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固始寻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扎实的方志与谱牒资料,对闽台58个姓氏源于“光州固始”进行研究,正式提出了“固始寻根”这个在海内外华人中具有深远影响的概念。在对历史时期中原士民南迁的历史背景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打固始品牌、建寻根基地的四项建议,对中原文化的开发和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永嘉乱后的中原移民与江左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永嘉之乱北方胡族入主中原,西晋王朝土崩瓦解,司马氏移鼎江左为契机,中原汉族士民流寓江左,出现中国古代史上一次较大规模的移民浪潮。这些来自以洛阳为中心的汉文化发达地区的中原士民,负载着以魏晋传统为主导的中原文化,向江左文化区扑面而来,导致中原文化与江...  相似文献   

3.
遭西晋"永嘉之乱",中原士族纷纷南迁,在江南扎下根来,并成为东晋政权的重要支撑力量.中原士族南迁不仅把悠久深厚的中原文化传播到江南,而且笃行礼义,试图在江南复兴儒学;在践行和复兴儒学的过程中,他们自觉地促成了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融合,有力地促进了东晋乃至整个南朝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4.
2007年又是地产人不平凡的一年,风雨飘摇的一年,大凡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人在年末大声喊拐点,但是真拐还是假拐众说纷纭。可是07年底我要说拐点真的来了,房地徙,与中国古代北方士民三次大规模南迁大致同步。三次南迁对宗族宗法的构建和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其《新安》人自昔特多以材力保捍乡土为称,其后浸有文士,黄巢之乱,  相似文献   

5.
唐代吐谷浑和吐蕃的民族迁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吐谷浑和吐蕃的民族迁徙吴松弟唐代是我国边疆民族进行较大规模迁徙的重要历史时期,由于中原地区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边疆民族迁徙的主要方向是中原及附近地区。通过迁徙,一些边疆民族的生活空间得以扩大并接近中原地区,另一些则直接迁入中原成为当地的新居民。原...  相似文献   

6.
有逢氏为炎帝神农氏之后,起源于渭水上游,有一支顺渭水、黄河东迁,一直迁到山东蓬山、蓬莱一带。另一支则由渭水上游,越过岷山而南迁于四川。一、有逢氏的起源  相似文献   

7.
唐末至北宋的客家迁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末至北宋的客家迁徙是客家源流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继东晋末年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客家南迁运动 ,而且结果还催生了华夏民族中一个独特民系———客家族群的形成。仅以这段时期的客家源流而言 ,其流寓于以后成为客家基本住地———闽粤赣边的北方汉民 ,比之上一历史时期不仅移民来源更为广泛 ,而且移民数量也更加庞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唐末黄巢起义而使大半个中国处于战火之中外 ,还有五代各地割据势力的纷争和北宋软弱国力与消极政治所带来的社会混乱 ;另外 ,闽粤赣边特别是闽西和粤东在这一时期相对安定与人烟稀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比国的来源和迁徙何光岳比国乃商王文丁之子,帝乙之弟,纣王帝辛之叔比干的封地。比地约在今河南汲县(现改卫辉市)北,纣王杀比干后,比人南迁于阳。其后有比氏、比干氏。一、比国的来源比地最早出于文献的是《竹书纪年》:祖乙居庇。《太平御览》卷八十三皇王部引《竹...  相似文献   

9.
江西客家概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江西客家概述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客家问题研究课题组前言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民系。它以独特的语言、习俗和文化区别于同由中原南迁的汉民族江浙系、湘赣系、南海系、闽海系,而劳动、生息和繁衍在祖国的大地上,显示出中华民族支派纵横...  相似文献   

10.
两宋之际.我国政治经济重心南移之后,随着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南方成为人才的渊薮、汉文化的重心之一。地处皖南山区的徽州“自南迁后,人物之多,文学之盛,称于天下”。宋代歙县人罗愿在《新安志》中也写到“黄巢之乱,中原衣冠避地保于此,后或去或留,俗益向文雅。宋兴则名臣辈出……其人多为御史谏官。”。自理学形成之后.与理学有重要渊源关系的徽州.文化发展更为繁荣。  相似文献   

11.
顾友泽 《船山学刊》2010,(2):157-160
靖康之难后,中原士大夫集体南迁并辗转流离,流亡主题诗歌应运而生。诗人们用诗歌记载了流亡生活的种种情状,并藉以抒发国家兴亡感慨。在流亡背景下,一些常见的题材如亲情、友情、思乡等也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诗歌技法常采用"由此及彼"及"今昔对比"法。  相似文献   

12.
从西周到南宋,古代河南共有楚人南迁,西晋末永嘉南迁,唐代陈元光"开漳"和王审知父子"王闽",北宋末靖康南迁等四个阶段的政治性外迁移民.其作用主要是影响到了迁入地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组织,促成了南方地区政治和文化的中原化,最终更有利于中国版图的巩固和文化的多样统一.  相似文献   

13.
宁化石壁位于闽赣交界的武夷山东麓,中心石碧村距县城约25公里,这里原是一片较开阔的盆地,森林茂密,宛如一堵绿色屏障,故在唐以前称为“玉屏”;唐代中期改名“石壁”,意为铜墙铁壁一样,抗御外侮,宛如一道攻不下的石壁;后来又谐音改写为石壁、石碧。石壁在古代是由赣入闽的重要通道径口,也是武夷山脉西部之一缺口,在这里,周围有高山,有溪流,有山有水,可进可退,在中原动乱时,这里一直较安定。因此,石壁便成为古代中原汉人南迁后的集居地,并从这里迁移到闽西、粤东,甚至到台湾和东南亚去。故石壁被誉称为“客家南迁的中转站”,“客家的第二祖籍地”,“客家的第二故乡”,甚至直接称为  相似文献   

14.
客家迁徙史的教训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根在中原,是汉族的一个民系。学术界及客家人士,在论述客家之形成与客家精神时,无不把它和中国古代人口迁徙史连在一起。他们认为:客家性刚强、重礼节、重道义、重理智、好学问、讲伦理,“均表现出中原民族气质。惟几经离乱,披星戴月,更养成坚忍卓绝、耐劳、耐苦、独立奋斗之精神,养成其向外发展,冒险犯难之精神”①。客家人“不是征服者,而是和平的移民,……他们经过艰苦奋斗,长期迁徙,终于抛弃了安土重迁的!日习,勇敢地走向世界各地,锻炼出一种坚毅不屈的客家精神”。客家先民及其后裔几经迁徙,“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5.
濮族是我国古老的部族,他是黄帝族系中的一个分支,在古代时,人数众多,分布很广,被称为“百濮”。濮族和他的亲族夏族,都起源于甘川交界的岷山山地,为了寻找物质丰富的肥沃平原,和夏族同时逐渐东迁。当夏、商时代,已分布于河南郑州至山东曹县一带的古濮水流域。因遭东夷族所建立的商朝的压迫,又往西退避,后来加入亲族周国的联盟,参加了灭商的战争。西周以后,由于濮人强悍,过着游牧渔猎生活,尚未形成巩固的国家,因而被黄河中游请侯所排挤,向南迁到汉水中游,又被楚国所并。但大部分濮族又南迁到长江以南,再逐渐向西南迁徙,广泛分布于川东、黔、滇等地。  相似文献   

16.
晋室南迁,也将北方的中原文化传播到了江南,并与吴越文化融合为新型的江南文化,从而赋予了江南都市以诸种文化品格,如礼乐文化、士人精神、山水品格、声色之风等,而兰亭修禊更是成为江南都市文化的永恒象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南方地区的古代种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半个世纪以来地下出土的古人类学资料表明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南方地区是人类起源、发展和现代智人形成的重要地区。先秦时期的南方地区古代居民大致可分为三个种系类型 :古华南类型、古中原类型和峡江地区类型。古华南类型可能代表了广义的“古越人”的种系特征 ,他们与历史上陆续南迁的北民在长时间的共存、同化、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今天的华南汉族和其他众多少数民族。古中原类型主要分布于江汉平原和长江下游一带 ,其中心分布区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峡江地区类型或许与巴人的起源有关  相似文献   

18.
客家人是在历史上北方中原人口不断南迁的过程中,约于宋末元初形成于闽粤赣交界山区的汉族的一支重要民系。明清时期我国人口压力不断加大,人口的流动与迁徙十分频繁,客家人口自然也不例外。特别是进入清代,客家人继承与发扬其先人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从大本营闽粤赣...  相似文献   

19.
蔡之始封地在今河南省上蔡县,始封之君为蔡叔度,分封时间为西周初年,蔡国的分封体现出周初分封诸侯国的政治目的和战略意图。蔡平侯时为避免晋、郑等围攻而南迁至近楚的新蔡,蔡昭侯为摆脱楚国又东迁至吴地州来,史称下蔡。蔡国晚期,主要依附吴、越两国,苦心经营,艰难度日。蔡国前后相承26世,公元前447年为楚所亡。蔡之后裔南徙,故南方有望蔡、高蔡之名。  相似文献   

20.
福建地处祖国东南边隅,在古代社会里虽交通不发达,经济开发较迟,但社会比较安定,中原地区人口因战乱频繁出现,有的迁到福建,转徙台湾等地居住,具有中原与闽台的血缘关系。本文仅从两汉、孙吴、两晋、南朝、唐、五代时期中原人口迁闽及转徙台湾居住情况作初步探索。一、汉至南朝时期中原人口迁闽春秋时期在福建土地上就有“七闽”之称,“楚熊渠之后叔熊其子孙分为七种,谓之七闽”,七闽地分为福、建、泉三州。秦于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福建置闽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