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施蛰存的女性气质、感伤性格和内倾型人格三个方面论述作家个性对创作的影响。丹纳说, 社会把 “特征印在艺术家心上, 艺术家把特征印在作品上”。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 这是颠扑不破的大前提。然而面对同一社会生活, 作家的创作为何又千差万别? 这就不全是社会因素所能解释得了的。本文试图分析施蛰存的性格、气质对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新版《艺术家的生涯》在导演的二度创作之下,将一百多年前的巴黎拉丁区的生活穿越时空带入当代中国艺术家聚集地"798",真实地表现了几位艺术家与他们的恋人之间的情感与生活,关怀了今天"北漂"的生存环境和心理状态,再现了歌剧作家普契尼的精神情感世界,达到了理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3.
艺术与生活密不可分,写生是绘画创作的重要环节。历来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们都十分重视艺术与自然、社会 的关系。依照"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原则,从事绘画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必须向生活学习、向自然学习,在 写生实践中培养艺术感受、积累创作素材、感悟自然并领会艺术的真谛与精髓。  相似文献   

4.
作家的“负积累” 本来,作家在进行创作之初,在着手构思作品之前,情感总是积攒到了一定的程度。我们可以视作是情感由量的积累之后出现的质的突现。它的终结便是作品出现。然而,创作中也还有这样的情况:作家对某一方面的生活已有一定的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情感经由相当的体验从而也沉淀为一定的积累,然而这种积累的结果,非但没有作品的出现,却连同这一  相似文献   

5.
论艺术技巧     
在各个艺术部类中,无论是再现性艺术、表现性艺术,叙事类文学、抒情类文学,它们在取得物化的形态以前,都有个从现实美转化为艺术美,从主观感受转化为客观信息的过程,这也就是从生活体验、审美构思到艺术传达的过程。艺术传达的关键则是艺术技巧。艺术技巧是作家、艺术家把生活的本质真实和诗意的思想通过完美的形象表现,出来的能力或才能。它直接关系到作家、艺术家能否创作出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高度统一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6.
<正> 文学的艺术风格,能够代表一个作家创作的成熟程度。显示其艺术才能与创作个性。它是作家审美创造独特个性化的自我实现与显现,“是作家对生活的自由理解,是作家对  相似文献   

7.
端木的“个性气质”在中国文学传统的影响下形成,反转来又影响到传统继承的取向;“文学积累”包括作家文学起步前的生活积累、知识准备,端木的积累富有自学、杂学、实践三大特点,决定其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联系的程度;端木生活、创作的时代“历史语境”则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这种联系。  相似文献   

8.
从作家创作的生活积累、创作主观动机、社会文化背景及表现主义艺术手法的运用等角度重新评价《原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编辑风格刍议朱迁乔一、编辑风格的客观存在风格即风度品格。《辞海》中另一种解释为:“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造个性。作家、艺术家山干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素养、个性特征的不同,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表现手法和运用语言等方...  相似文献   

10.
所谓作家审美方式,是指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以怎样的审美理想,怎样的艺术切入角度和艺术传达方式去观照、处理、表现创作题材、带有作家主体独特性的艺术审美方式。相对于传统美学和文学批评那种对于艺术作品所作的静态的结构分析(即艺术分析)和价值判断而言,作家审美方式研究的理论指归,在于对创作主体(作家)的心态模式和审美个性的探讨,由作家审美方式入手研究文学,无疑成为文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是一个感觉型艺术家,沈从文的艺术感觉主要表现为凭印象、直觉和想象,以童年视角去打捞故乡湘西的风物人事。这种艺术感觉与作家同时代的新感觉派的创作迥然有别。而在更深层次上,沈从文的艺术感觉又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民族心理、文化传统、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都市的特点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虚静心态和逍遥——自由心态是古代作家进行艺术创作时最主要的心理状态。虚静心态对作家感物、体验、构思都具有重要作用。逍遥——自由心态对作家的想象具有重要意义。这两种心态对艺术家创作发生作用有其心理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一个将自己的全部心血献给人民的艺术家,必然是严格要求自己的作品的。《保卫延安》虽然是杜鹏程的成名作,但毕竟是他的第一个长篇,甚至可以说是他作为真正艺术家的处女作。在它刚完成、出版并受到热烈欢迎的时候,作家固然感到某种欣慰与喜悦,但他对这部作品并不满意。因为他深深地感到,他参加延安保卫战及尔后在部队里所拥有的生活积累,那些一直使他激动得寝食不安的英雄人物及其伟大业绩,他在那“一个脚印一身汗,一片土地一片血”的岁月中的许多终身难忘的感受,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的限制,还没有能够充分地表现出来,随着他艺术修养和思想水平的提高,随着他创作时还没有掌握的资料、素材的不断出现,而且成为一个著名作家以后对自己要求愈来愈严格,他愈来愈清楚地看到这部长篇的不足与缺点。他曾经不止一次向我说过:“如果老  相似文献   

14.
赛珍珠与中国,尤其是与宿州有着深厚的渊源。她在宿州的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等,为日后创作《大地》提供了大量素材。赛珍珠对她魂牵梦绕的中国充满了敬仰与热爱。她以支持、帮助中国作家、艺术家在美发展;运用自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声望,在国际上支援中国抗日战争等行动,诠释着对中国的大爱。  相似文献   

15.
尤凤伟是一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的小说也是一种强烈介入当代社会和当代生活的创作。这里所说的当代生活,并不仅是指作品所表现的当代人的生活,而主要是指作家通过他的创作对当代人的精神特征和社会运行法则的艺术呈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尤凤伟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也是一位优秀的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者和批评家。一、民间叙事中历史重构尤凤伟的小说创作可以分为现实情景和历史情景两大板块。这两大板块是尤凤伟两个不同时期向着两个不同创作方向的探索,以九十年代作为分界线,构成了尤凤创作的不同趋向,前者直接在现实的…  相似文献   

16.
苏童创作的心理透视张卫中1无论作家使用何种方法营造自己的世界,批评都有权在其创作与生活之间寻求某种内在的关联;我们很难相信一个作家能完全离开自己的生活体验凭藉天马行空的想象或纯粹技巧的编排,就能创造优秀的艺术作品,苏童自然也不例外。在这个作家迄今创作...  相似文献   

17.
"文革"十年,广西文艺组织、作家、艺术家遭受了严重破坏和伤害.在这样的年代里仍有不少老一辈作者,如秦似、莎红、王一桃等,坚持文艺创作的基本原则,写出真实的现实和内心的真切情感."文革"后期的工农兵创作,虽然仍有一些"文革"痕迹较重的作品,但也有来自生活,坚持文艺规律创作的作品.它们是广西的"文革"后文学.  相似文献   

18.
"中间人物"是"十七年"小说创作中的一个特殊存在,作为一个文学族类,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学的一道亮丽景观,但从现象形态与创作主体角度审视,反映了那个时代作者的一种言说与形象表达,也是当时有见识的作家们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客观认知与艺术解读,是特定历史语境下作家感知生活、表现文学"人学"思想的一种话语策略。重新审视这一现象,或可使我们重新认识那个历史时段文学的创作价值。  相似文献   

19.
人类艺术的创造方式都是各时代艺术家们在创作实践中不断积累下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进一步探求艺术真谛的可靠基础。当我们用艺术"建构"的观念来考察和研究艺术创作的多种可能性时会发现,人类的艺术创作至少有三大类不同的建构方式:即形式建构,情感表现的建构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这三种不同层面的艺术建构类型方式在历史上都有大量的表现,它们往往相互交错,共生并存。每一个艺术家都应当根据生活实践的需要而选择适宜的创作方式,多层面地传达人类对真、善、美的不断探索与追求。  相似文献   

20.
作家从事创作,必须要学习。这大概是谁都会承认的。但是该学些什么,应怎样学习,学习与创作二者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却未必是人人都很清楚的。对此,杰出的作家茅盾,有很深切的体会和精辟的论述,可以给我们以启迪。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方面他要了解、把握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的灵魂,另一方面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把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全部智慧结晶——全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以洞悉人类生活的动向和整个人类的灵魂。因此,作家从事创作之前的修养如何以及当他成为作家之后是否注意不断的精进,是一个至关紧要的问题。茅盾认为作家加强学习极端重要。因为凡伟大的作家是以“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智慧作为他的创作的准备的”,而忽视这一点是十分危险的。在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发奖大会上,当时已有60多年文学活动经验、83岁高龄的茅盾,满怀深情地勉励大家“向鲁迅、郭沫若学习”,希望文艺界会产生未来的鲁迅、郭沫若(李季插话:也会产生来来的茅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