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青少年网络交往中的越轨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的普及和迅速发展促生了网络交往这种新型的交往方式,随之而来也出现了大量的网络越轨行为,这在青少年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对网络交往的特点、网络交往中越轨行为的判定、类型、处罚、影响等内容的详细阐释,对青少年网络交往中的越轨行为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已渗透并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且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致使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出交际范围扩大化,交往对象多样化,交往关系多元化等特点。为了正确认识网络交往,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质量和价值而展开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化的环境条件,对青少年成长产生极大影响.本文通过对江苏省重点中学学生调查的结果表明:(1)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发展的影响呈现出积极与消极并存,交错影响的矛盾状态;(2)尽管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但互联网正在信息共享、人际沟通等多方面改变着青少年的生活方式;(3)"网上不良信息"和越轨亚文化等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4)互联网是中性的,网络空间的问题不可能通过改变网络环境的性质来解决,关键看我们怎么用它.因此,在确立善待网络的主文化方面,教育的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4.
张静 《现代交际》2014,(1):217-217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的各种交流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比如腾讯QQ、飞信、微博、微信、陌陌等一些网络交流工具的出现。这些网络交流工具的出现给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既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我们知道,大学生交际能力在其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面对纷繁的新的网络交流工具,大学生该怎样做才能取利去弊,利用网络交通工具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呢?  相似文献   

5.
王羚又 《现代交际》2014,(7):204-205
网络文化的盛行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这种影响在人际交往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本文从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特点入手,探讨了网络在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两面性,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6.
各地的大学生失联案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话题再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笔者详细分析了目前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旨在发挥其积极作用,寻找有效途径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柳世娜 《职业》2012,(3):117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的工具,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心理健康发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互联网已融入到青少年生活的每个角落,如何认识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电脑的普及应用,网络在改变人们生存的地缘空间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及思维方式,尤其对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影响更为明显.本文在分析网络特点及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之上,从认知过程、行为特征、情绪情感等几个方面论述网络对青少年的心理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矫正措施.  相似文献   

9.
亲子关系、心理体验和网络使用习惯对网络素养产生明显影响,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这四个变量之间具有明显指向性。亲子关系融洽的个体网络素养更高,良好的家庭关系能够正确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网络而不是缺乏控制感而拒绝接受或者过度沉溺。负面心理体验和过多的网络使用都对网络素养产生负向显著影响,亲子关系是直接影响心理体验和网络使用的关键变量。把握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在理论和实践中指导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并在家庭和学校的配合下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  相似文献   

10.
“读屏”成为了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常规动作”和“生动表情”,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在种种屏幕面前也得以再造。电视屏幕为青少年展示了成人的后台景象,使青少年学习到许多人际交往模式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在网络虚拟世界中,青少年按照新的规则展开知识的传播、情感的交流、思想的撞击。学习如何同他人交往,并将这些交往技巧迁移到真实的社会情境中。手机作为“流动的现代性”的表征之一,重新结构着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模式和社会关系网络。然而,青少年的社会需要不可能仅仅从抽象的“人机关系”中得到满足,“人机”关系自然不可能彻底取代“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1.
转型时期媒介舆论特征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舆论是相当数量的个人、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对某一社会问题或公共事务所发表的倾向性大体一致的意见 ,是社会群体意识的反映。在传统的社会中 ,不存在大众传播媒介 ,人际交流几乎是唯一的信息传播方式 ;从现代舆论的发展史看 ,社会现代化进程中舆论的兴起 ,是同初期的党派政治宣传 ,以及随后急速增长的商业广告、大众文化娱乐等需求联系在一起的。从18世纪开始 ,越来越多的思想家把大众传媒的职能或性质定位在“社会舆论的机关”上 ,大众传媒成为舆论的重要载体。美国舆论学研究者赫伯斯特谈到现代舆论整体的发展趋势时说 :“舆论在社会历…  相似文献   

12.
当代青年人际互动的亲情化趋势及其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亲情化 ,是笔者受C·H·库利初级化概念的影响而提出来的。在库利那里 ,把那些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和合作的群体叫做初级群体。在初级群体中 ,人际交流更多地在于满足感情需要 ,用思想、感情、性格、情操、技能等人格要素全部投入交流 ,因此 ,彼此之间的了解是全面的 ,配合是默契的。人际关系向亲密化、情感化、世俗化的方向变动。这类群体之所以被称之为初级群体 ,是因为这类群体对于个人的社会性和理想的形成起着“人性的养育所”的作用。借用库利初级人际关系是友谊而非利用的概念 ,本文提出青年人际互动的亲情化概念 ,其基本涵义是…  相似文献   

13.
吴端 《当代青年研究》2007,(10):29-36,5
对古代文献中青年、少年概念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作为边缘化的弱势群体的青年在与主流社会的历史互动过程中,青年的主体性、自主性逐渐地清晰与明确化:主流社会对青年的未归属性中所体现的公共价值未来性的认识也得到不断地加深。并且,当青年的代际现象在与历史的变革阶段相重合时,青年群体创造历史的能量与作用就显得十分突出。随着近代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当变革周期与青年成长的代际周期接近时(20~30年),青年的概念作为公共价值未来性的体现,其政治、经济、心理、思想、文化的社会角色与历史意义就被确定,就有可能在哲学的层面上分析青年现象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在科学技术以及信息化、少子化和老龄化都飞速发展的当今日本社会 ,青少年所处的生活环境十分富裕。在这种背景之下 ,青少年本身正明显地呈现出正负两种相反的发展倾向。一方面 ,青少年的规范意识和社会化程度降低 ,为物质环境所左右 ,心无所系 ,有的甚至失去了明确的生存目标。日趋严重的青少年犯罪就是这一倾向的极端反映。另一方面 ,青少年们对社会公益事业以及社区的文化体育活动等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参与意识。在发生自然灾害的各个地区 ,都能看到青少年积极参与救援活动的活跃身影。当今的日本青少年的现状究竟如何?它具有怎样的特…  相似文献   

15.
根据多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情况看,财产犯罪是其主要类型,实施手段以偷盗、抢劫、绑架、诈骗为主.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少年首次实施财产犯罪行为时,总是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异常的心理状态,处于思想斗争激烈的矛盾之中.如果我们能够准确把握他们这时候的心理特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和警告制止,就能够使他们悬崖勒马,避免误入歧途.否则一旦打开缺口,极有可能使他们一发不可收拾,滑向犯罪的深渊.  相似文献   

16.
网络游戏为青少年的自我探索提供了可能空间,具有与青少年成长过程相伴的合法性。网络游戏者以自我为中心选择游戏和游戏伙伴,尝试各种角色和行为。青少年网络游戏者可能将虚拟世界作为现实世界的延伸和补充,又可能将虚拟规则现实化,把现实世界作为虚拟世界的延伸。  相似文献   

17.
今天,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与培养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热点.如何整合各学科的研究成果,探索青少年素质养成的复杂过程,进而高屋建瓴地从整体上加以适度调控,力求高效低耗地培养出中国后发型现代化需要的人才,应是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少年教育和研究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短视频在宣传思想工作上起着重要作用,对青年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推动短视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实现其与青年价值观的融合共生是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要之举,是短视频在全媒体时代持续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时之需。解决短视频碎片化、娱乐化、去中心化、同质化与青年价值观形成之间内在矛盾,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做到视频内容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作用,创作模式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激励作用,传播方式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作用,评价机制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作用,真正实现网络短视频与青年价值观的融合共生。  相似文献   

19.
Cyberbullying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 serious social concern. Considering the varied contexts of online engagement by children and youth is increasingly necessary to adequately understand their experiences and the impact of their participation. An online context which requires further attention is gaming platforms, which are especially popular among boys. Methods: Using a theoretical approach of social dominance, this paper analyzed secondary data drawn from a mixed methods study of cyberbullying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and experience of gaming among a quantitative survey sample (n?=?670) of 4th, 7th, and 10th grade students, as well as the experience and impact of gaming on a qualitative interview sub-sample (n?=?57). Gaming prevalence rates are provided. Boys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likely to engage in internet gaming (though the effect size was small); χ² (1, n?=?669)?=?10.11, p?=?0.001, phi?=??0.123, 95% CI (?0.207, ?0.047).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QCA) identified four themes: (1) aggression (exceeding what was required to achieve game objectives) characterized gaming culture and pervaded gaming platforms; (2) anonymity contributed to the culture of aggression; (3) participants often did not consider aggression cyberbullying, but rather just a part of the culture of gaming platforms; and (4) participants’ responses to aggressive behaviors. Certain behaviors on gaming platforms may not be appropriately recognized as cyberbullying.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 with children and youth are provided.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民人数的飞速增长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利用网上调查研究青年心理非常必要与有效。尽管网上调查有其弊端,但只要使用得当,问卷编制合理,能够有效地用于青年心理的研究,尤其适用于调查对象希望匿名作答的问题、边缘群体以及社会文化发展的新趋势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