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认为,当前的文化讨论不应回避对当代中国文化形态性质的剖析。人类文化的发展有两条主线,一是反映社会基本利益关系的“六形态”,一是反映社会基本活动方式的“三形态”,即“传统”自然经济文化、“现代”商品经济文化和“后现代”自由经济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并列”地同处“现代”文化这一历史阶段中。建国后的中国当代文化,从基本利益关系上看是社会主义文化,从基本活动方式上看是一种变态的“传统”型文化。当前中国文化的全面转型,就是实现从“传统”型文化向“现代”型文化的根本质变。这必然导致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某种趋同和世界化。当代中国社会学在这一过程中肩负重大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
日本企业管理文化的形成及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本企业管理文化的形成及特点辽宁大学国际经济学院白钦先徐平所谓“企业管理文化”,是指人们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想意识观念,一种思维方式,它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的。在企业管理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日本企业经历了与欧美企业不同的发展道路,并形成了自己...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经济文化传统的形成及其对现代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一词的原始词意即是指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生产方式──农业耕作,无论是英语中的“文化”(culture),还是俄语中的“文化”(KTPA),词源都是“耕耘”或“栽培”。因此研究俄罗斯文化传统,必须研究其经济文化传统。经济文化传统的概念即是把人类所经历的经济制度,采用的生产方式和传承的经济心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民族传统予以研究。它有两层含意:(1)长期运行并占据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2)受该经济制度制约并适应其社会需要的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和经济价值观念。 农奴制是在俄国经济生活中保持370余年绝对统治的经济制度,是俄罗斯经济…  相似文献   

4.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的各种思维方式到老百姓日常生活各方面自在和潜在的指导原则,就是传统。传统包含两个层次:“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中国的古籍就是中国文化的遗存,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积累下来的解读和研究构成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不断增长的谱系。这个“过程”因不同主体对不同时代的典籍和事物的不同解读和诠释而各异。这个“过程”所形成的传统也就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跨文化对话中的传统特别是“建构性”后现代思潮的兴起,强调“有机整体的系统观念”,抵制全球文化的单极性和同质性,为不同文化的平等共生提供理论根据,争取多元文化在全球的胜利。在世界进入多元多变的时代,研究传统的变异性和持续性,研究传统在跨文化对话中的发展,将使传统成为一种积极力量,推动人类精神世界的创新,推动人类走向更合理、更美好的社会。  相似文献   

5.
一种文化的形成首先取决于这种文化所处的自然环境,正如克莱德·克鲁克洪所说:“人类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①而人类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为适应这种自然环境而形成的生产方式又决定了这种文化的特色和个性,由此形成了众多不同的文化类型。有人认为吴越文化是一种稻作文化,道出了水稻生产是形成吴越文化特色的主要原因,这确实很有见地。然而持这种观点的同志忽视了渔捞生产在吴越地区的作用。因为,吴越地区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多雨;地势平坦,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东面临海,江湖密布,水系发达……这种自然环境不仅为种植水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也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水产资源,使捕捞水产成了一条获取食物来源的便利渠道。吴越人们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发明并发展了水稻种植业,同时也掌握捕捞水产的技术,形成了以种植水稻为主、捕捞水产为辅的生产方式,成了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因此,对于吴越人们来说,种植水稻固然生死悠关,  相似文献   

6.
论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民族的概念“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以各自特点相区别的人们共同体。”“民族”一词在我国只是近代才开始普遍使用,虽然“民”和“族”分别使用很早就有了,但没有组成“民族”一词,也没有作为“民族”共同体的涵义。民族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因而民族是属于历史范畴的。民族形成以前,“人类历史已经历了几百万年,而民族形成的历史不过万年,在人类历史上只是短暂的一瞬”。①民族形成是人们共同体的形式之一。在民族形成以前,人类已有了不同的共同体,如种族共同体、语族共同体。从人类学方面划分区别人的体质特征为种…  相似文献   

7.
托马斯·柏励和他的"生态纪"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托马斯·柏励系当代西方著名生态思想家。本文通过阐释柏励著名的“生态纪”理论系统介绍了他的生态思想。柏励强调我们正面临地球生命系统崩溃的严峻挑战 ,而 17世纪笛卡尔以来的现代文化对此难咎其责。柏励认为 ,要走出这一危机 ,获得一种可持续的人类生存方式 ,唯有实现向“生态纪”的转变。这包括从“人类中心论”向“地球中心论”的转变 ,由“榨取经济”向“有机经济”的转变 ,由自我放纵向自我纪律的转变 ;恢复人类与大自然的内在联系 ;重塑人性 ;进行教育、文化和制度改革。作为一种正在兴起的生态观 ,柏励的“生态纪”理论提出了不少值得中国生态主义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丁立群 《求是学刊》2005,32(5):9-12
过程哲学和文化哲学具有不同的理论基础,来自不同的学术传统,但二者在很多问题上持相同或相近的观点.尤其是在生态伦理问题上,过程哲学从机体主义出发,文化哲学从人类中心论出发,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同时,过程哲学与文化哲学也存在一些理论分歧,尤其是在自然是否具有主体性这一问题上.过程哲学认为自然是具有主体性的,这种主体性是生态伦理的必要前提;文化哲学则认为人类是唯一具有主体性地位的存在,人类中心论同样可以成为生态伦理的理论基础.二者在理论上的分歧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二者都强调采取行动解决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肖  朱晨  杨丽然 《创新》2007,1(1):115-118
文化即人化,它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文明是文化的结晶,是文化主体对人类文化中野蛮性、愚昧性不断扬弃的结果,是人类有目的、有选择地过滤人类文化、形成合理文化内核的过程。中国当前的政治文明建设,需要走出“精华”和“糟粕”的简单二分的误区,用外来文化中国化、传统文化现代化,来开辟中国文化发展之路。弱化暴力色彩,强化仁政效应,构建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0.
西方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俄〕M.费罗洛娃碧鸣译文明与文化研究的三种范式在当代科学中可以将研究人类历史发展道路的观点分为以下三种:结构观点、文明观点和文化学观点。结构观点讲的是从一种结构升华为另一种结构的历史过程并根据年代将这些结构加以排列。“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11.
文章围绕究竟谁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史学理论界极为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认为弄清这一问题,决不能仅仅局限于对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进行的考证和诠释,而应以科学探索的精神,本着实践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创造的观点把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推向前进。作者通过对氏族社会向早期国家演变过程的探讨,认为被称之为“人民群众”的集团和“英雄”的集团都在各自创造着自己的历史,尽管这两种历史是相互对立的,但人类历史就是这种矛盾的统一体。人类创造历史的过程,正是人类为达到这一目的而形成历史活动的合力意志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兴起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文化生态学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文化生态学是20 世纪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最初的文化生态学研究是由人类学家们进行的,主要探讨人类文化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90 年代以来,文化生态学研究的领域有了重要扩展。来自人类学、生态学、工程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和传播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学者共同合作,从多个角度分析由于信息技术革命造成的新媒体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呼吁社会关心文化生态,并创造一种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相适应、可被称为“信息文明”的新文明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化:现代文化的最佳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使用“生态文化”概念的人越来越多。从使用的情况看,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甚至可以说差异很大。为了弄清究竟什么是生态文化,本文拟从文化类型、文化发展阶段和文化模式三个不同角度对生态文化概念予以专门的论述和阐释。一、前所未有的文化类型纵观人类文化发展史,文化同人与自然关系相伴而生,并肩同行。当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新的人与自然关系时,文化就相应地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果我们以人与自然关系的尺度考察人类文化史,那么人类文化可以划分为历时态的三种类型:(1)自然中心主义为核心的“…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化学从狭义上讲是兴起于本世纪40年代的生态学与文化学结合形成的一个综合性学科,旨在借助于生态学观点和方法研究不同社区文化的特点与演变;从广义上讲则是人们对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所进行的文化各方面研究的总称。但是,它无论作为一门新兴的理论学科,还是作为一种用生态价值审视现代文化的人类文化倾向,都还处在形成过程中。因而,对这一学科的理论基础与功能要旨等基本问题的探讨仍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生态文化学研究刚刚起步的国家,显得尤为迫切。人类文化本源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对象化…  相似文献   

15.
人类征服自然的人文主义精神是整个西方文明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石,是西方文明特有的光辉,人类中心观点曾帮助人类在自然的力量下生存至今,而现在我们需要一种自然中心的观点来帮助自然在人类的力量下得于幸存。而中国的先秦道家文化中的生态意蕴浓厚,施韦兹和罗尔斯顿等都十分推崇东方传统文化蕴涵。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哲学生态传统的追溯和对比,揭示出中国先秦道家中所蕴涵的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性和对于今天环境污染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苟志效 《探求》2001,(6):33-36
人类观念系统具有符号化的特征,观念的符号化经历了由动作到语言、到电子媒介的过程,电子媒介的出现,将极大地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传统的观念模式。观念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专制性”,这种“专制性”必然导致文化的冲突。观念的活动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信息过程,其中人的主观性干预十分明显,所以,它与一般的信息活动又有区别。在全球文化交流空前广泛和深刻的今天,应客观地理解人类观念系统的特征,驾驭和把握观念变革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7.
日本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三个周期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崔世广关于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问题,学者们的见解可谓见仁见智,至今并无定论。本文拟从文化结构变迁的视角出发,将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结构不断建构与重新建构的过程来把握。...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的人文生态是导引中国数字文化发展的根本之维。中国数字文化发展的人文生态性质包括数字化过程的人文选择性、数字化技术的人文性质。这种人文生态性质导致数字文化鸿沟的出现和人文生态圈的分层、数字不良文化价值观与恒常文化价值观的疏离和人们文化心理的失衡及新“文化病”的产生等一系列后果。因此,在中国数字文化发展过程中,要改善数字文化发展的“人文生态”环境,必须把握构建人文生态的“辅人技术”、“人文社会”和“技术人文”原则。在此基础上,从数字化人文理念、数字化的伦理和制度生态、数字化人文精神和网络语言的文化新语境四个维度构建中国数字文化发展的人文生态。  相似文献   

19.
“历史的终结”是对现实的社会历史依照资本的固有逻辑和文化逻辑做出的主观设定,超越资本主义的历史限度,迫切需要从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中获取灵感。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得出了市民社会必然被克服的逻辑结论。而克服市民社会的过程也就是超越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的过程。作为发展过程的“两次飞跃”,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在典型意义上使得全部历史被合乎逻辑地分成“三个阶段”: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三个阶段与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发展的“三大形态”——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具有内在关联。三大形态理论着眼于人的发展状况与解放程度,决定了人类解放理论同时还兼有社会形态的意义,人类解放的进程与社会形态的嬗变实际是同一个过程。在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历史定位中,中华民族在实践与理论的双重探索中寻求人类解放的一种方式,将为人类社会形态的巨大变迁创造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孔孟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准确地界定孔孟之道的内涵,了解孔孟之道的形成演变过程,对于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长期以来,许多报刊文章对孔孟之道的理解含混,往往把它与孔学、孔教、孔子的思想或孟子的思想相混淆。因此,本文拟就孔孟之道这一历史范畴的内涵及其形成演变过程作一简要考察。笔者以为,孔孟之道的内涵是由孔孟之道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历史地位及职能、作用与思想内容所决定的。概括地说,可以表述为:孔孟之道是植根于农业经济、以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的“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种种伦理道德规范为表现形式,以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