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绝世单恋     
我单恋杨浦的时候,沈军正单恋着我。所不同的是,我单恋杨浦他本人尚不知道,沈军单恋我。是因为我已经拒绝过他N次了。没有办法,谁让沈军长得对不起观众呢,连名字都那么俗不可耐。我天生是个花痴,丑男人追我,我会感到自己受了轻蔑一样的难过。  相似文献   

2.
岳勇 《职业》2004,(7):31
在家乡报社做了两年副刊编辑之后,我再也受不了特区的诱惑,简单收拾了一包行李,南下来到了这座传说中遍地是机会的城市--深圳.在一文友的出租屋里住了一个多星期后,我得知罗湖区有家杂志社要招一名编辑,就立刻赶了过去.  相似文献   

3.
当前,上海正处在建设文化大都市的关键时期。杨浦是上海重要的文教城区,处于工业杨浦向知识杨浦和文化杨浦转型的重要阶段。发展杨浦文化大格局,对于助推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意义。应充分发挥杨浦在文教方面的优势条件,对五角场城市副中心定位进行重新梳理,在历史与未来文化交汇中寻绎发展路径;结合杨浦滨江开发战略,重绘"一圈一带三轴"文化空间;重点打造五角场市民中心、大学节、出版高地、教育服务高地、滨江文化产业园区等重大会务活动和项目,充分展示杨浦在上海都市文化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家乡的土炕     
汪洋 《老年世界》2013,(17):25-25
离别生我养我的家乡二十年了,“乡音未改鬓毛衰”,但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的小米、土豆……家乡的人文习俗至今使我难以忘怀,特别是家乡的土炕,每当三九严寒的冬天、每当北风呼啸的夜晚、每当睡在发凉的木床上……我便想起了当年热乎乎的土炕。  相似文献   

5.
杨国清 《老年世界》2010,(15):26-26
我是离休干部,今年83岁。我老伴1995年去世,我有两男一女都成家立业另过了。当时,我有个外孙女在赤峰卫生学校学习,吃住在我家里,雇了一个农村小姑娘给我们做饭搞卫生。1997年外孙女毕业回家乡了,那小姑娘也找到工作走了。从此家里就剩下我一个人,感到很孤单。这时我家乡的一位嫂子给我介绍了一位农村寡妇,她没有工作,没有文化,  相似文献   

6.
平凡即是福     
我父亲廖介年今年87岁 ,是一位退休干部。他的故乡在湖南省双峰县华国乡。这里 ,过去是个偏僻落后而又闭塞的地方。父亲以读书求上进。幼时他上私塾 ,镇里开办新式学堂后 ,他第一个报名入校。之后又独自一人进长沙求学。1935年 ,他考入南京中央政治大学 ,就读于财政系会计专业 ,成为家乡为数不多的见过世面的人。父亲学有所成 ,在家乡轰动一时。当年 ,家乡的人以父亲为榜样 ,出了不少读书人。我们兄妹在父亲的影响下 ,都崇尚学习 ,取得了大专以上的文凭。现在 ,五兄妹中 ,有4人获得高级技术职称。父亲素以帮助晚辈学习为己任 ,家乡人…  相似文献   

7.
王英 《老人世界》2014,(10):1-1
人人都有家乡,人人也都有乡愁。我从事写作二十多年,出版长篇小说、散文集11部,主编图书20部,所写的事儿,所写的人,都没有离开可爱的家乡。爱家乡,写家乡,成为我写作生涯中的永恒。特别是2004年退休后,写家乡名人,写家乡之情更强烈。  相似文献   

8.
2000年的秋天,大学毕业后的我从上海跟男友欣欣回到了他的家乡赣州。工作稳定下来之后,我们便结了婚,过着悠闲自在的慢节奏的幸福生活。可这种满足只维持了半年,我们就发现周围的亲友都有房有车,只有我们的生活条件最差,住的是八十年代初  相似文献   

9.
回家过年     
经历了连日的雾霾之后,北京这几日的天气格外得好。春节就要到了,春天的脚步也日渐近了。身边的年轻同事兴高采烈地申请探亲假,尽管因一时买不到火车票而焦灼,但是我相信他们的内心依旧充满了就要回到家乡同亲人团聚的激动和喜悦。这种情感,每一个身在异乡工作的入,在刚参加工作时都是有切身体会的,所以我很理解,稍许还带有一丝羡慕,因为这种情感专属于青年,  相似文献   

10.
乡情不老     
家乡是一樽陈年的酒,越遥远的异地也会闻到它 的香气;家乡是一杯在耐泡的茶,总于寂寞处愈能品出 它的甘甜;家乡是一幅永远不会褪色的山水画,老是 在我的梦乡中悄悄贴出,在我的迷茫里高高耸起。我 的家乡在山区,那里有延绵起伏千姿百态的高山峻 峦;有数不尽的密林修竹;道不完的奇花异草;有像 七巧板一样拼贴着的块块田畴,像鱼网般前后左右相 结相连着的条条田埂……尤其是那条弯弯曲曲的小 溪,它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已默默地存在着,汩汩地  相似文献   

11.
《公关世界》2009,(11):15-15
中共杨浦区委书记陈安杰: 建设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对于杨浦新一轮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杨浦的最大优势就是“三区联动”,在“融”字上作文章。杨浦人才基地,完全是一种条块结合、共引共育共享人才的新模式,有利于整合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面资源,为领军人才创造出“两栖”甚至“多栖”发展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2.
我经常在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突然想起一个8岁的孩子。他是姐姐的儿子,叫张继兵,我的朋友。姐姐离婚之后,领着张继兵和我衰老的父母一起生活,一家四口人,全靠姐姐卖麻花赚一点点钱糊口度日。姐姐背着一筐麻花,在家乡小镇的土街上叫卖。小镇的天很冷,雪很厚,太阳很遥远。姐姐喊着喊着,嗓子  相似文献   

13.
冬日回故里     
李立德 《老人世界》2008,(11):27-28
去冬年底正值三九天之际,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离开家乡已经40多年了,其间也回过几趟家,但大都是在夏季。这次回家,想找寻一下家乡冬天的感觉。  相似文献   

14.
日前,上海市杨浦区民政局和杨浦区社工协会合作举办了杨浦首届社工节,并从今年起将每年的8月19日定为杨浦社工节。 此次社工节活动围绕三个环节开展。在“回顾过往,总结经验”环节,杨浦区社工协会特别制作了宣传片《娘家》,在回顾了杨浦区社工协会成长发展的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杨浦社工发展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60年代,我高中毕业后,插队回到了家乡。我的家乡,地处五县交界,北有潴龙河,南有滹沱河,土地沙化严重,肥力极差。再加上当时农业设施落后,每亩地每年的产量极低,不足一百斤。农民生活极苦,根本没有条件供孩子读书。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杨浦是一个区域面积大、驻军部队集中、困难群众多、老龄化程度高,民政工作对象基数较大、民政工作任务较重的中心城区。近年来,杨浦区民政局在区委、区政府领导的关心重视下,努力寻找工作突破口,探索建立了社会组织、社工、社区“三社联动”的工作机制,在推动现代民政建设,加快杨浦社会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7.
黄建平  郑永平 《老年人》2011,(12):27-27
我今年89岁,是一位有着64年党龄的离休干部,在高校教书育人一辈子。我出身贫寒,在亲友和乡邻的帮助下完成学业,成年后又长年工作在外,对家乡有着深深的眷念。 1980年冬天,我回老家广东梅县槐岗村探亲。看到家乡的小学校舍已成危房却无钱修理,我的心情十分沉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知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但没有起码的教学条件,又何谈教书育人、科教兴乡兴国?我决心在有生之年为改变家乡落后的教育面貌做点实事。  相似文献   

18.
我接触社会工作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那一年南京大学第一年开社会工作专业,对于我这种无法接受社会学后现代理论的学生来说,能选择社工方向简直就是天大的福音.之后我到了香港学习社工,在台北实习,又回到内地做社工.现在家乡的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地涌现,公益创投和政府承接项目发展得如火如荼,我所期盼的属于社会工作的春天即将来临. 2005年我到了香港,在香港中文大学读社会工作硕士.对于较早到香港学习社工的我们来说,这里的一切都是新奇的.  相似文献   

19.
若冰 《金色年华》2007,(2):20-20
我的家乡就在长江边上——长江人海口,与国际大都市上海隔江相望的长江北岸。长江、长寿、长绿是当地政府为宣传我的家乡,引来更多的“商”与更多的“资”而打出的三张名片。与此同时,将家乡建设成“生态城市”也是当地政府的奋斗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一生中,总有几件事让人无法忘怀,总有几个日子让人永远记取。 1940年 11月 20日,令我终生难忘,这天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崭新的人生。 60年过去了,我由一个在迷茫中寻找生活出路的懵懂青年,变成了抱有坚定理想和信念的共产主义战士。每当回想起年轻时的这一选择,我总是暗暗庆幸自己这一辈子的路走对了。   我的家乡在山西蒲城县城关。 1938年,日本鬼子占领了我的家乡。他们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学校停课后,我随寡母逃难到了乡下,没有书读,整天无所事事,生活也没有来源,我的心里非常苦闷。日本人三天两头到乡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