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林威 《东岳论丛》2004,25(3):133-135
金元易代之际,山东东平继承了金代学术风尚,成为北方的重要学术中心.元统一中国后,随着南宋理学在北方的传播,东平学风发生了向理学的转向.造成这一转向的时代动力是儒学在元初丧失文化核心地位而引发的生存危机.以延重开科举为标志,在尚文章的文士和重德行的理学家共同推动下,理学在元代完成了官学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东平文人群体,在金元时期表现十分活跃。他们在元好问的影响下,积极开展兴学事业,在历史上有很重要的意义。兴学事业,重点在于兴办学校。东平文人对此十分重视,身体力行,为当时培养出大量的人才,对元初文治局面的形成,立下了汗马功劳。制作礼乐,是东平兴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东平最早使衰亡的礼乐集中振作起来,礼乐的振作,兴盛,既引导蒙古贵族逐渐从草原游牧民族的落后状态中摆脱出来,又使传统文化得到不断的延续和流传。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精神,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凝聚力、推动力,激励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其中,东平文人积极兴学所作出的一份努力,是不该忘记的  相似文献   

3.
元好问在东平的交游、执教活动 ,不仅推动了雅俗文学的交融 ,开启了元明清俗文学发展的新风 ,而且培育了大批的元初栋梁之材 ,推动了以儒治国的进程 ,推动了元蒙上层建筑的发展。元好问在东平的活动对金末元初的文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股东平等是各国公司立法的基本原则,它是一个“三维”或“多维”概念,它从主体角度界定平等,进而要求实现实质的、具体的平等。我国股东平等制度的长期缺失曾引发公司实践中资本多数决原则的滥用和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尴尬;新修订的《公司法》实现了股东平等保护的巨大飞跃,但其制度设计仍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虽然蒙元时期战乱频仍 ,元代散曲杂剧却诞生并繁荣于此时。东平地区有着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繁荣的文化教育事业 ,加之得天独厚的历史机遇 ,东平杂剧发展成为元代杂剧的源头之一 ,并构成了元杂剧的繁荣和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元杂剧活动中心之一——东平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据清道光《东平州志》载:东平,唐为郡治,宋设郓州东平府,金代仍沿府治,属山东西路,(元世祖)至元九年,改散府为东平路(以下为论述方便,仍以府称)。①这个在中国文学史上很少有人提及的地方,在元代曾经是一个繁盛的杂剧活动中心,对有元一代杂剧艺术的发展,起了不可忽略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信史无载,资料散佚,迄今少有论者。本文拟在对有关史料辑佚、梳理的基础上,作一些粗浅的探讨,或有补于戏曲史研究。  相似文献   

7.
赵树廷 《学术研究》2005,(3):143-143
《元史·阎复传》 (中华书局 1976年点校本, 第 3772页) 载: 阎复“七岁读书, 颖悟绝人, 弱冠入东平学, 师事名儒康晔。时严实领东平行台, 招诸生肄进士业, 迎元好问校试其文, 预选者四人, 复为首, 徐琰、李谦、孟祺次之。”按: 此文的“严实”为“严忠济”之误。首先, 阎复到东平府学读书是在严实去世之后。所据有二。 (1) 元好问《遗山集·东平行台严公神道碑》曰: 严实“庚子 (公元 1240年) 四月己亥, 春秋五十有九, 薨于私第之正寝。”可见, 严实卒于公元 1240年。而袁桷《清容居士集·阎公神道碑铭》曰: 阎复“皇庆元年 (公元 1312…  相似文献   

8.
金元之际,严实父子治理东平地区近50年,一面招致流亡文士,复兴金源文化,一面兴学养士,为元朝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为散曲等多种文学样式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改朝换代之际文化恹恹不振的局面,起到了发轫元朝自身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元史·孟祺传》(中华书局1976年点校本,第3771页)载:“祺幼敏悟,善骑射,早知问学,侍父徙居东平。时严实修学校,招生徒,立考试法,祺就试,登上选,辟掌书记。”按:此文中的“严实”为“严忠济”之误。首先,孟祺到东平府学读书是在严实去世之后。(一)《遗山集·东平行台严公神道碑》载:严实“庚子(公元1240年)四月己亥,春秋五十有九,薨于私第之正寝”。可见,严实当卒于公元1240年。《元史·孟祺传》载:“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擢(孟祺为)太中大夫、浙东海右道提刑按察使,疾不赴。卒,年五十一。”据此可知,孟祺当生于公元1231年。严实去世时,…  相似文献   

10.
在政治学的语境中,股东平等是指股东都应有权(资格)参与公司内部经营管理事务的决策,是一种资格上的平等.股东平等原则实现的基本路径是股东民主.而股东民主的内涵包括多数决规则和少数派权利保护两方面的内容,将股东平等原则简单地理解为多数决规则甚至是资本多数决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11.
李献芳 《齐鲁学刊》2015,(2):119-123
杜仁杰是严实幕府的重要谋士,且为严实诸子之师。金末元初的严实幕府在东平一带兴学养士、崇尚仁政,修复泰山、曲阜文物,尽最大努力保护和保存了中华传统文化。杜仁杰积极投身于这些活动中,为当时传统文化的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跨学科研究日益兴盛,学术研究领域中外交流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日趋交融、渗透。为了给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两个学科的方法论探索和学科构建提供一次深入交流的机会,为中国学者与世界一流学者搭建一个高水平学术对话的平台,2003年9月17-18日,吉林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与历史系在吉林大学联合举办了“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方法论探索与学科构建”高级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英国、美国和国内的六十余位学者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3.
刘德州 《船山学刊》2020,(2):96-101
晚清时期,卫护晚出《古文尚书》之风大盛,涌现出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学者和著作。这一现象的出现,既有学者出于自身学术立场的考虑,也与特定的时代背景关系甚巨。理学的复兴无疑对此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而今文经学则从反面刺激了辨真学的兴盛。王懿荣上疏请复古本《尚书》,更是引起了辨真派的极大不满,多部著作因此而问世。此外,阎、惠等人辨伪之书的广为流布,以及毛奇龄等人辨真学的不成熟,都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4.
金元之际,古代戏曲在北方赖以生存的社会艺术条件几被战火毁灭殆尽,然而在金元汉人世侯所控制的平阳、真定、东平等地,却奇迹般地孕育出元杂剧这一光辉艺术,并流传到大都而走向兴盛发达。元杂剧兴盛发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金元汉人世侯对其世袭领地的统治,使社会相对安定繁荣,中原文化得到相应保护和发展,这无疑是蒙元时期元杂剧兴盛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术界不可忽视金元汉人世侯对元杂剧兴盛发达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5.
龟兹学学术研讨会在库车举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睡千年的龟兹文化正逐步向世人揭开它神秘的面纱。2005年8月25日,来自国内外的50余位对龟兹文化颇有研究的著名学者来到库车参加“龟兹学学术研讨会”。在这次学术研讨会上,新疆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周吉认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居民成分的复杂和佛教的兴盛,龟兹地区必然受到了东方中原文化、南方印度文化、西方波斯文化、北方草原文化的多重影响,最终形成了龟兹文化,同时也浇灌出了龟兹乐舞这朵奇葩。阿克苏地委委员、库车县委书记李刚说:“召开龟兹学学术研讨会是库车县致力于打造‘龟兹文化’品牌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龟兹学者展示研究成…  相似文献   

16.
《金瓶梅》的内容从《水浒传》中潘金莲与西门庆的故事生发而来,其故事发生地本来在阳谷县,但《金瓶梅》却将故事发生地移到了清河县。小说表面上写宋朝时事,实际上描写的是明中叶的社会现实。清河县在明代与东平府并不相属,但小说又让清河县隶属于东平府,并将临清放在一条线上。所有这一切,都是出于一个目的,那就是让故事尽量靠近运河,因为故事只有在运河一带展开,才能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富有时代气息,更便于展现当地的社会风貌,也更符合刻画人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齐道家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系统,它统摄了田骈、接予为代表的道之一术派,慎到及《管子·法法》诸篇的道、法派,以及《管子·心术》四篇所代表的道之整合派(或称综合派)。这三系道家各以历时态存在形式展示了稷下黄老之学的演进,其总的演进趋势是由道论转向气论、由自然无为转向君术、由道法结合转向道同百家之学的融汇,从而为汉初黄老之学的兴盛做了铺垫。  相似文献   

18.
赵沛霖 《学术研究》2004,(3):123-126
古史辨派的《诗经》研究有其历史必然性 ,顾颉刚继承和发扬郑樵、姚际恒的学术传统 ,对《诗经》进行辨伪 ,并非出于单纯的学术兴趣 ,而是五四时代精神使然。古史辨派《诗经》研究的特点是 :一、对传统《诗经》学进行猛烈批判 ,始终体现了一种学术批判精神 ;二、树立了建设新的《诗经》学的学术目标 ;三、自由探讨 ,平等交流 ,进行正面学术交锋。  相似文献   

19.
常新 《船山学刊》2022,(3):27-40
泰州学派是阳明之后一个主要学术流派,在阳明生前逝后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由于泰州学派成员地域分布广泛,学术思想驳杂,与“名教”所认同的“中行”相悖,自明晚期以来就受到理学内部的批判。在近现代学术研究中,泰州学派的学派归属问题存在分歧,另外由于特定的政治与文化背景,研究者往往将泰州学派视为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先驱”,是与传统社会相决裂的“革命者”。但泰州学派并非理学的反叛者,而是理学内部对自身诸多弊端的批判者。  相似文献   

20.
地方学校自唐代创立以来,到了明代已发展得十分完备。明代的地方学校种类繁多,有府、州、县儒学,有社学,有义学、乡学,有书院等。明代地方学校的广泛设立为明中央政府培养人才、选拔官吏,巩固中央政权、教化人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