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审美教育的本体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涧 《阴山学刊》2002,15(1):88-91
人的美感价值并不是审美教育的本体价值。审美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实践活动 ;满足个体审美需求 ,是审美教育价值的重要标志 ;对个体审美经验的尊重 ,体现了审美教育的价值取向 ;构建完美人格 ,是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立足于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的两极 ,经过具体活动 ,逐步接近于完美人格这一最佳交汇点  相似文献   

2.
审美教育是美学走向社会生活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审美教育的实施对于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育的独特价值在于它侧重于以美的规律塑造人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将人引入一种新的人生境界,而目前美育的这种独特价值还只是停留于审美教育的理论内容中,在审美教育的实践环节中却并未得到完全体现。造成这一状况的症结就在于,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3.
人生论美学揭示了人生与审美之间相互建构的人文关系:人生是美或者审美的前提,美是人生的一种升华。这既是美学发展规律的要求,又是人生发展进程中特定审美需求的体现,其时代诉求就是美学朝向人生的回归。审美教育是一种人生教育,人生论美学理应成为其理论基础;同时,审美教育也是美学向人生回归的路径之一。人生论美学对于审美教育的启示,既在于从现世人生升华出审美胸襟,更在于以审美胸襟纯洁化、高尚化了的人生态度去观照现世人生,从而确立起主体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4.
朱平珍 《云梦学刊》2003,24(4):55-61
与有的思想家把“思想”视为头脑中的冥想不同,苏格拉底与孔子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他们的思想成为他们人生的“脚本”,他们集“编、导、演”三位于一体,不仅以审美的方式追寻人之为人的美,而且以审美的方式把自己塑造成独特的“人”的艺术形象。这种对人自身之美的塑造,是怀着一个艺术的目的,以追寻中的人之美为尺度,将现实的人生改造成艺术的人生,将普通的常人提升为独特的艺术品,从而使他们的人生具有了永久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郝建东 《理论界》2006,42(2):140-141
审美教育通过对个体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审美境界的塑造,实现个体人性的全面发展。审美教育的自由超越的教育本质、净化和塑造生命情感、提升人生境界的审美功能都使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尤其是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的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论人生价值     
人的价值与人生价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流行的人生价值概念内含着逻辑矛盾.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自我价值和人生的社会价值,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由此就使人生价值的本质在于使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个体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肯定具有必然性,然而有盲目和自觉之区分.自觉的人生价值肯定使个体能自觉地对待人生中的痛苦和逆境.人生价值的自我否定总与盲目性联系在一起,其极端体现就是自杀.自杀是一个悖论.珍惜生命,没有任何理由把自杀上升到精神崇拜的高度.人总是由自己来选择自己的行为,决定了人总处在自我塑造之中.人生自我塑造既发生于社会又影响于社会.人生的审美境界来自人生艺术化的自我塑造.  相似文献   

7.
从全真与禅宗看中国宗教思想的审美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真与禅宗是中国佛道二教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流派,其思想均表现出明显的人生审美化倾向,这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以人之“心性”为核心,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流露出审美人生的本质特征;(2)淡化神性,肯定现实人生,高扬人的主体性,是审美精神的彰显;(3)主张此岸超脱,在凡尘俗世中修炼得道,在此岸中获得个体的生命自由和心灵解放,体现出强烈的人生审美化特点。基于全真与禅宗在中国宗教中的地位,其宗教思想的审美化倾向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对二教的研究可作为揭示中国宗教审美人生化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德性审美文化的人性论基础与审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性本是中性词,但一般用作褒义词.德性作为人的道德品质已历史地被赋予了"善"的内涵.正是这特定的善的内涵才使德性具有了审美的意义.东西方不同的学派、不同的人对德性的善恶看法不同,而且有人对两种对立的德性也不绝对地归之于善或恶.德性的善是超越动物性的肯定性的人性、肯定性的人生境界.符合人性又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善是德性伦理文化审美性生成的依据.在现实层面上,德性主体对德性伦理的审美选择、建构和实践才是一个非常实际而意义深远的问题.呼唤和建构一种新的德性审美文化,无疑是历史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音乐作为人类的精神创造物,具有政治、宗教、认知、教育、商业、娱乐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不仅取决于音乐本身的审美品质和审美价值,而且取决于音乐审美主体的个人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意识形态、国家意志、人生体验、音乐审美能力等,其走向与现状决定着音乐功能实现的深度和广度,也决定着音乐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文艺审美离不开生活的对象化。具有久远文化历史的民俗,因其反复呈现的惯制形态,即博大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最有审美价值的创作对象。尤其是以个体为中心的人生礼仪和信仰民俗,更因其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寻,而成为文艺民俗审美的天然“原型”和“母题”。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人生民俗的出现和“阴阳转换”观念的形成,实质上反映了人类对生命不死并万代传承的心理企盼。它表明了人类对生命悲剧的意识和超越此悲剧的世俗努力。正是在这一点上,民俗与艺术构成对人生悲剧的超越的同构契点,成为艺术家对人生民俗特质审美认知的导人…  相似文献   

11.
对宗教境界与审美境界的比较是宗教与审美的基本内核与最高追求的比较。宗教与审美都是对人的生存的关切 ,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 ;同时 ,它们在显示出人的本质的超越性上也有着一致性。宗教境界与审美境界都是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2.
实践转向对审美教育的影响特别巨大,因为审美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创造实践和艺术创造实践.实践转向将使审美教育由意识形态教育转向审美实践教育,转向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活动本身.审美教育的实践分析将由学校教育转向社会教育,不仅关注审美教育的学校实践,同时注意家庭和社会的审美教育实践.审美教育的实践分析还将由感美美育和立美美育的实践分析转向创美美育的实践分析,不仅培养和丰富受教育者的审美感受、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审美意识,而且培育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创造美和艺术的技能、技艺、技巧,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中培养和造就审美的人.审美教育将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自由创造性过程中培养和造就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3.
梁实秋的人生历程展现了他独特的审美生存观.在他的生存实践中,时间意识与饮食体验强化了儒家生命伦理的诗性内涵;幽默态度和超脱精神确立了独特的人生审美观照,最终形成合德、素朴的人生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4.
从古至今,儒家乐教观念对中国人的政治、道德、艺术、人生及其审美观念产生着深远影响,这成为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组成部分.儒家乐教从不把音乐视为纯粹满足口腹耳目等感官欲望的手段,而视为实现政治安定平和、培养人的高尚道德及审美人格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爱伦·坡的宇宙观及其审美内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作家爱伦.坡以诗意的宇宙观同其审美诗学观以及艺术化的人生观互证互释,以审美方式勾勒了一幅人与宇宙的生成和演化图景,审美成为其艺术观和宇宙观的交汇点,想像构成了他的宇宙观、文艺观和人生观的审美方法论,艺术论及人生论则成为其宇宙论的最终落脚点,从而构建了诗与宇宙两相应合、人与宇宙审美交互的总体艺术架构。  相似文献   

16.
审美价值观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实现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培养是落实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新时期教育使命的有效手段.文章讨论了大学生审美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意义,分析了新时期大学生审美价值观教育存在的困境,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强化顶层设计,发挥主流文化对审美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高校加强教学,采取多方措施助力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塑造;发挥家庭功能,提升认识并优化家庭审美价值观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由<李岚清音乐笔谈>一书的出版,谈到我国目前人文教育、艺术教育、美育等相关问题.落实到美育上,本文认为,美育的根本在于提升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或者如黑格尔所说,具有令人解放的功能.美是对人们自身高尚情操的召唤,引导人们去追求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爱的人生.  相似文献   

18.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不仅一生酷爱音乐艺术,而且非常重视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等教育主张和育人宗旨.学习和研究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对抵制庸俗、低俗、媚俗音乐之风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通过对孔子提出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以及“尽善尽美”等审美准则及审美理想的简要论述,旨在引发人们对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陈国华 《中州学刊》2006,(3):252-254
豫剧对于新的表现手法的探索应该以观众的审美心理、审美需求作为革新的依据。因为,失去了观众就意味着豫剧生命力的枯竭。观众的审美需求包括审美期待、审美联想、审美接受等方面。为振兴豫剧艺术,一方面需要豫剧艺术本身努力缩短与观众审美需求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又需要对豫剧观众进行必要的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20.
人类对现代设计审美性的心理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炅 《云梦学刊》2003,24(5):72-73,128
现代设计的审美性不仅是人类的一种心理需求,而且现代设计在其发展过程中,从没有停止过对审美性的追求,因此,研究其审美价值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