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汉字是源于表意文字体系的书面符号系统 ,字形与汉字所记录的语素或词之间在字源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理据性联系 ,并且这样的联系早已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形义相关的思维定式。但是文字所记录的词义或语素义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形义关系也就不能总是维持在造字初期的原始状态。为使形义关系保持动态平衡 ,就要在字量和字形方面做出牺牲 :一方面汉字字符数量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字形外观不断进行调整。这样调整的结果必然会导致汉字形体在实际使用及发展演变中表现出变异性的特点。这在甲骨、金文等古文字阶段更是如此。汉字形体在共时应用及历…  相似文献   

2.
从汉字尚形表意的特点出发,通过“旗、族”等字的形义分析及其同源词的系联,可以疏理出“族”字本义的由来及意义流变;通过对远古时代礼俗特点的考察,运用文化人类学等方法,指出“族”字意义的产生与先民的箭矢崇拜有关;进行人类文化学、民俗学、礼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研究,可以使汉字研究呈现一种新的局面,并促进汉文化史等相关学科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 动观文字学的对象—文字“形体”“文字学”这三字词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含胡笼统的学名。它的个性“形体”只是在“文字”、“音韵”、“训诂”相关的三个学名对称时才显现出来。我们常说“字形”、“字音”、“字义”,这三个学名里“字”字(也可算是语素)显然是表示可以统摄三者的“文字”。不含胡、不笼统的叫法还是“文字学音篇”、“文字学形义篇”、“汉字的结构”等等。我认为要正一正名。  相似文献   

4.
汉字部首是东汉著名的文字学家许慎创造的,是对汉字形义分析的结果。众所周知,许慎建部是以小篆的形体为分析对象,以六书为编排原则的。部首的创造,对分析文字的形义很有帮助,给学习和使用汉字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汉字的形体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演变的结果,使楷书成为日常应用的书体。由许慎创造的部首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或合并或分化。明代梅膺祚根据这些特点,编写了《字汇》一书,总括为二百一十四部,即楷书的部首。尔后,字词典的编排多沿用,可见其影响之  相似文献   

5.
汉字是汉语词义的外部表现形式,词义是汉字形体具体体现的内容。词义的发展会推动汉字字形的发展。字形发展的一个很重要途径是形体的分化,这种分化同时又是汉字系统内部的协调和发展。汉字字形分化有异体字分工和造分化字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张素凤 《兰州学刊》2013,(9):180-184
从目前发现最早的商周文字到小篆,很多字的结构模式发生了变化,汉字结构变化的原因十分复杂,本文主要分析书写对古汉字结构变化的影响.汉字书写者对于字形简便、有别和美观的追求及书写时有意无意的“变异”,都是导致汉字形体变化的重要因素,而汉字形体变化往往又导致汉字结构模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汉字形义来源的考释是汉字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前人和今人在这方面陆续作了许多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与此同时,也还存在不少遗留问题有待进一步整理。何金松先生的《汉字形义考源》(武汉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以下简称《考源》)就是为适应这种学术形势的需要而撰成的考释之著,是汉字形义研究的新成果。该书考释了140多个单字,值得称道的方面很多,兹择其大要试作述评。汉字形义的考释大抵可分为两个系列:一是以《说文》为代表、以小篆为主要观察点的考释;一是以甲骨金文形体为主要依据的考释。这两个系列的诸家成说虽都不乏真知灼…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直观性、意象性、模糊性等特征,这些特征都能从汉字的类型、性质、构造方式、发展演变、形义关系等方面得到印证,它们分别表现为重视汉字的整体表意功能而轻视组成整体的元素——字符;汉字为表意文字,可以直接由形体到意义,中间不需要经过读音这个环节;概念的模糊混乱以及形体表意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9.
《说文解字》与儒家传统──文化背景与汉字阐释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构形的理据性及对这种理据性的阐释,从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字学赖以形成的基础。然而,事实上汉字并不能将其内涵明确、清晰地呈现在它的形体中,古文字不能,今文字更不能。当阐释者面对一个个小篆籀文乃至甲骨文等古体汉字的时候,这些汉字很难用它们的形体向阐释者完整地倾述其固有的意义(尤其是后起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汉字的阐释,只不过是阐释者对汉字构形的主观体悟。因此,在阐释过程中,跟汉字有关的某些文化现象或观念往往构成阐释者认知汉字形体。读音和意义的初定“期望”,使他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一定背景下的特定的文…  相似文献   

10.
汉字形体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字形的改换,不是任意的,无规律制约的,而是有它非变不可的原因和理由的。为了满足更明确地表达语言,更流利地书写文字,更方便地辨别字音字义等的需要,文字形体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如甲骨文“七”字本写作“十”,是“切”字的初文,后来中间一短竖拐弯成“七”,原因是数目“十”字发生了变化。“十”在甲骨文中本为一竖线,后来为了醒目在当中加了一点,又为了书写便利改点为横,就成了后来的“十”,这就和原来的七字相混了,因此需要让“七”拐弯以示区别。再如匕首的“匕”与变化的…  相似文献   

11.
苏影 《殷都学刊》2013,34(2):86-88
山东沂水春秋古墓新出铜盂铭“盂”的上字“滥”,与《说文》表泛滥义之“滥”同形.本文从字形源流关系上证明这个形体是表“监”之本义“以水照影”之义,并从汉字历史发展角度说明它是“监”的繁化异体.从辞例和形制上推测“滥盂”是一种专门用于照影用的水盆,相当于春秋晚期出现的“鉴”.  相似文献   

12.
从汉字的沿革看汉字的简化与规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出土的远古时代文物考察,汉字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新石器时代就已产生了.汉字是一种音节文字,一个字代表语言里的一个音节.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每一个字都有一定的音义.在字形的结构上以一半表意、一半表音的形声字为多,占汉字的so%以上.汉字本身有一定的结构规律及系统性.今天所能见到的最古的汉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商工好占卜,凡是亲相、征代、田猎、农事等都要占卜,占卜所用的东西主要是龟腹甲,有时也用牛肩肿骨.因此,甲骨刻辞大部分是占问之辞,也有一部分是记事的。现在能认识的甲骨字有2000多…  相似文献   

13.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一册的《孔子诗论》部分三处出现“■”字。第11简“鹊巢之归,则■者……”和第13简的“鹊巢出以百两,不亦又■乎?”关系密切。由于第1l简残缺,所以对于这个字的隶定和解释都存在着分歧。马承源先生以为此字当释“疐”,指匹配义。现代学者们多把此字隶定为“■”,“■”的字形和竹简上的字形有不合之处。“■”字郭店和包山简均不见。古文字中只有“鬯”的古文形体和“”里面的形体是最为相似的。将这一形体隶定为从鬯声的形声字较为合适。何琳仪先生即持此说,但就“辶鬯”释为“荡”未作进一步论述。[1](P248)“…  相似文献   

14.
韩江苏 《殷都学刊》2012,33(4):9-13
殷墟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具有表义功能,分别表现在两种字形上:一种是异字异形异义字;一种是同字异形异义(本文主要指在原来意义上又添加新义)字.这些象形字代表的词就是所象之物的名称.从甲骨文字形与字义看,甲骨文字形、字义与汉字字形、字义有时是一对两个以上的字组成的词之关系.  相似文献   

15.
笔者以《诗经》的经典用字为切入点研究汉字性质,从分析六书原理、小篆字形和汉字形体的演变论证出,上古汉字是标音指义文字,“隶变”后的汉字是指义标音文字。  相似文献   

16.
王立军 《殷都学刊》2002,(2):107-109
汉字文化学是以汉字为研究对象的 ,而且是以汉字形体结构作为根本依据的 ,所以它应该属于汉字学的一个分支。汉字学与语言学既不是同一的学科 ,彼此也没有从属关系 ,因而汉字文化学与语言文化学也不应该有从属关系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以《诗经》的经典用字为切入点研究汉字性质,从分析六书原理、小篆字形和汉字形体的演变论证出,上古汉字是标音指义文字,“隶变”后的汉字是指义标音文字。  相似文献   

18.
汉字的构形与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造字之初,据义而构形,形义关系非常密切。作为自源性文字,汉字独特的形体构造渗透着原始的文化信息,具有见形而知义的表义功能。在发展的道路上,汉字与汉语互相支撑、互相制约、共同发展,成为唯一独立于世界拼音文字之外、延续使用几千年、至今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文字体系。从汉字的实用功能出发,其形体构造也在悄然变化,隶变、简化造成汉字形体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汉文字,是记录语言、交流思想与感情的书面符号,更重要的,每一个汉字,都可能蕴涵着丰富、深邃的文化学意义与信息。在对中国古代汉字文化的研究中,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相关的汉文字现象,获得相应的文化学课题的进一步解析。本文偶拾三字,试作阐释,以求正见。 一、释“士” 读余英时先生《士与中国文化》一书,知对中国古代“士”文化的研究已颇深入,该书在这一学术领域的诸多建树自不待言。然则,关于“士”这一汉字之文化原型究竟为何?似有再议之必要。 余先生在书中援引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疑近人吴检斋关于“士,古以称男子,  相似文献   

20.
对于数词一至十的形义,古文字学家众说纷纭,颇多猜测。我认为于省吾先生的观点也许更切近造字者的初衷,他认为这些都是纪数字,没有什么神秘性可言,一二三(?)是积画为之,至五又化繁为简,以×为五。“一与十之别,只是纵横之别”,“可见初民之十进位,已为明显”。于先生认为“我国古文字,当自纪数字开始,纪数字乃古文字中之原始字。”这是符合文字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几乎所有的文字在其成为有音义的一种体系之后,都经历了一个先用某种极为简单的符号来纪数的阶段,汉字更是如此。因此,本文就不讨论一到十的形义而把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