使其与新文学的"雅"小说相提并论,以改变过去那种无视通俗小说的文学史格局.然而,从雅,俗角度叙述现代中国小说仍值得商榷:从起源上讲,小说具有俗的特点,并非雅文学;在新文学发生之初,倡导者看重的本就是小说"通俗行远"的特点,并未赋予小说以"雅"性;后来在批判"鸳鸯蝴蝶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为人生"还是"消闲"作为评判小说雅俗的人为标准,而这一标准在逻辑上是反小说性的,且不符合现代小说创作史实.所以,今后应破除雅俗二元论,审慎考虑现代读者阅读接受情况,重新遵选作品,编纂新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相似文献   

4.
艺术审美是一种发现性的思维;艺术发现促成了审美对现实的反思;艺术反思总是包含了对现实的针吸,因此是一种需要勇气的文化批判;艺术发现增强了审美的效果,突出反映了艺术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对劳动教养废除论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劳动教养问题,有一种意见是主张废除之。这种主张忽略了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情,忽略了我国法制化的形势,忽略了法制成本观念。从劳教工作发展实践来看,劳教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预防和矫治轻微违法犯罪人员的特殊措施,是不可替代的。劳动教养制度只能是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完善,而不能废止、中断。  相似文献   

6.
吴正荣 《船山学刊》2008,(2):100-102
老子首先通过对战争瞬息万变场面的反思,悟解了与人类社会时阎参系迥异的“道”的时度,同时在“道”的时度中,生发了他对人类生命瞬息短暂的感慨,制定了生命最为可贵的幸福原则。为此,老子发出“无欲”、“无为”等响彻天地的呼唤;必须去除过分的“私心”,必须树立“道心”的绝对权威,要“以道制欲”。切不可“以欲制道”。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永远告别战争,才能避免为自己所创造的文明异化,才能最终建立充满真诚与和谐的幸福家园。从而也为我们展示了他的历史反思之路。  相似文献   

7.
哲学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其特殊性在于,它是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从根本上说,就是思维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来思考。这种思考,即思维对存在的“反思”关系,构成了人类思想的哲学维度。而后思、纯思、本质之思和批判之思是哲学反思思维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失败之后,许多参加者都对它进行了反思。而反思的角度不同,往往得出的结论不一样,甚至对这些人后来人生道路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如孙中山、章炳麟、吴玉章、胡汉民等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他们反思之后,选择了各自不同的人生之路。作为辛亥革命的一般参与者的鲁迅,也以其特有的文学的方式对这场革命进行了反思,并在反思的过程中,寻找和摆正了自己人生道路的坐标。因“小康堕入困顿”的家庭背景,少年鲁迅形成了一种冷静多思的性格,从而他在成年后便开始背离传统,“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生。他求学于洋务学堂,继而东…  相似文献   

9.
反思美学中的实体论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海静 《学术研究》2002,(11):113-118
本文首先介绍了实体论思维的起源、特点以及它在理论思维上容易造成的几个误区 ,然后分别从理论形式、实践观、人学观和历史观四个层面进一步指证实体论思维在传统实践论美学中造成的一些失误。它们包括 :(1)理论范畴和命题与感性实际的脱节 ;(2)忽视感性的本体论意义 ,把客观规律实体化 ;(3)强调能动性而忽视受动性 ;(4)历史评价尺度的模糊。由此 ,本文认为 ,只有逐步克服这些思维弊病 ,才能真正实现传统美学的现代革新。  相似文献   

10.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它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及整个教育理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但是,现实中教学反思尚没能成为每一个教师必备的素质。教学反思在我国还不普及,大多数教师对反思还缺乏明确的认识,有的将反思与教学总结等同,有的则认为是工作总结,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教师反思的积极性和效果,因而要促使教师自觉、有效地进行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11.
由幽默写家到人民艺术家,老舍一生的创作显然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成熟的过程。在创作上,老舍始终未脱离他所熟悉的城市平民题材,由早期对这种题材的简单展现到其幽默成熟后的正确表现,再到解放后对北京新市民的歌颂,反映出作家对于文学外部环境的自觉以及对于题材认识的深化;艺术上由伤于滑稽到幽默再到现实主义的严肃表现,反映出老舍市民题材作品发展的过程。30年代老舍的文艺自觉表现为创作上的积极参与和理论上的自我消化。理论修养体现于创作之中,表现为幽默的成熟和题材的扩展深入与典型化。30年代老舍文艺自觉的主要内容是对于自我创作活动的认识和反思。回国后,老舍很快进入了社  相似文献   

12.
论社会自我反思的三种形式赵泳按照马克思的说法,社会是主体的存在形式和存在规定,“在理论方法上,主体,即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39页)。近年来国内兴起的社会认识论研究,正是以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为根据,强调社会总体通过人们认识社会的活动...  相似文献   

13.
对文学主体论的学术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纪人 《河北学刊》2005,25(1):142-147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文学主体论虽然客观上对庸俗社会学和机械决定论形成了冲击,但从学术上反思,它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从主、客体辩证关系看,创作主体只有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才可能成为主体,但主体能动性也只有顺应客观规律或荧的规律时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对象主体"的提法和"实践主体性"与"精神主体性"的区分都是不确切的。人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主体,作为主体的人性也不是抽象的、凝固不变的。只有建立人性的历史观,才谈得上解释人的主体性。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主体论基本上是从原子式的人出发的,以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为思想武器,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呼唤人道主义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人道主义不是医治社会百病的灵丹妙药,离开根本问题去抽象地谈论"人类之爱"更是苍白无力的。人道主义的范型结构以一种普遍的人的本质为基本前提,是"性本善"的主体经验主义,其实主体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建构物。在肯定人道主义反封建精神的同时,需要批判其二元论和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4.
对九十年代古文论研究反思的检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勇 《江淮论坛》2001,(3):86-93
本文检视了九十年代的古文论研究反思 ,从对近百年古文论研究史的回顾、对古文论作为学科性质的思考、对古文论研究价值的定位、对研究方法的探索等方面予以简略分疏 ,并着重对围绕“古文论的现代转换”所展开的争鸣进行了述评。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集中梳理九十年代以来学界对古文论研究的反思 ,使学界关于二十一世纪古代文论研究方向的诸多设想突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鼓吹“意识形态终结”论,从贝尔的“意识形态的终结”到熊彼特的“趋同论”;从尼克松的“不战而胜”到布热津斯基的“大失败”;从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到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西方学者先后掀起了“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究其缘由,科技革命与全球化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西方学者倡导的“普世价值”削弱了人们的意识形态观念,而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兴衰则成为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兴起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16.
张琼 《云梦学刊》2013,(4):104-107
中国近代史上危机四伏,爱国诗人对祖国的出路进行了空前理性的思索。鸦片战争时期的诗人把战争的失败归结为官员的腐败无能;改良主义时期的诗人对统治者进行抨击的同时,依然寄予厚望;民主革命时期爱国诗人则提出了开发明智、推翻清朝的设想。从不同时期爱国诗人对时局的反思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在历史的重重迷雾中艰难行进的过程,构成近代诗歌别样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颜水生 《宁夏社会科学》2010,(5):152-156,172
在政治、权力、知识、道德等各方面因素的合力角逐下,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与写作的历史发展表现出两次明显的转向,第一次是肇始于1980年代中期的审美转向,第二次是肇始于世纪之交的“历史化”转向。两次转向都为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当代文学学科的知识建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齐鲁文化研究,在改革形势的推动下正向深入发展.它不仅表现在山东地方刊物特辟栏目,进行专题讨论,而且表现在一些中央刊物上也发表有关文章,表示重视,这是标志学术繁荣的可喜现象.为了促进研究,开展必要的争鸣,笔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有关论点提出一些切磋,希望能够得到持论同志的指教.一、尊贤与亲亲根据有关文献的论述,齐鲁两国的建国方针是迥然不同的,即太公治齐奉行尊贤尚功,而周公治鲁奉行亲亲尚恩的方针.这两种具有对立特点的方针,发展到春秋中叶导致了齐强鲁弱的后果.这一现象引起不少人的注意.有些同志以两种文化路线的发展和影响为题,对它进行反思,试图为我国当前的改革开放提供历史借鉴.可是,由于他们对尊贤与亲亲这两种社会机制的了解,是从我们今天的价值取向出发  相似文献   

19.
近代刑法旧派与新派在犯罪本质方面因其重点不同,因此在刑事责任的认定上,存在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之争。但客观主义绝不等同于“客观归罪”、主观主义亦非“主观归罪”,两者在认定犯罪方面实际上都是主客观相统一的,理论之争实在大可不必。  相似文献   

20.
自启蒙运动以降,技术开始真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技术在进步的过程中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对新技术的抵制与反抗往往出现在许多时期和地方,却似乎在很大程度上被我们所忽视了。文章对技术抵制的各种原因予以分类,通过哲学反思试图说明:在历史上,技术进步的抵制已经是一种一般现象,技术发展史是技术进步与抵制的斗争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