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隐喻概念是构建跨越隐喻鸿沟的桥梁。英语教师应该注重在教学中输入已知的隐喻概念,总结新的隐喻概念,帮助学生注意汉英文化中隐喻概念的不同,提高学生的隐喻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2.
心概念在前诸子文献中往往通过实体隐喻得到建构,但在先秦道家哲学中则通过容器隐喻加以表述。新隐喻的运用在心概念的语义表层注入了“虚”“无”等意义,并由此掩盖了其以往被认为具有的一系列精神性能力。道家思想中两种相互替代的隐喻在荀子处获得了一致性,而这源于早期表述身心关系时出现的方位隐喻所具有的兼容性,且荀子更借助后者为心概念增添了新的语义内容。早期文献中围绕道家论心的隐喻的各种变化与整合,向我们揭示出隐喻对于理性的抽象思维的意义,将其作为讨论对象,无疑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式理性思维和哲学修辞的长期探索。  相似文献   

3.
现代隐喻研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类认知、思维、言语和行为的基础.本文分析了"隐喻能力"对英语学习者在词汇学习以及发展认知和思维方面的作用,探讨了英语教师培养学生 "隐喻能力"的三条可能途径,目的在于唤起英语教师对培养学生"隐喻能力"的重视,并为学生的词汇学习以及自主学习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把隐喻局限在词的范围之内,瑞恰兹则把隐喻上升到句子层面来研究,同时,他把语境的概念放入到隐喻研究中,从而为隐喻意义的探讨和限定提供了一个可以操作的界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隐喻研究的一系列的术语。布莱克继承了瑞恰兹的研究,并将其理论更加深入一步,提出了焦点与框架等概念,从而使隐喻的相互作用理论得到完善,同时也启示了人们对隐喻的认知研究。  相似文献   

5.
丛丽 《理论界》2006,(2):194-195
隐喻不仅是语言内部的一种修辞手段,而且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是语言现象,思维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本文从认知学、语言学和语言心理学等方面探讨了隐喻的认知本质。隐喻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目的语文化的掌握,所以,在外语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文化的导入。  相似文献   

6.
隐喻是人类借助具体概念理解抽象概念的一种手段和思维方式。在不少语言中,人们经常以空间概念隐喻手段阐释和表征时间概念。研究表明,莱柯夫提出的“时间的经过是运动”隐喻中,水平层面的“时间在运动”和“自我在运动”两个系统不仅存在于英语,同样也存在于汉语。在垂直层面上,汉语使用“上—下”空间隐喻模式表征时间概念的频率远高于英语。尽管如此,汉英在使用空间概念理解和阐释时间方面共性远大于差异,说明时间的空间隐喻性思维在二者中具有普遍性及跨文化相似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为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的强势观点,即语言决定思维提供了反面的例证。  相似文献   

7.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认知语言学派的隐喻理论揭示了隐喻普遍性的原因,也指出了英语教学中隐喻的重要性。涉及到隐喻的英语语言现象是中国学生理解和运用的难点。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尝试将认知隐喻学中有关概念隐喻的理论引入英语教学中,并探讨其应用价值,以探索解决英语教学中涉及到隐喻现象的教学难点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隐喻研究的对象从语言变异形式变成了揭示人类思维规律的认知规律.在概念隐喻化的过程中,喻源概念的一些特定蕴涵在人类经验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投射”到目标概念上去,形成新的概念——概念隐喻.不同的民族从同一个概念中可以得到不同的甚至非常不同的蕴涵来.中国人喜欢把这一切归在“悟性”上,这种悟性也就是对诗歌中蕴涵的选择.诗歌的文字只是语言的表面现象,隐喻是诗歌文本机制中的神秘暗示,隐喻又是心智的一种模式,诗人在写诗选词时会有自己独特的意向性,读者在阅读时会受到知识水平、时代、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对隐喻蕴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接受者会有不同的感受.通过概念隐喻可以分析语义、篇章,帮助接受者更好地理解与阐释诗歌.  相似文献   

9.
赵晓江 《理论界》2005,(7):138-139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常常看到学生在理解、会话及写作等方面遇到困难。如何使学生克服这些困难?关键是语言思维问题。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认识和重视在外语学习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和锻炼外语思维。  相似文献   

10.
熟语大部分是比喻性语言,因为它们的规约化语义通常是比喻义。比喻义根植于人们的种种认知模式,诸如概念隐喻。概念隐喻是隐喻思维的外在物质形式,如此说是因为隐喻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原始方式,而概念隐喻恰恰是伴随人们始终的认知自身及外部世界的固有策略和概念模式。再者,隐喻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活动之一。因此,分析、比较汉英熟语的比喻义的建构基础——概念隐喻,可以揭示蕴涵其中的隐喻思维方式,由此透视汉英民族思维模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提高外语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对于外语学习者具有重要意义。元认知可以分为五个方面的基本 技能:1学习的准备和计划;2选择使用学习策略;3监控策略的使用;4对各种策略进行整合;5对策略使用和 学习进行评价。这五个方面都需要老师去示范,以便于学生的掌握。  相似文献   

12.
外语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使外语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而采取的具体的行为、步骤和技巧。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从而找到教授和学习语言最好最有效的方法。本文就外语学习策略的分类及研究的意义等方面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3.
以目前国内外有关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研究的成果为依据,就观念和策略的相关性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理论性探讨。同时,从学习观念和写作策略的选择和使用层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学习观念和写作策略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认为学习观念影响学习策略的选择,最终作用于学习结果;同时,学习策略的使用也能够引起学习观念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把观念和策略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应用于外语教学过程,以期有效地提高学生外语学习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焦虑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是指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而产生的不愉快、紧张乃至沮丧的情绪状态。元认知是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元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有意识地使用元认知知识对学习任务进行合理的计划、安排、监控、调节和评价。对焦虑产生原因和元认知策略内涵的分析表明,元认知策略具有培养外语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降低外语学习焦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近年来一直是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简要介绍了自主学习的含义及本质,分析了在中国培养外语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着重指出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外语教师应该首先提高自身素质、完成角色的转变,然后依据科学的教育理念协助学生培养并逐步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6.
元认知和元认知策略研究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欧阳建平 《云梦学刊》2006,27(4):143-145
三十年来国内外外语学习策略研究强调元认知策略在语言学习中的导向与协调作用,从元认知策略入手,以情感策略为基础,进行各项认知策略培训的外语教学模式,不仅能帮助学习者构筑自主学习的平台,而且能促进外语教学改革,提高外语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文化的飞速发展,海量的网络资源为外语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但是,仍有许多学习者尚未充分认识到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或是尚未掌握其使用要领。通过日语网站利用情况的问卷调查,分析学习者对沪江日语网的使用现状及原因,并对其进行有效使用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构建对外汉语学习共同体是适应对外汉语教学和学习发展趋势的要求,能够满足学习者混合式学习的需求,对于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发展,意义深远。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和语言教学观和学习观、加强共同体成员学习能力的培养、创造适合学习共同体发展的生态系统,有利于对外汉语学习共同体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刘金玲 《学术探索》2013,(8):100-104
本研究探讨了概念隐喻在二语习得中对于习语学习的影响。共有60名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参加了本次研究,在实验开始前,所有的受试者都参加了前测以检验其对于习语、隐喻和概念隐喻的理解和使用能力。一个学期以后,所有的受试者均接受了后测的检验。结果显示,概念隐喻对于二语习得者的习语学习具有重要影响,且影响大于传统方式的教学。同时,根据研究结果,本文就如何在教学中使用概念隐喻方法教授习语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方晓玲 《云梦学刊》2006,27(3):152-153
根据语言自身的特点和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以及社会现实需要,充分利用高校语言实验室,快速培养外语人才,是一条可行的教改道路。因为语言实验室能为外语学习提供优异的环境;为加强口语练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并在多媒体支持下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