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新与流弊:千年科举制度面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清廷诏准。故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一切士子皆由学堂出身。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制废除已经一百年了,关于科举的功过是非至今仍莫衷一是。与以往所不同的是,当今学者对科举制的研究已经超越科举制本身,向着科举对中国古代社会和历史的影响、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乃至科举众多的具体分支方面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拓展。我们这里所推出的三篇文章,就是这一研究的最新体现。  相似文献   

2.
科举选官与胥吏政治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清廷诏准。故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一切士子皆由学堂出身。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制废除已经一百年了,关于科举的功过是非至今仍莫衷一是。与以往所不同的是,当今学者对科举制的研究已经超越科举制本身,向着科举对中国古代社会和历史的影响、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乃至科举众多的具体分支方面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拓展。我们这里所推出的三篇文章,就是这一研究的最新体现。  相似文献   

3.
<正>科举制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因其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选拔官员,所以叫做科举制。科举制开创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被废除,经历了1300多年。科举制对  相似文献   

4.
中国对日、韩、越三国科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举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东亚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历史上日本曾在公元8—10世纪一度仿行过科举,取士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四科和医、针等二科。韩国(朝鲜)历史上的科举是中国域外实行科举制最长、也最为完备的科举,是中国域外科举制度的典范,韩国历史上科举的地位甚至不亚于科举在中国社会上的地位。越南是东亚三国中最迟实行科举也是世界上最晚废止科举的国家。历史上东亚诸国的科举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从属于中国科举的。东亚国家效法中国建立科举制,有力地促进了本国文化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举取士制度创立于隋代,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明确谕令停止科举,推行学校教育,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终被废除。科举制度在唐宋时期得到逐步完善,“重文轻武”并成为宋代的基本国策。在徽州,宋以后儒学的兴盛,使的府学、县学、书院及私学发达,徽州科举入仕蔚然成风,科举及第的人数众多,据有关资料统计,徽州在明清两代进士近千人,历代状元有24人之多。  相似文献   

6.
论科举制的完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0 5年中国废除了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科举制的最终废除 ,并不能因此否定科举制长期以来的合理性。科举制的废除过程 ,是由废八股、设特科、建立新式学堂等几个步骤完成的。这个破立的过程 ,是中国近代化过程的有机部分。正是在近代的历史背景下 ,中国的知识体系和人才观念才最终完成历史性的突破 ,即完成了道德人才到技术人才的转变。对照科举制的完结线路 ,反观科举制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意义 ,以及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也是一个有价值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主持人的话从某种意义上说,2005年是中国学术界的“科举年”。今年,不仅许多刊物开辟了科举百年专栏、发表众多论文,而且还将出版第一部科举学专著《科举学导论》;不仅在大学中首次开设了“科举学导论”的课程,而且还将于9月2日这一科举百年祭的日子,在厦门大学召开“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届时将有海内外众多历史学、教育学、文学、政治学、社会学的学者,以及文博界、考试管理界研究科举的同仁参加这一盛会。废止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废科举后,深谙社会进化和世事变迁的严复曾说:“不佞尝谓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  相似文献   

8.
王毅:2005年之中,一个很值得纪念的日子,就是废除科举制度一百周年。科举被废除虽然已经整整一个世纪之久了,但是它的影响、它给中国历史留下的许多值得思考之处,这些东西的意义还远远没有消逝。所以恰逢这样的时候,我们似乎可以就科举制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以及科举制度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关系做一点讨论。王学泰: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在这个题目之下,有些什么值得今天特别回味和深入认识的问题。科举之废与晚清局势王毅:现在人们对于科举和科举时代的教育与考试制度可能已经感觉十分遥远。举一个例子,汪曾祺先生在1957年发表一篇介绍国子监…  相似文献   

9.
科举制度的废止已有一百零几年,中国人从激情的批判开始走向理性的判断。历史上存在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对其功过得失,人们的评价由片面逐渐转为公允,为科举平反的呼声也日趋强烈。当普通民众对渐行渐远的科举制日益生疏时,学界对科举的研究却从冷寂走向热门,  相似文献   

10.
晚清科举制的改革与废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清科举制改革是当时社会改革的焦点问题 ,在当时及以后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悠久的抡才大典 ,晚清对其改革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 ,从初期妥协的渐变改革到后期的激进改革 ,其间充满了矛盾和斗争。但是废除科举制的深化改革却是大势所趋 ,不可逆转 ,科举制的废除属历史之必然。然而 ,它却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 ,为什么科举制不能以渐变的改革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得以保全 ?是什么原因促使朝廷最终作出决断废除了这样的国家大典 ?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具有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必不可少的政治制度,清代延续了这一制度。入关前,皇太极改变努尔哈赤轻视文人的政策,以文治天下,大兴科举,分别在天聪八年(1634年)、崇德三年(1638年)和崇德六年(1641年)举行了三次考试,史书中也留下大量科举取士的记录。作为满洲的重要同盟者——八旗蒙古,也曾积极参与科举。许多底层的八旗蒙古人,凭借科举博取功名,并顺利的入仕。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上半叶,在废止科举制的激愤余绪中,科举研究总体上而言比较薄弱,迨及建国直至文革期间更加被边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举研究日渐升温,科举学理念、为科举制平反的理念相继出现,这既是学术研究走向文化自觉的必然结果,也是文化自觉的一种典型表达方式。科举学的正式出场为科举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平台,有助于科举研究走向更深层次的文化自觉,从更为宏观的视野来看则有助于理性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科举制的衰落和制度化儒家的解体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制度化儒家是传统儒家的基本存在方式。本文从讨论科举制与制度化儒家的关联入手 ,分析了科举制度在儒家制度化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近代以来科举制的衰落对制度化儒家的影响。指出人口的压力、国内的社会动乱、科举体制的恶质化 ,导致了儒家与权力和“真理”的联系逐渐松散 ,而新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与儒家教育观和人才观之间的根本矛盾 ,使得科举制被最终废除 ,制度化儒家也就此逐步走向解体  相似文献   

14.
隋朝科举制形态探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举制是中国中世纪史上的一件大事 ,影响中国历史长达一千多年。本文针对隋朝科举制发育的具体形态 ,作四个方面的总结 :(一 )隋朝科举制发育的具体历史背景与过程 ;(二 )隋朝三种常科 (秀才、明经、进士 )的历史考察 ;(三 )隋朝科举制结构考述 ;(四 )简评隋朝科举制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经济特科,是清末科举中特设选拔“洞达中外时务”人才的科目。它倡之于光绪戊戌,举之于光绪癸卯,是当时科举改革中的一件大事。但由于事后不久科举被废除,清政府亦迅速走向覆亡,故而此举一直未能引起史学界的重视。笔者认为,清末经济特科,是近代激烈的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在文化教育领域里的突出反映,是中西文化冲突和交流的产物。它的提出到终结的全过程,反映了近代中国文化教育发展的趋向。虽然它对清末社会的影响不大,但对当时中国新学风的兴起及新式学堂的设立,却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在以往中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 ,介绍新发现的近 5 0种 1 870年以前记载有关中国科举的西方文献 ,指出到 1 9世纪中叶 ,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已为欧洲知识界普遍知晓。史料明确说明英美等国建立的文官考试制度曾受到科举制的启示和影响 ,科举西传说可以确立。科举制的“公平竞争、平等择优”原则是其被西方借鉴的根本原因。科举考试西传欧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进程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王毅:2005年之中,一个很值得纪念的日子,就是废除科举制度一百周年. 科举被废除虽然已经整整一个世纪之久了,但是它的影响、它给中国历史留下的许多值得思考之处,这些东西的意义还远远没有消逝.所以恰逢这样的时候,我们似乎可以就科举制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以及科举制度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关系做一点讨论.  相似文献   

18.
徐萍 《天府新论》2009,(4):125-128
科举制的兴与废都有其历史必然性.试图将现代科学纳入到科举框架的本意反而最后颠覆了框架本身;科举与科学并非天然对立,科学的原意实为科举;废科举兴新学的背后反映的是绵延几个世纪的思想变迁.只有厘清科举与科学的复杂关系,才能够认清中国选才制度的发展脉络并深刻理解中国社会思想的现代转型.对科举的批判和对科学的崇尚都需在一定的理性限度内.  相似文献   

19.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制度,可以发现, 科举是其中历史最久、变化最小却又影响最大的一项。自隋朝科举建制至今,它一直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这一制度得以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它具有“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精神。我们知道,科举制  相似文献   

20.
徐国荣 《学术研究》2000,(1):124-128
如果说光绪三十年清廷的颁诏正式废除科举,造成了“士人”阶层的解体,那么,其后不久的白话文运动则使古代文学失去了显学地位。时至今日,古代文学研究的传统虽然一直不曾断过,但其地位的边缘化却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古代文学研究者,对边缘化的事实是应该正视的,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