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人性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历史主义小说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一枝独秀的一股创作潮流,其特征及多义性给当代的文学批评提出了许多问题。在人性视域方面,新历史主义小说主要关注于人的自然性,将人的本能、感性对理性的质疑以及贪婪与执著等哲学意义上人性的弱点和盘托出,同时也在书写着关于理想人性的寓言。  相似文献   

2.
自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建立在启蒙运动基础上的现代科技文明遇到了严重危机,于是,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建构具有后现代、后工业等特征的新型科技文明。由于西方宗教的原罪意识具有人性原罪的文化合理性,对于我们克服现代科技文明所面临的诸种危机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因此本文从人性原罪角度反思当代科技文明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宇宙无意识的概念,认为宇宙无意识是宇宙自然运行的根本规律在人性中的反映,它体现为人的和谐本能和发展本能,两件本能既对立又统一,是人性生长的根基。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弗洛伊德的“文明理论”的重构,马尔库塞揭示出技术与自由冲突的心理根源在于技术理性对人的爱欲本能的压抑.技术理性正以最为极端的形式凸显出了现时代的“人性危机”.而解决现时代人类面临的“危机”的途径就在于:通过把人的性欲本能转化为审美化的爱欲,用一种新的审美感知方式来取代技术性的感知方式来“认识”和“对待”自然和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从而在未来实现一个无压抑的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别对儒学和基督教的人性理论进行了批评性考察 :性善论作为儒学的主导性的人性理论 ,其优点是立意较高 ,充分肯定了人身上具有的、可向高尚的道德发展的潜在因素 ,有利于理想人格的培养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形成 ;其缺点是必然忽视作为外在强制法律的重要性 ,也必然会在政治上忽视权力制衡的必要性 ,从而给民主政治的发生、发展造成了文化心理上的障碍。以“原罪说”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性恶论作为基督教的人性理论 ,其优点是倾向于对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对政治上的权力制衡的重视 ,其缺点是对人性完全失望 ,从而导致道德和宗教的衰微、人际关系的冷漠。本文认为 ,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 ,善恶则是文化概念 ,所以人性不可以言善恶。如果把人性与善恶联系起来 ,或者会导致对人性的盲目崇拜 ,或者会导致对人性的彻底失望。只有人的社会本质可以言善恶。应当确立新的人性理论来超越传统的人性理论。  相似文献   

6.
马基雅维里的人性观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石。为了实现意大利的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一方面马基雅维里展示了人的自然性和某些弱点,同时将统治者和人民的弱点加以必要的区分,另一方面他阐述了人民的优良品性及其力量。马基雅维里的人性观体现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蕴含着民本情结,贯穿着现实主义原则,但也存在片面性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对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净化说进行反思。对残忍、破坏、否定与死亡的渴望是深埋在人性中的另一类本能,悲剧虽无意迎合人性中这些需要被净化的本能,但人是天然具有否定性的动物,禁忌的诱惑力在于被禁止。人的越界渴望和否定性在观赏这些同样包含否定性和越界行为的剧目时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人起初被痛感唤醒,最终间接而隐蔽地产生快感。悲剧情感体验起初虽然强烈,却是片面的。想要通过观看悲剧实现对人性的净化实际上是比较困难的。  相似文献   

8.
美国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杜威把人的本能、欲望、需要说成是不变的人性,虽然看到了人性中包含着求生存的自然属性,但是没有指出人之所以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更没有看到人的本性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因此有其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对生态危机实质的认识是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基本前提。生态危机从表面看是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恶化,但透过表面现象深入到本质层次不难发现,它所反映的是人性的危机,是人对自然的恶和人性的迷失。造成人性迷失的深刻原因则是人被"欲望"所奴役。将生态从危机中拯救出来,就必须首先将人从危机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0.
对人性真理的思考是贯穿波特所有作品的一个主题,多层次多角度揭示波特作品中的人性阴暗面是本文的核心。选取波特几部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作品中无知的人对邪恶的推动,模糊的父母之爱等人性的阴暗面,从而挖掘出波特对人类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思考,也为现代人正确理解人性弱点从而改善人性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自然"即"生长"是人类对自然最早、最原始的解释.自然是生成之源、存在之基,自然自主而存在.但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的原本意义被异化,被遮蔽."自然"跌落为"自然物","自然"物化为我们人类可以随意褫夺的对象,随之而来的后果则是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通过对科学主义"自然"观的全面反思,我们重呼 "自然"的复归,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未改变资本主义的实质 ,全球资本主义不仅杜绝不了人类的战争 ,而且会使人与自然之间的“战争”升级 ,使人类在生态危机中越陷越深。人类为走出生态危机 ,必须打破关于科技的神话和关于市场的神话。  相似文献   

13.
从技术哲学的角度来看,“巴别塔”揭示了两个问题:技术的事实问题和技术的价值问题。“巴别塔”的破灭是技术事实与技术价值相分离的结果。新的技术“巴别塔”是人的“原罪”和技术的“原罪”相结合的产物。人和技术的“自我救赎”不可能通过建造“巴别塔”,即通过技术事实和技术价值的统一来实现,“救赎”之路在于技术事实与技术价值的分离。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科技思想把"善"作为科技发展的最高价值判断标准,这一伦理观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的整体认识之上的.它认为,发展科学技术的目的在于完善人的心灵,在于体认人与自然宇宙的关系,在于把握人在天地自然中的地位、作用和命运.中国传统科技伦理观启迪人们:在科学领域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同一性,人类的科技行为要尊重与关爱自然,要注重科技的功用,等等.现代科技伦理精神则超越了科学领域,进入了科学--社会领域,体现了科学活动主体对科技成果合理应用的道德责任意识,体现了科学家肩负的促进科学发展和人--自然--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的道德使命.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戏剧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与基督教有一致之处:都视人为有罪的存在,都认为罪恶源于人的自由意志。但它又与基督教有本质的差异:基督教认为救赎要依赖神恩,而莎士比亚戏剧体现的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力量。救赎观的不同,其根源在于它们对人的本质理解的差异。基督教从神学本体论出发,认为原罪是人的自由意志背离上帝的结果。而莎士比亚戏剧将罪恶看作是自由意志中的破坏力,尽管破坏力使人无法彻底自救,但自由意志中的内驱力可以使人在对自我有限性的触摸中,生发出对宇宙的敬畏感,获得人性的提升与精神超越。  相似文献   

16.
人的普遍性与科学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必须依赖自然界才能生活 ,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 ,人赖以生活的自然界就越广阔。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个方面来说 ,人的普遍性表现在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作为自然界中的普遍性的形式的规律 ;而对作为自然界中的普遍性的形式的规律的认识与正确运用 ,是通过科学技术来实现的。人的普遍性同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人在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中所表现的普遍性同人自己的社会关系的普遍性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人文科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区分,在于它们对“人”的研究有各自的内涵。自然科学探讨的是人的自然生命及人与自然的联系,社会科学探讨的是人与社会的联系,而对人的文化生命的研究,则形成了人文科学。人文科学的基本任务就在于:探讨人的本质,建立价值体系,塑造精神家园。人文科学的构成要素包括人文学者、人文精神、人文方法和人文著述。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所面对的所有危机中,最根本的是发展的危机,其实质就是人与世界的分裂,即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自身的分裂与冲突.发展危机是源生性危机,其根源在于人类理性的分裂与冲突,理性由全面的普遍理性演变成了残缺不全的、片面的实证或工具理性.理性的单向度导致了发展的单向度,理性的单极化导致了发展决定论.走出发展合法性危机的根本途径在于建构多元理性与理性的多向度,建构"完整的人"与"完整的世界",走向和谐理性,从而建立起发展的普遍根基.  相似文献   

19.
人依赖于自然,又能动地作用于自然,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自然演化发展的新因素、新力量。生态环境问题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灾害问题,而是由人的活动引起的自然生态的大倒退、大毁灭,是社会生产与自然生产、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矛盾尖锐化的表现,其实质是人的危机、文明的危机,是传统价值观念、自然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危机。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直接缘于人类未能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自身活动的双重效应,深刻原因却在于私有制度的长期存在和发展,在于导致并支撑这种制度的错误价值观和片面自然观。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首先要树立人与自然的整体现念。其次要解决好人类社会的自身问题,再次要依靠先进的科技成果,合理实现人与自然的物能变换,同时还要合理调整社会价值观,这是有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基础、必要前提、主要途径和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的自然观立足于实践,以辩证法为方法论,探寻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中,恩格斯所阐发的自然观主要包括对劳动在人与自然分化过程中的作用的详细考察、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精辟论述和对人与自然矛盾解决的途径的系统阐释。它给我们的启示在于认清当代生态危机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对抗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极端表现;解决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从根本上变革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处理好人和人之间在占有和使用自然资源上的利益关系,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和环境保护双重胜利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